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科举,张时安带头开卷 > 第198章 招贤令

科举,张时安带头开卷 第198章 招贤令

作者:玉米扒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1 01:26:20 来源:小说旗

张时安他家出了大头,本来是想全部他们自家出的。

谁知道村长他们就是不同意,说这是村子的大喜事,家家户户不说出钱也得出点力。

每家每户一点,出的不多,但也都是一份心意。

张时安实在无法推拒,只能够私下跟自家爹和阿爷商量。

把他名下的那些免田税的田地,到时候,划一部分给族里面当做族田。

培养村子里面,一些有天赋的孩子,以后,杏花村,绝对会越来越好。

张有根和张三木肯定没有意见,毕竟他们可是村子里面土生土长的人。

再加上村子的村民们,平常也这么照顾,这样的要求,哪里有什么不答应的。

张时安一早便起身,亲自前往恩师处,恭恭敬敬地将老师与两位师弟请来。

师徒四人步入宴席场地时,人群自动让出一条宽阔的通道,众人纷纷投来敬重的目光。

现在的张时安好歹也是秀才的功名,除了村子里的长辈,和他的老师师弟们需要他如此礼遇有加。

其他特意来送礼的人,也只是象征性的回了回礼。

张时安搀扶着老师,小心翼翼地将老师安置在上首位置,自己与师弟们依次落座。

他端起酒杯,起身向着老师深深一躬,声音饱含真挚:

“老师,若无您的悉心教导,学生断无今日成就。

这杯酒,敬您的传道授业之恩!”说罢,一饮而尽。

老师接过酒杯,眼中泪光闪烁,欣慰点头:

“时安,你有此佳绩,为师深感欣慰,往后仍需砥砺前行。”

师弟们也纷纷起身,向老师敬酒,感恩师恩浩荡。

说到底,陈夫子心中倒是有些羞愧,毕竟他虽然占了几人老师的名讳。

可到底真才实学也就这些,孩子们能考出这样的成绩,更多的是他们自身的努力。

以及人家致远书院的夫子,一番教导之下,才达到的成就。

与他这个小镇上的乡野夫子来比,他实在是差的太远。

付出的也并不多,所以面对着几人的谢师,心中也是有愧。

好在,几个徒儿,你一言我一语,他也是真的开怀。

宴席间,欢声笑语不断。

正当众人畅饮之际,只见几个家丁模样的人抬着沉甸甸的礼盒匆匆走来,原来是听到风声的地主乡绅派人送来了重礼。

礼盒打开,珠光宝气扑面而来,有温润的玉佩、精美的瓷器、珍稀的药材,件件价值不菲。

更多的则是一些镇上面和县里面的宅院地契以及田契。

张时安见状,赶忙起身,面带微笑却态度坚决地将那些太过贵重的礼品推还回去。

只留下一些合适的贺礼,他拱手向送礼之人解释道:

“承蒙各位抬爱,这份心意时安领了,但礼过重,时安实在受之有愧,还望海涵。”

众人见他言辞恳切,也不便再强求。

开玩笑,这礼可不是那么好收的。

虽说这些地主乡绅,主要打的是讨好的心思,可太过贵重,谁知道最后人家会开什么口?

更令人惊叹的是,县太爷也派人送来了贺礼。

礼盒中端端正正地放着一幅名人字画,笔墨精妙,意境深远,旁附一封书信,满是对张时安的赞誉与期许。

当这份贺礼呈现在众人面前时,村民们激动得炸开了锅。

“咱们村的安子,连县太爷都看重,这可真是天大的面子!”

