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洪荒:六翅金蝉从吞噬开始 > 第167章 大罗天仙之道(3)

紫霄宫中,灵气氤氲,鸿钧老祖端坐在七彩莲台之上,周身光芒柔和,台下三千紫霄客,皆屏气敛息,聆听老祖讲道。

接引道人双手合十,率先起身,恭敬问道:“老祖,常闻世法与出世法,却始终难以参透。究竟何为世法,何为出世法?二者又有何关联?”

鸿钧老祖目光深邃,缓缓开口:“世法,乃世间万象,人们在生活中的一切行为、观念,以及世间的规则、秩序,皆为世法。出世法,并非寻求一个远离尘世的地方,而是一种心境的超脱。世法与出世法,只在一心,所用逆顺不同,其实只是一法 。法亦非仅顺中逆用耳。顺中用逆,万法皈依无法,鬼神莫测其机;逆中随顺,一法散为万法,阴阳不出其算。这并非以有心为作用,刻意用意推详,乃是神明智慧,理性本来如是,原没有另有什么出世的法。”

准提道人紧接着发问:“老祖,既然世法与出世法本质为一,那为何又强调出世?究竟什么样的人能出世,什么样的人不能出世?”

鸿钧老祖微微颔首,继续说道:“大众,你们仔细听着。世外者,世法之外也。识破世法非真,幻情是假,一切有为功能,俱是梦境,物物无事,事事非实,唯将此心清净,能出世外。今夫天有阴晴运转,不能出世;地有崩裂倾塌,不能出世;日月盈昃,不能出世……一切有为,尽系成住空坏,生老病死,若深陷其中,执着不放,便不能出世。唯有那些能洞察世法虚幻本质,不为物欲所迷,让内心保持清净的人,方能超脱世法,实现出世。”

缥缈真人从座位上站起,拱手问道:“老祖,如您所说,出世需清净内心。但在实际修行中,外界诱惑繁多,内心极易受到干扰,难以保持清净,这该如何应对?”

鸿钧老祖目光平和,耐心解答:“缥缈,面对外界诱惑,需时刻保持警觉,以智慧观照内心。当杂念生起时,不要刻意抗拒,而是冷静分析,认清其虚幻本质。通过修习禅定,让内心逐渐平静,不为外界所动。同时,要深刻理解世法的无常,明白一切皆为过眼云烟,从而减少对世俗事物的执着。”

接引道人再次合十问道:“老祖,对于引导众生出世,我等应采用何种方法,帮助他们识破世法非真,踏上出世之路?”

鸿钧老祖目光望向接引,说道:“接引,众生根基不同,需因材施教。对于根性聪慧者,可直接传授高深之法,引导他们领悟世法的虚幻;对于根性稍钝者,应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入手,让他们逐步认识到世法的无常,激发他们追求出世的决心。在引导过程中,自己要以身作则,展现出世的智慧与境界。”

准提道人皱眉问道:“老祖,若遇到冥顽不灵,坚决不肯相信世法虚幻的众生,我等又该如何?”

鸿钧老祖长叹一声:“准提,不可操之过急。此类众生,需以无尽的耐心和慈悲心感化他们。通过讲述因果轮回的故事,展示世间万物的生灭变化,让他们亲眼目睹世法的无常。时机成熟时,他们自然会领悟世法的虚幻,萌生出世之心。”

鸿钧老祖目光扫视全场,语重心长道:“尔等务必牢记,出世之路,在于清净内心,洞察世法。只有摆脱世俗的束缚,方能体悟大道,证得大罗金仙。”

紫霄宫中,氤氲灵气仿若灵动的轻纱,在众人周身缭绕。鸿钧老祖高坐七彩莲台,周身散发着柔和却威严的光芒。台下,太上老君双手抱拳,神色恭敬,率先起身发问:“老师,修行之中,心境至为关键。究竟如何才能做到心清,如何才能达成心静,又怎样才能实现内心的清净呢?”

