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人生若大梦 > 第11章 素与简

人生若大梦 第11章 素与简

作者:用户18555755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11 05:40:26 来源:小说旗

庄子曾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此乃真谛也!大道至简,宛如那静静流淌的深水,表面看似平静无波,实则蕴含着无尽的深邃与智慧。然而,世人往往在涉世渐深之后,愈发感到迷惑不解。于是乎,他们舍弃眼前的真实,转而追求那遥不可及的虚幻景象,如同追逐镜中的花朵和水中的月影一般,终是一场徒劳。

待到繁华落尽之时,人们方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自然的、纯朴的、淡雅的事物,才是最为本质、持久且具有强大力量的存在。它们犹如大地深处的基石,默默支撑着整个世界的运转。

当我们拥有一颗朴素的心灵时,眼中所见的世界亦会变得更加美好。天地之间自有大美,但它却沉默不语,唯有心境宁静、心思纯净、心情闲适之人,方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一切。正如王维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正因他内心的那份闲适与淡泊,使得他能够领略到自然界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般的清幽空灵之景;也让他体会到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所描绘的静谧氛围。

同样,孟浩然因其沉醉于月色美景之中,频繁饮酒作乐,被誉为“醉月频中圣”。又因他痴迷于花草之美,无意侍奉君王,故而留下了“迷花不事君”的佳话。正是由于他这种超脱尘世的心态,方才有了“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般清新宜人的诗句,以及“松风亭夜凉,风泉满清听”那种令人心旷神怡的意境。

陶渊明一直认为自己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和韵味,天性本来就是喜爱山川田园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有勇气回归田园生活,过上了那种“在东篱边采摘菊花,悠然自得地望见南山。山间的雾气在傍晚时分显得格外美好,鸟儿们结伴飞回山林”这般悠闲自在的日子。

只要心中怀揣着那如世外桃源般美好的梦想和向往,那么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如同云水之间那般宁静祥和的氛围。古往今来,像这样的诗人不在少数,他们毅然决然地挣脱世俗的束缚和牢笼,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也正是这种回归,使得他们原本质朴纯真的内心变得愈发充实、润泽起来。

往往越是简单纯粹的物质条件,人们的心灵便会越发感到幸福满足。遥想一千多年以前,苏轼遭受贬谪来到黄州,与来自泗州的好友刘倩叔一同游览南山。朋友用蓼菜、新鲜竹笋等各类野菜热情款待他,苏轼细细品尝过后,举起筷子不禁感慨万千道:“那洁白如雪的浮沫和如乳花般细腻的茶汤漂浮在中午时分的茶盏里;而这一盘由蓼芽、蒿茎以及鲜嫩春笋所组成的菜肴,更是尝试出了春天的味道啊!原来人世间最有滋味的,便是这清淡欢愉的时刻呀!”

苏轼这一生可谓是命运多舛、波澜起伏,其仕途之路几经起落,历经无数风风雨雨。然而,就在他饱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之后,最终领悟到一个真谛——人世间真正令人陶醉和享受的,恰恰是这份清幽淡雅的欢乐时光。至于这“清欢”究竟为何如此美妙动人呢?或许是因为它摒弃了尘世的纷扰喧嚣,让人能够静下心来感受生命本身的纯粹与美好吧。又或许是因为在简单平凡的生活细节中,蕴含着无尽的温暖和安宁,使人的灵魂得到滋养和抚慰……总之,“清欢”二字所蕴含的意义远不止于表面,其所代表的不仅是一种对待生活的独特态度,更彰显了人们在历经岁月沧桑和世事磨砺后,对于人生真谛的深切领悟以及那份释然和超脱。之所以这样说,正是由于“清欢”这种理念对生活持有一种超凡脱俗的见解,它摒弃了对物质条件的过度追求和依赖,转而将焦点集中于心灵深处的品味与修养之上。

当我们踏上人生之旅时,起初总是满怀憧憬地渴望着命运能掀起惊涛骇浪,期待着那些充满戏剧性和传奇色彩的经历。然而,待到行至旅途的尽头,我们方才恍然大悟:原来人生最为迷人且令人陶醉的景致,并非来自外部环境的喧嚣与繁华,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那份淡定与从容。同样地,曾经的我们无比热切地期盼能够得到外界的广泛认可与赞许,但最终却明白一个道理——这个世界归根结底属于我们自己,与他人并无太多实质性的关联。