“往后咱村出去,谁不得高看一眼!”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脸上的骄傲溢于言表,仿若自己也跟着沾了莫大的荣光。

张时安的秀才宴时间比较提前,另外两个师弟的也紧随而后。

张时安送给两位师弟的,可就简单粗暴多了。

自己积攒下来的笔记,把他们需要对应的部分,通通摘选出来,顺便再给两人画了几张小像。

好在两人,对这一份礼物,那是欢喜的不行。

等到几人的秀才宴全部都已经结束,三人,也打算再次回归致远书院。

在家独自钻研,哪里比得上在书院当中,那种学习的氛围,让人上头。

人多的地方,才有竞争,有竞争的地方,才会形成内卷。

特别是他们这一批,新鲜出炉的秀才 今年可是有大动作等着他们。

之前的游学,是让他们增长见识,那么这一次,去北地基层建设,那可就是真正的积累经验了。

而且能想出这个方法来的人也是个天才,无本的买卖,这招贤令一出。

起码当地的贸易,以及整个地方上面的经济,和名气,都不知道得到了多少的提升。

他们为何会如此急着赶着去书院?那是因为像这样的盛世,书院肯定是不会让他们错过的。

这招贤令也是这段时间才传播下来,再加上这样的大事,他们这群人,也是第一时间通知到了。

“当今圣上,承天命、抚万民,即位以来,殚精竭虑,欲创一代盛世之景。

然国土广袤,地域差异显着,北地之境,仿若盛世背后的隐忧之地。

北地,地处帝国边陲,气候苦寒恶劣,冬季漫长,暴雪纷飞,夏日短暂却又酷热干旱。

多变的气候让农事耕作难寻规律,百姓一年到头的收成微薄至极。

土地多为盐碱沙地,肥力匮乏,谷物难以扎根生长,稀疏的植被在狂风肆虐下奄奄一息,难以蓄养牲畜。

百姓餐桌之上,终年难见荤腥,粗粝的谷糠野菜便是主食。

且因北地偏远,道路不通,商贸难行,外界的物资难以输入。

本地的特产又无法运出,百姓手中即便偶有余物,也难以换取必需的生活用品,经济陷入绝境。

更兼多年来,匪患时有侵扰,百姓居无定所,惶惶不可终日,那破败的村落中,残垣断壁随处可见,衣衫褴褛的孩童瑟缩在墙角。

眼神里满是对温饱的渴望,年迈的老人在寒风中咳嗽不止。

瘦骨嶙峋的身躯仿佛随时会被吹倒,生活的苦难如同一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北地人身上。

值此困局,圣上日夜忧思,朝堂之上,贤明的司徒大人挺身而出,痛心疾首地详述北地惨状,力谏当以举国之力拯救北地民生。

一番慷慨陈词,终让圣上动容,即刻颁下集贤令:

朕以苍生为念,今北地苍生深陷水火,亟待拯救。

特诏令天下,凡身负功名之贤才、饱学之士,不论出身贵贱,若有经世致用之能。

怀救民济世之心,速赴北地,兴水利、垦荒田、通商路、建城防,解百姓饥寒,筑北地根基。

事成之日,必论功行赏,加官晋爵,青史留名,以彰其功。”

此令一出,仿若巨石投湖,激起千层浪,瞬间传遍大江南北。

连他们这种偏僻的地方,都已经得到了消息,更别提每次都能得到第1手消息的书院。

所以,在家中待了又没多久的几人,再次踏上了返程。

而事实上也如张时安他们所料,这一次的招贤令一出,基本上他们这群文人就已经炸锅了。

知道那边比较艰苦,可要知道,当今圣上想要重点看顾北地。

那么,他们这群初出茅庐的学子,能够在基层做出一点建设来,如果运气好,谁知道,会不会那里就是他们建功立业的地方。

还未进入草堂,就能让自己名声大振,这样的好事,谁要是不去,那才真是傻的可以。

此刻,各地学府之中,更是一片沸腾。

致远书院,作为儒林名院,向来以培养济世之才为己任。

山长得知招贤令后,即刻召集全院师生,于书院的演武场上,神色凝重地宣读圣令。

台下的学子们,起初听闻北地艰苦,不禁面露惊惶之色。有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听闻北地酷寒难耐,一年倒有半年在下雪,去了那儿,怕是要冻掉手脚。”

“那盐碱地,种啥啥不活,如何施展拳脚?”

然而,更多的学子目光逐渐坚定起来。

而听闻这事的欧阳学兄,却是,感觉,这是一场机遇。

此刻,他紧攥双拳,大声在下方表态。

“吾辈读圣贤书,所学何为?不正是为了今日,救万民于水火!”

