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牛车比走路效率高很多,车子很快就到了镇上了。
老牛头给每个人都送到想去的位置,并且告诉了下午会合的时间和地点,还是在东门的牌坊下面。
宋老二给了老牛头1文钱做预订,把几个人的位子订了下来。
然后几人就在码头上拾掇摊位。
把炉子摆好,小桌子摆好,盆盆罐罐摆好,小马扎摆好。
如今正是码头工人上工的时候,几人把柴火点上,昨日刘氏已经指导宋老二贴出了一炉饼子,把现成的饼子热一热就好了。
宋老二热完第一锅饼,就开始贴饼子了,昨日刘氏教他的动作他烂熟于心,团好的饼子也从一开始不怎么圆,变得十分的圆润了。
一大盘金黄诱人的饼子摆在桌案上,旁边还有一大盆发好的面团,一盆酱好的肉,一盆酸菜,一盆酸豆角,一罐大酱。
看着井井有条的桌面,感觉钱已经进钱袋子了,几人信心满满,正想大展身手,好好干上一场。
只是工人们看了看,就还是朝着相熟的摊位走去了。
沈语与宋老大、宋老二面面相觑,怎么回事?
原本预料中的一片火热买卖的景象竟然丝毫不见。
几人都被打击的有些没信心了。
过了半晌,才有人犹犹豫豫地过来问价。
“你这是什么?怎么卖的?”
沈语热情的招呼着:“这是猪油起酥饼,猪油满满的,又香又脆,单饼子1文钱一个。”
说着又指了指那一盆酱肉,“要是加酱肉的话,再加1文钱,都是上好的猪五花,肥肉满满的。”
再指了指那盆酸菜和酸豆角:“酸菜酸豆角不要钱,自家腌的酸菜,嘎嘎香。”
那人松了一口气:“噢,不贵啊,给我拿一个不带肉和一个带肉的。”
他掏出了3文钱。
沈语双手接过这珍贵的3文钱,这可是今日开张的第一单呢。
她示意宋老二给他包了一个带肉的饼和一个不带肉的饼,并且在饼中把酸菜和酸豆角也加得满满的。
那人拿到自己想要的饼子后,便迫不及待地在摊位上开吃起来。
他先吃的是不带肉的饼,第一口咬下去,他的眼睛瞬间就直了。那饼真是又酥又脆,面饼极为筋道,再加上酸菜的独特味道,格外下饭。没一会儿工夫,第一个饼就被他三下五除二地吃完了。
接着,他又对第二个夹肉的饼展开了攻势。这次他吃得很慢,毕竟里面可是有肉呢,得慢慢品味。他咬一口便细嚼慢咽,仔细品尝肉的滋味。
那酱肉饱满多汁,肥肉流油,一口咬下去,油汪汪的。再配上饼子,真的是咸香可口,回味无穷。
终于吃完了两个饼子,他意犹未尽:“再给我拿个带肉的,你们中午还在这摆不?”
他问出了他最关心的关键问题。
宋老大满脸堆笑:“在这在这,下午才回去哩。”
他点点头,付了2文钱,这次的饼子他带走了,上午饿的时候能顶一口饱。
沈语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已经从刚刚那人的问话中精准地察觉出来为啥这个摊位无人问津了。
这个摊位是新设立的,没有进行任何宣传,路过的人们根本不知道价格,自然不敢贸然上前来问价。毕竟在人们的认知中,未知往往伴随着风险,谁也不想在不清楚情况的时候轻易尝试。
“吆喝?” 宋老大和宋老二满脸疑惑地齐齐看向沈语。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不解,似乎不明白吆喝能起到什么作用。
“对,我们是新来的摊位,没有吆喝,他们就不知道价格,不敢贸然上前来问价。” 沈语肯定地答道。她的语气坚定,眼神自信。
在已经有多家竞争对手的码头中,要想吸引顾客,就必须主动出击,让人们知道自家摊位的存在和商品的优势。
然而,宋老大和宋老二却犯了难。
他们都是第一次做生意,哪里会吆喝啊。他们面面相觑,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不知道该从何说起,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词汇来吸引顾客。
沈语看出了他们的顾虑,便跟他俩说道:“我来给你们打个样,你们跟着学着点啊。”
说罢,沈语就开始在摊位上吆喝起来:“来瞧瞧来看看,又香又脆的猪油饼咯,1 文钱一个,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她的声音响亮而富有节奏感,吸引工人们的注意力。她一边吆喝,一边拿了一个饼子,用手比划着,向受众展示着猪油饼的美味和实惠。
“香香的猪油饼1文钱,又便宜又好吃,吃完使不完的牛劲哟!” 沈语继续吆喝着,她把她在现代听到的那些大喇叭吆喝声活学活用,用在了自家摊位上。
可怜的古代人,哪里听过这些先进的广告话术。他们被沈语的吆喝声所吸引,纷纷围了过来,想要尝个鲜。看着摊位上那又香又脆的猪油饼,闻着那诱人的香气,早有忍不住的就开始问了起来。
“你这饼是1 文钱吗?真是猪油的吗?” 一人率先发问,脸上带着些许疑惑和期待。
紧接着,另一人也紧跟着问道:“加肉多少钱啊?”
旁边又有人急忙询问:“加酸菜多少钱?”
“好吃不?”
一时间,各种问题此起彼伏,人们纷纷对这个新摊位的猪油饼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眼看着围过来的人越来越多,沈语也停止了吆喝,转而热情地回复着大家的问题。
她面带微笑,耐心地解答着每个人的疑问,详细地介绍着猪油饼的价格和特色。宋老大也在一旁忙碌地帮着收钱,只听到铜钱叮叮当进入钱袋子的声音。宋老二则是手不停歇地制作着饼子,他需要把已经准备好的饼再加工一下。
这么一会儿功夫,就卖空了第一盘饼。
他朝着后面的人喊道:“后面来的别着急,再等一会儿下一波饼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