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科举,张时安带头开卷 > 第195章 院案首

科举,张时安带头开卷 第195章 院案首

作者:玉米扒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1 01:26:20 来源:小说旗

与此同时,比张三木他们回去报喜的速度更快的是,官府派出去的报喜队伍。

日头渐渐升起,张时安三师兄弟便已在院中坐立不安。

徐子睿来回踱步,陈明哲倚着廊柱闭目养神,张时安则坐在石凳上,手中握着一卷书,却是一个字也看不进去。

";这都日上三竿了,怎么还不见动静?";徐子睿第一百零八次从院门口折返,额上已经沁出细密的汗珠。

张时安抬头望了望天,春日暖阳正好,照得院中那株老梨树投下斑驳的影子。

树上的梨花已经谢了大半,零星的几朵在风中摇曳,像是在等待什么。

忽然,远处传来一阵锣鼓声。

几人的心猛地揪紧了。

那锣鼓声由远及近,伴随着人群的喧哗声,像是潮水般涌来。

徐子睿一个箭步冲到院门口,陈明哲也睁开了眼睛,三人不约而同地屏住了呼吸。

";来了!来了!";巷子里传来孩童的欢呼声,";有报喜的来了!";

几人的心跳得厉害,手中的书卷不知不觉已经攥得发皱。

就连坐在一旁喝茶的陈夫子,也是往门口不停的张望。

锣鼓声越来越近,夹杂着报子们高亢的喊声:";捷报!捷报!祁县杏花村张时安张老爷高中院试第一名,钦点案首!";

";好家伙,县案首!竟然住咱们这条巷子!";外面的人群沸腾了。

徐子睿猛地转身,一把抓住我的肩膀:";大师兄,是你!是你中了案首!";

张时安还没反应过来,就见一队报子已经涌到了院门口。

他们身着红衣,手持铜锣,为首的报子高举着一张朱红大纸,上面龙飞凤舞地写着张时安的名字。

";恭喜张老爷高中案首!";报子们齐声喊道,声音震得院中的梨树都抖落了几片花瓣。

巷子里的街坊邻居纷纷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道贺。

有卖豆腐的大娘,有开茶馆的掌柜,还有平日里总爱在巷口说闲话的婶子,此刻都挤在院门口,脸上堆满了笑容。

";哎哟哟,这秀才老爷,一表人才相貌堂堂一看就非池中之物!";

";可不是嘛,平日里路过就见他手不释卷。";

";这下可好了,咱们巷子出了个案首!";

报子们已经涌进了院子,为首的将喜报双手奉上。

张时安接过喜报,手指微微发抖。

大红纸上,";第一名";三个字格外醒目,墨迹似乎还未干透,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

";喜钱!快给喜钱!";徐子睿激动地喊道,从袖中掏出一把铜钱塞给报子们。

搞得比自己中了,还要高兴一点。

陈明哲难得露出了笑容,他拍了拍我的肩膀:";大师兄,果然你就是最厉害的。";

张时安望着手中的喜报,眼前忽然浮现出不少人的面容。

这些面容,都是在他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好孩子,老夫,这辈子有你这样的弟子,无憾矣。”

陈夫子眼中激动的眼眶微红,手也略微颤抖。

张时安连忙握住自家老师的手,“全靠老师多年教导。”

院外,孩童们已经捡起了撒下的铜钱,欢笑着在巷子里追逐。

梨树的花瓣纷纷扬扬地落下,像是在下一场春雪。

张时安抬头望着湛蓝的天空,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喜悦。

更何况,大家通过报喜名单,顺便看到了徐子睿和陈明哲的名字。

看到陈明哲那家伙,那名次虽是最后一名,但到底还是上榜了。

可以说待在那样的位置,能够上榜,不受影响,本身就说明,实力不虚。

更别提,徐子睿那家伙都在26的名次上面,陈明哲的实力,本来就差不了哪里去。

如果状态发挥的正常,名次肯定是要高上许多,起码也在前30以内。

不过说这些也没什么用了,反正,只要上榜了,就是最大的好事。

张时安这个院案首,也算是在整个府城都出了名。

这让几个前段时间大出风头的文人才子,纷纷打听,这个叫做张时安的是何方神圣?