身旁挚友苏文轩轻拍他的肩膀,低声道:

“你这家伙,此去北地,艰险重重,你当真决定了?”

欧阳镜回望挚友,目光炯炯:“文轩,你我多年求学,不就盼着能为国效力?如今机会在前,纵有千难万险,亦不能退缩。”

一时间,书院内报名之声此起彼伏。有热血激昂的青年,高呼:

“国难当头,吾辈当挺身而出!”

也有沉稳内敛之士,默默整理书卷行囊,眼神中透着决绝。

山长看着踊跃报名的学子们,欣慰颔首,眼中却又有一丝隐忧。

他深知北地之路,荆棘满布,但为了家国未来,不得不送这些年轻的希望踏上征程。

更重要的是,这也的确是一段宝贵的经历。

一旦他们成功的度过一年期限,想必收获,也是不可多得。

世人皆晓,治国安邦需良才,而良才之育,非囿于书斋、溺于经史子集可得全功。

今朝堂之上,诸多政令虽立意高远,却时有难以落地生根之虞;

各级官吏,不乏饱学之士,然实操之时,常陷入纸上谈兵、与民生脱节困境。

细究根源,在于施政者缺了那股子源自民间、亲尝疾苦的烟火气。

北地,饱经沧桑的疆土,恰是最严苛的试炼场,也是最鲜活的民生课堂。

于寒门学子而言,出身微寒让他们略晓百姓日常之难,却未曾深度洞悉困境全貌;

富家子弟虽通典籍、擅文采,生活优渥却使他们与底层的艰辛隔了一层纱幔。但当他们齐聚北地,一切隔阂将被打破。

初至北地,满目荒芜会给他们当头一棒。

在村落里,他们会看到破旧不堪的茅屋,寒风呼啸着穿透缝隙,屋内老幼瑟缩一团,仅靠几堆枯草勉强取暖;

田间,干裂的土地纵横交错,稀疏的麦苗在风沙中奄奄一息,农夫们望着天,眼中满是绝望与无助,辛苦一年的劳作或因一场天灾便付诸东流。

学子们亲自动手,帮着百姓修缮房屋,一块石头、一把泥草,磨破双手才知安居不易;

跟着农夫下田,一锄头、一畚箕,累弯了腰才懂稼穑之艰。

参与水利修建时,他们要勘测地形,在崎岖山间攀爬。

荆棘划破肌肤,烈日晒脱层皮,方能精准选址,明白水流走向关乎千户万家的生计;

组织商贸市集,为了几文钱的差价与商贩讨价还价,周旋于各族商人之间,了解供需平衡的微妙,知晓互通有无才能盘活经济。

与百姓朝夕相处,聆听他们的家长里短,那些质朴的诉求、简单的悲欢,化为心底最真实的民情。

待日后重回科举考场,笔下文章不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空洞高谈阔论家国天下。

他们能依据北地的实践,阐述如何精准施策,让荒田变沃野;

如何优化税赋,既充盈国库又不加重百姓负担;

如何整饬边防,保一方安宁又促区域发展。

朝堂之上,若有幸为官,也因这段北地历练,决策时多几分审慎,执行时多几分执着。

政令从“空中楼阁”变为“利民良方”,真正做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以亲身所获,为家国昌盛铺就坚实之路。

台上山长的一番话,让许多人更加珍视了此次的机会。

可以说有条件的,基本上都不会退缩,就是去北地,哪怕是最基层也是需要门槛的。

最低的门槛,没错,就是秀才。

可以说,只要是身具秀才功名的,都能够前去北地建功立业一番。

每个人的起点都是一样,如何把自己手中的路走顺走通,走出与别人之间的差距,就看个人的能力而言。

等到张时安他们赶到出院的时候,刚好,报名的时间快要截止。

第一时间,把三人的名字报了上去,这才有空闲,与同窗们,互相寒暄。

特别是金铭轩那家伙,鼻孔朝天哒哒哒的跑过来,开口就是炫耀。

他这次,可是他们当地的案首,牛坏了。

“哼,看看,你这家伙只要不在,谁能阻挡小爷登顶第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