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燃1978:工业神手从修车铺开始 > 第一卷 第20章 管中窥豹,疑云重重

我拿着软毛刷,开始清理电气柜。

灰尘像黑色的毛毡,扑簌簌往下掉。

一股子陈旧的霉味混着绝缘材料老化的味道,直冲鼻子。

灰尘底下,线缆的状态让人心里一沉。

绝缘皮又干又硬,布满了细小的裂纹,好像稍微一碰就会碎掉。

铜接线端子也失去了光泽,氧化发黑,有的地方还带着恶心的铜绿。

情况比我预想的还要糟糕。

我的目光落在几个大块头的接触器上。

特别是控制主轴和液压泵的KM3和KM5。

那银白色的触点上,坑坑洼洼,全是烧蚀的黑斑,跟癞蛤蟆皮似的,看着就闹心。

最触目惊心的,还是那几个关键的大型交流接触器。

尤其是控制主轴电机和液压泵电机的KM3和KM5两个。

【破障之眼】:【接触器KM3、KM5状态:触点烧蚀严重,接触电阻增大(波动范围15%-40%),存在间歇性接触不良风险,吸合/释放动作偶发迟滞】。

李向前的目光定格在那两个烧蚀严重的接触器上,他抬手指了指,转向旁边的刘工:“刘工,您看这两个接触器,KM3和KM5,烧蚀得相当厉害。这种情况,很可能会导致主轴电机或者液压泵电机的供电电流时断时续,或者电压不稳,从而引起转速波动和液压压力跳动。之前的维修记录里,有提到更换过它们吗?”

刘工扶了扶眼镜,凑近仔细观察,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他点了点头,随即又无奈地摇了摇头:“确实烧得不轻。我们之前也重点怀疑过这两个家伙,拆下来用细砂纸打磨过触点,想改善接触情况,但效果不大,用不了多久老毛病又犯了。”他叹了口气,语气里透着一股深深的无力感,“想彻底换掉吧……唉,这型号是苏联五十年代末期的MT-6型,规格特殊,电流等级也大,国内根本找不到能完美替代的型号。尺寸不一样,安装孔位对不上,就算勉强改了,性能参数能不能匹配还是个问题。这老大哥的玩意儿,现在是真不好伺候了。”

这番话再次揭示了那个年代老旧进口设备维修普遍面临的困境——备件奇缺,尤其是这种来自“老大哥”的早期精密设备,一旦核心部件损坏,往往就意味着束手无策。

李向前没有立刻接话,只是微微皱起了眉头。他再次集中精神,【破障之眼】对准了那两个伤痕累累的接触器,进行更深层次的扫描。

【目标:苏制MT-6型交流接触器(序列号模糊)】

【额定电流:XXX A(根据尺寸估算)】

【状态:主触点严重烧蚀、点蚀;辅助触点部分氧化;灭弧栅格挡板存在细微破损;电磁线圈绝缘层老化,电阻值略有升高】

【潜在风险:接触电阻过大导致发热、电压跌落;触点粘连或接触不良导致控制逻辑错误;灭弧能力下降增加拉弧风险;线圈过热或绝缘击穿风险】

【修复建议:1.更换同型号或兼容型号接触器(当前条件下基本不可行);2.尝试拆解修复:精细打磨或更换触点(需寻找替代材料或自制银基合金触点),修复或更换灭弧栅挡板(难度高),测试并评估线圈绝缘强度及电阻(必要时重绕线圈)。】

系统给出的修复建议清晰明了,但每一个选项后面似乎都跟着“极高难度”的隐藏标签。尤其是自制触点和修复灭弧栅,这几乎等同于重新制造接触器的核心部件,对工艺和材料的要求极高,在现场条件下几乎不可能完成。

看来,想彻底解决这两个接触器的问题,并非易事。李向前暂时将这个难题压在心底,没有立刻提出修复接触器的方案,那太惊世骇俗,也未必是当前最紧迫的问题。

他的目光继续在复杂的线路丛林中搜寻,经验告诉他,有时候,导致系统崩溃的,并非总是那些显眼的大问题,而是一些隐藏在角落里的“小毛病”。

很快,他的手指停在了几处电线的接线端子上。“这里,”他用螺丝刀轻轻拨动了一下其中一根线缆,“有点松动。”说着,他拿起螺丝刀,将那几个看起来不太牢靠的接线螺丝逐一拧紧,直到感觉到了确实的紧固力道。