他们平日里在府学中便是风云人物,文章诗词常被夫子拿来当范文诵读,县里、府里的文人聚会也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尤其是那位姓李的学子,年纪轻轻便已有了“小才子”的美誉。

府学里的夫子们都说他此次院试必能拔得头筹,拿下案首。

李才子自己也信心满满,那天,站在人群最前方,嘴角含笑,仿佛案首之位已是囊中之物。

然而,当榜文终于张贴出来,众人蜂拥而上,目光扫过榜首的名字时,所有人都愣住了。

“案首……张时安?”

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人来说,陌生得像是凭空冒出来的一般。

李才子的笑容瞬间僵在脸上,他死死盯着榜文上的名字,仿佛要从中看出什么破绽来。

然而,那三个字清清楚楚地印在那里,不容置疑。

“张时安?这是谁?怎么从未听说过?”人群中有人低声议论。

“是啊,府学里没这号人物吧?难道是县学来的?”

“县学?县学那几个有名的才子我都认得,可没听说过有叫张时安的。”

众人议论纷纷,目光四处搜寻,试图找出这位神秘的案首。

然而,人群中并没有人站出来承认自己就是张时安。

李才子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握紧了拳头,心中满是不甘。

他本以为案首之位非他莫属,却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夺走了他志在必得的荣耀。

“查!给我查清楚,这个张时安到底是什么来路!”

李才子低声对身旁的家仆吩咐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咬牙切齿的意味。

张时安的资料本来就不难查,一路走来,都没有什么需要掩盖的秘密。

基本上科举这条路,靠的本身就是他自身的努力,又没走过任何的捷径。以及他家的发家史,都是有迹可查。

没有遮遮掩掩,别人打听起来,当然也不复杂。

在府学这群才子,打听张时安背景那时候。

张时安,他们早就已经,准备买点东西打道回府。

打算在县里停留一天,去七宝道观看望一下师父和师叔们。

等到他们东西都收拾妥当之后,看着如雪花一般飞来的请帖。

张时安他们大概看了看,觉得没有那个必要前去赴约。

如果他们是县学和府学的人,以后经常能够打着交道,见一见联络联络感情,让对方了解了解虚实,也没什么大不了。

但他们本身,就不需要,也不喜欢这些应酬。

所以这些请帖只能够媚眼抛给瞎子看。

在他们赶路回去的过程当中,张时安的个人资料,也已经清晰的在府学这边传开了。

要知道,对方从之前籍籍无名之辈,突然问鼎第一。

就连府学的夫子教谕,都忍不住关注几分。

这样的好苗子,谁不希望在自家的学府。

而众人对张时安这位黑马的资料,也是惊讶的不行。

原来,这位张时安家世普通,学府也并非县学或府学的学子,而是来自隔壁郡的致远书院。

致远书院虽不在本郡,但在文人圈中却颇有名气。

据说书院里的夫子皆是饱学之士,教出的学子个个才华横溢。

只是,致远书院向来低调,这么远的地方,因此在本郡并不为人熟知。

一般知道的,也很少有那个实力能够考进去。

能够考进去的,又有小道消息的,当然不会再待在本土。

“原来是致远书院的学子,难怪……”有人恍然大悟,语气中带着几分钦佩。

“致远书院?我听说过,据说那里的夫子大部分可都是举人功名,教出来的学子个个都是人中龙凤。”

“难怪这张时安能在咱们这儿拿下案首,果然实力不凡啊!”

众人议论纷纷,原本的不甘与疑惑渐渐化作了对致远书院的向往。

李才子听着这些议论,心中更是五味杂陈。

他本以为自己的才学已是顶尖,却没想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致远书院的名字在他心中扎下了根,他暗暗发誓,有朝一日,定要去那里求学,与那些真正的才子一较高下。

只不过,他也明白,这个时间段,再换一个学府,对他毫无益处。

心中再不甘,也已无能为力。

而那些原本对张时安心存轻视的人,此刻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位突然冒出来的案首。

他们纷纷打听致远书院的情况,心中盘算着是否也要将自己的子弟送去那里求学。

毕竟,能教出案首的书院,定然非同凡响。

这些事情,张时安可是半点都不知道,紧赶慢赶,5天之后,终于来到了祁县。

张三木,没有陪自家儿子去道观上面拜访,而是来到自家二哥的铺子,打算,叙叙旧。

当然,最主要的是,跟自家二哥去报喜,毕竟他家侄子这么厉害,总得让家里人都一块高兴高兴才好。

也不知道,在老家的爹娘,是否已经收到了喜报?