鸿钧老祖微微颔首,目光深邃,缓缓说道:“老君,心无二念谓之清,念无驳杂谓之静。当你摒弃杂念,让内心专注于道,自然能做到心清。平日里,无论是行走坐卧,还是应对事务,都能保持内心的纯净,不被其他念头干扰,便是踏上心清之路。心不着相谓之清,念不停滞谓之静。修行时,不执着于外在的事物和现象,不让念头在某一处停留,保持内心的通透与灵动,便迈向了心静之境。

念念圆明谓之清,光明无碍谓之静。让每一个念头都充满智慧的光芒,不为黑暗和迷惑所困,内心光明磊落,毫无阻碍,便是清的更高境界;而内心的光明能破除一切障碍,达到自由自在的状态,就是静的升华。一尘不染谓之清,万虑皆空谓之静。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让内心如同纯净的明镜,不沾染一丝尘埃;放下所有的忧虑和牵挂,让心灵空灵自在,这便是清净的体现。

万物不能遁其形谓之清,鬼神不能测其机谓之静。当你对世间万物的本质了如指掌,任何事物都无法隐藏其真相,这就是清;你的心境高深莫测,鬼神都难以窥探其中的奥秘,这就是静。心如流水谓之清,性如皓月谓之静。让内心像流水一样,顺应自然,随形就势,不固执己见,便能保持清的状态;让本性如同皓月一般,纯净明亮,不为乌云所遮蔽,便能拥有静的品质。

无始以来罪消灭谓之清,多劫之前因尽澈谓之静。通过修行,消除无始以来积累的罪业,让内心得到净化,这就是清;彻底洞察多劫之前的因果,对一切因果循环都了若指掌,这就是静。内观其心心无其心谓之清,远观其物物无其物谓之静。向内观察自己的内心,发现心本无形,并无一个固定的‘心’存在,从而摆脱对自我的执着,这就是清;向外观察世间万物,认识到万物皆虚幻不实,并无真实的‘物’存在,从而超越对物质的贪恋,这就是静。

三者既悟谓之清,惟见于空谓之静。当你领悟了心、物、空三者的真谛,内心便达到了清的境界;眼中所见唯有空性,认识到一切皆空,内心便获得了静。观空亦空谓之清,空无所空谓之静。不仅看到万物的空性,连对空性的执着也要放下,认识到空也是虚幻的,这就是清;当一切空相都不存在,连‘无空’的概念也消失,内心便进入了静的高深境界。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谓之清,湛然常寂,寂无所寂谓之静。当所追求的空也不存在,连‘无’的念头都消失殆尽,内心达到一种纯粹的清净,这就是清;内心湛然常寂,连寂静的感觉都不存在,超越了一切概念和感受,这就是静。真常应物谓之清,常应常静谓之静。以真常不变的道心去应对世间万物,不被外界所动摇,这就是清;在应对万物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内心的平静,不为所动,这就是静。

洞然不昧谓之清,入众妙门谓之静。内心洞彻明白,不被迷惑,这就是清;通过对清净的体悟,进入到奇妙的修行境界,这就是静。超出三界谓之清,解脱五行谓之静。摆脱三界的束缚,超越生死轮回,这就是清;从五行的限制中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自由,这就是静。虚空粉碎谓之清,粉碎虚空谓之静。打破对虚空的执着,让内心如同粉碎的虚空一样,无所挂碍,这就是清;以强大的定力和智慧,粉碎一切虚幻的表象,包括对虚空的认知,这就是静。光摄诸天谓之清,普渡众生谓之静。内心的光明能够照耀诸天,影响他人,这就是清;用这份光明去普度众生,帮助他们摆脱苦难,这就是静。老君,你需细细体悟,方能达成内心的清净。”

太上老君听闻鸿钧老祖这番论述,心中豁然开朗,当下五体投地,伏地叩首,额头触地良久。起身时,老君眼眶泛红,声音中满是敬服:“老师这番教诲,字字珠玑,如拨云见日,驱散了我心中长久以来的困惑。过去,我虽潜心修行,却对清净之境一知半解,如今经老师提点,方知自己的浅薄。”

老君后退一步,再次拱手作揖,身姿愈发恭谨:“往后的修行,我必定铭记老师的教导,以心清、心静、心净为指引,体悟大道。若有不解之处,还望老师不吝赐教。”

鸿钧老祖微微点头,目光中满是期许:“老君,修行之路漫漫,需持之以恒。今日你有所悟,切不可懈怠。望你将所悟践行于日常,早日证得大罗金仙之境。”

老君神色凝重,双手抱拳于胸前:“谨遵老师教诲!我定当砥砺前行,不负老师的期望!”言罢,老君退回座位,周身气息愈发平和,沉浸在对鸿钧老祖教诲的思索之中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