紧接着,他的视线落在一个小型的控制变压器旁边的保险丝座上。他抽出里面的管状保险丝,对着光线看了看熔丝的粗细,又看了看旁边模糊的标识。【破障之眼】同时给出了信息:【保险丝规格:额定电流1A,实际负载峰值可能达到1.5A】。

“刘工,”李向前将保险丝递给刘工,“您看这个保险丝,是不是容量偏小了?这里是给控制电路和几个指示灯供电的,如果某些逻辑启动时瞬时电流稍微大一点,这个保险丝可能就直接熔断了。一旦断电,机器保护性停机,但因为不是硬故障,等电流恢复正常,重新合闸可能又没问题了,这就很难找到原因。”

刘工接过保险丝,凑到眼前仔细看了看,又回忆着什么,猛地一拍大腿:“哎呀!对啊!我想起来了!这半年里,确实有过好几次,机器运行得好好的,突然就停机了,所有指示灯全灭!我们查了半天,线路没断,开关没跳,以为是外面供电电压波动造成的,骂了好几回供电所。现在看来,八成就是这个小东西搞的鬼!负载一上来,它撑不住就‘牺牲’了,等我们检查的时候,负载没了,它看着又是好的!”

刘工看向李向前的眼神里,此刻已经充满了毫不掩饰的佩服。这种于细微处见真章的本事,绝非普通学徒或一般技术员所能及。

这种严谨、细致、直指问题核心的洞察力,让他这个科班出身的工程师都自愧不如。

就在车间里气氛因为这个小发现而略微缓和,赵国栋也露出赞许之色时,一个有些沙哑、带着不满的声音插了进来。

“我说……小李师傅!”一个穿着沾满油污的蓝色工装、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师傅从旁边走了过来。他是这台镗床的老操作工,姓钱,几乎是跟着这台机器一起变老的。“你在这电柜里捣鼓半天了,灰都扫干净了,是好事。可我听那动静,呜呜啦啦的,明明就是主轴箱里头发出来的!肯定是里头的轴承响!我跟这机器打了快二十年交道了,这点声音还能听错?”

钱师傅显然对李向前专注于电气部分感到不耐烦,语气显得有些冲。“你们上次拆开那个主轴箱盖子看了半天,不是说没问题吗?我看,八成是没看仔细!别在这外围瞎耽误工夫了,赶紧把主轴那边再好好看看!”

钱师傅的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现场工人的想法,他们更相信自己长年累月积累的直观经验——那刺耳的异响,才是病根所在。李向前在电气柜上“浪费”时间,在他们看来,有点“舍本逐末”,“抓不住主要矛盾”。

一直站在旁边冷眼旁观的张德彪,立刻嗅到了机会:“是啊,小李师傅。俗话说得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嘛!钱师傅是咱们厂最有经验的老操作工,他对这台设备的情况最了解。年轻人有想法是好的,但也要多听听老同志的意见,兼听则明嘛。别总钻牛角尖,万一耽误了正事儿……”

面对钱师傅的直接质疑和张德彪的阴阳怪气,李向前却显得异常平静。

他转过身,看向那位经验丰富的老操作工:“钱师傅,您说得对,主轴的异响确实是个大问题,也是我们最终必须解决的核心。您放心,电气部分的初步排查结束后,机械部分,特别是主轴系统和液压系统,我都会仔仔细细地检查一遍,绝不会遗漏。”

他的声音不高,但语气沉稳,条理清晰:“这台机器年纪大了,故障比较复杂,很可能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电气、机械、液压多个系统都存在问题,并且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所以,我们必须一步一步来,由表及里,先把外围的、容易排查的疑点都排除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定位核心病灶,避免误判。”

钱师傅听了,虽然还是觉得主轴问题更要紧,但李向前的态度和理由也让他不好再多说什么,只是哼了一声,抱着胳膊退到了一边,显然还在等着看后续。

张德彪见挑拨不成,脸上掠过一丝不快,但也只能暂时作罢,继续在一旁虎视眈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