根据以往的经历,想必喜报早就已经到了他们杏花村。

事实也正是如此。

在张时安他们放榜的当天,就已经有另外一队报喜的队伍,浩浩荡荡的朝着杏花村出发。

暖烘烘的日头高悬当空,将祁县通往杏花村的官道照得亮堂堂的。

一支报喜的队伍宛如一条欢腾的长龙,热热闹闹地蜿蜒前行,打破了周遭的宁静。

队伍最前头,是一对威风凛凛的舞狮。

舞狮人身强体壮,身手矫健非凡,手中的狮棍耍得虎虎生风,引得那彩绸装饰的狮子摇头摆尾,上蹿下跳。

狮头圆睁的双目炯炯有神,金色的毛发在日光下闪烁着光芒,随着鼓点的节奏,时而高高跃起,似要冲破云霄;

时而俯身亲昵,仿若在与众人嬉戏。绣球在狮嘴间灵动穿梭,每一次精准的叼取都惹来阵阵欢呼,那激昂的叫好声惊飞了路旁树林里的雀鸟。

惹得不少人,纷纷跟随着一块瞧热闹。

听说是他们这个地界,竟然出了一个院案首,那可是秀才当中的第一人。

这么厉害的人物,竟然是他们这里的人,让人都好奇不已。

紧跟其后的,是几个身着官府差役服饰的精壮男子,他们抬着一顶红绸扎花的大轿,步伐稳健有力。

轿子中满是官府赏赐之物,文房四宝件件精美,笔杆温润如玉,墨锭香气四溢,宣纸细腻柔韧,端砚沉稳厚重;

还有那成套的珍贵书籍典籍,精装的书册封面泛着微光,烫金的字体醒目耀眼。

这些物件随着轿子的晃动相互碰撞,发出轻微的“叮当”声响,似在低吟着对得主的祝贺。

再往后,便是敲锣打鼓的乐手方阵。

铜锣手昂首挺胸,双臂高高扬起,手中铜锣被敲打得“哐哐”作响,那声音清脆嘹亮,能传出数里之遥;

鼓手们袒露着黝黑的胸膛,肌肉随着鼓槌的起落而贲张。

皮鼓被擂得震天动地,沉闷的鼓声如同滚滚春雷,震得人脚下的大地都微微颤抖;

钹手们配合默契,两片铜钹相互撞击,发出“擦擦”的锐响,为整个鼓乐之声添上一抹别样的亮色。

鞭炮手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手中的长竹竿挑着一挂挂鞭炮,噼里啪啦地炸个不停。

红色的纸屑漫天飞舞,仿若冬日里纷扬的雪花,烟火的气息迅速弥漫开来,刺鼻却又满是喜庆。

这支报喜队伍一路走来,引得路人纷纷驻足围观。

田间劳作的农夫放下锄头,手搭凉棚张望;

赶路的旅人勒住缰绳,脸上满是艳羡;

路旁摆摊的小贩也顾不上叫卖,伸长脖子瞧着这难得一见的热闹。

众人交头接耳,打听着是哪位才俊有此殊荣。

不多时,队伍行至杏花村。

此时的杏花村,原本静谧祥和,村民们正各自忙碌着。

田间,男人们戴着斗笠,弯腰弓背,汗水湿透了衣衫。

更多的,都是打着赤膊在田里忙活的汉子。

他们或除草,或灌溉,手中的农具在阳光下闪烁着质朴的光;

家中,女人们洗衣做饭,庭院里晾晒的衣物随风飘动,厨房里飘出阵阵饭菜的香气;

孩童们在街巷里追逐嬉戏,欢笑声洒满一路。

突兀的锣鼓声打破了这份宁静,起初村民们还愣了一愣,旋即反应过来定是有喜事临门。

大家纷纷放下手中活计,从四面八方朝着村口涌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