在这人世间,真正富有韵味的恰恰是那看似平淡无奇的清淡欢愉。正因为如此,当我们简化物质层面的需求时,内心反而更容易感受到幸福的滋味;而当生活变得越发朴素简约,我们的内心也会随之变得愈发充实和丰盈起来。

话说东晋时期有位声名显赫的名臣名叫王恭,此人官运亨通,一路高升直至前将军、青兖二州刺史之职,而且还是当朝皇后的亲兄长。某一日,王恭的一位前辈王忱前来登门拜访。王忱踏入屋内,一眼便瞧见王恭正端坐在一张长达六尺的精美竹席之上,顿时心生喜爱之情,于是毫不掩饰地开口向王恭讨要这张竹席。

王忱离开之后,王恭毫不犹豫地派遣手下之人将那张精致的竹席迅速送往王忱处,而自己则毫不介意地坐在略显简陋的草垫之上。

时光流转,当王忱听闻此事时,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神情,不禁惊讶地说道:“我原本以为你家中应当还有多余的竹席,故而才会开口向你索要,怎料想你竟然仅有这唯一的一张啊!”面对王忱的讶异,王恭面色沉静如水,缓缓回应道:“丈人或许对我尚不熟知,我为人处世向来不喜留存多余之物。”这句话简洁明了地道出了王恭对于生活的态度——质朴简约、不为外物所牵累。

所谓“作人无长物”,正是此意。而这一理念,也成为了后世文震亨所着《长物志》的思想渊源所在。尽管王恭身居高位,但他始终保持着这种清正廉洁、不贪慕虚荣的品性。于他而言,物质上的简单朴素非但未使其感到匮乏,反而滋养了其内心世界的富足与充盈。

在那个时代,人们对王恭的评价极高,皆赞其“春风濯濯柳容仪”,认为他风度翩翩、气质高雅,宛如超凡脱俗的仙人一般!

正如志芝庵主那首充满深意、耐人寻味的偈语所描绘的那样:“千峰顶上有一间屋子,老僧居住其中一半,另一半则由云彩占据。然而昨夜,云彩随着狂风暴雨飘然而去,到头来终究不如老僧这般悠闲自在。”王恭就如同那位居住于山峰之巅的老僧一般,尽管置身于尘世的喧嚣繁华之中,他的心却能够像云朵一样自由闲适,丝毫不受世俗的纷纷扰扰所影响。

这位老僧的内心纯净如水,清澈透明,任凭外界如何风吹雨打,都始终坚定不移,稳如泰山。他不会被物质财富所束缚,更不会被世俗的种种诱惑和污染所侵蚀。

洁白如雪的云朵飘浮于广袤无垠的蓝天之上,它们看似无拘无束地自由飘荡,仿佛是这世间最逍遥快活之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白云亦无法摆脱风雨的挟持和左右。狂风骤雨来临时,它们只能身不由己地被裹挟其中,失去原本的自在姿态。

相比之下,唯有那些历经岁月沧桑、参透世事无常的老僧们,方能真正达到潇洒不羁、毫无阻碍之境。他们的心境如同平静的湖面,波澜不惊,即使外界风云变幻,也难以撼动其分毫。这种恬静安然的心态,无疑堪称简素的至高境界。

当一个人的生命历程走向巅峰之时,其对生活的认知往往会发生深刻的转变。曾经追逐的繁华喧嚣渐渐褪去色彩,取而代之的是对朴素与简约的不懈追求。毕竟,在这个充满诱惑与纷扰的世界之中,没有什么是可以不劳而获、轻而易举便能占有的。我们所拥有的每一件物品,无论是珍贵稀有的珠宝还是平凡无奇的日常用品,都需要我们花费时间去打理、维护;而我们所维系的每一段关系,无论亲疏远近,同样也需要投入情感与精力去经营。

所以,换个视角来看待人生,便会发现这样一个奇妙的现象:一个人若能果断舍弃诸多不必要的负累,放下的东西越多,那么他在精神层面上反而会变得愈加富有。相反,如果总是执着于物质的堆砌和外在的虚荣,心灵则会被重重束缚,难以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故而,越是选择过上质朴简单的生活,摒弃多余的**与奢求,其内心就越能得到滋养,从而变得充实而又丰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