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王府内!
朱厚熜站在书房中央,手中紧握着堂哥皇帝朱厚照发来的旨意。
目光扫过字里行间,嘴角不自觉微微上扬。
这位爱玩的堂哥,终究还是服软了!
旨意中,朱厚照令他即刻北上抗击鞑靼。
这道旨意,恰似一阵及时雨,正中朱厚熜下怀。
朱厚熜熟读历史,对北方鞑靼的实力了如指掌。
他深知,鞑靼骑兵一旦倾巢而出。
凭借其广袤草原上的雄厚兵力,最多可集结五十万之众挥师南下。
鞑靼铁骑,一直如阴霾般笼罩着京师。
其实,他本就没有造反的心思。
毕竟他心里清楚,这位便宜堂哥再过几个月便会龙御归天,又何必操之过急?
虽说这个世界与前世所熟知的大明王朝略有差异。
但此刻,即便朱厚照能多活些时日,也无关紧要。
毕竟,自己如今麾下精锐兵马已超十万之数。
在戚继光的训练下兵强马壮,士气高昂!
更有系统助力,让他问鼎大位更具底气。
就算到时候朱厚照没有按历史的轨迹“毅然”驾崩。
他朱厚熜也有足够的底气带兵直捣京城。
效仿先祖朱老四来一场“靖难之役”,体验一番改天换日的滋味。
当然,若朱厚照能如历史记载那般自行溺水染病而亡,那自是最为理想。
如此一来,他便可兵不血刃便能坐拥天下。
无需经历残酷的战争,百姓也免受生灵涂炭。
在朱厚熜的心中,一直燃烧着挥师北上、痛击鞑靼的宏伟志向。
北方的威胁横亘千年!
必须将这威胁予以彻底根除。
朱厚熜的决心无比坚定,甚至不惜采取一切手段。
对鞑靼实施“生物清洗”,以求一劳永逸地解决北方边患。
不过,在开启宏图霸业之前,稳定后方乃是重中之重。
安陆州是朱厚熜的根基所在,是他的大本营。
在自己尚未正式临朝称制以前,安陆作为基本盘至关重要。
经过深思熟虑,朱厚熜决定将郑继敏与徐锋这一文一武留在安陆。
郑继敏心思细腻,擅长谋划布局。
徐锋武艺高强,能征善战。
二人皆是他的心腹。
他赋予他们五万兵马,让他们肩负起保卫安陆的重任。
同时,他奏折里明说,朝廷不得擅自派兵进驻。
不仅如此,兴王府的一应待遇维持原状。
内阁也不得随意派遣其他官员入驻。
除非事先征得朱厚熜本人同意。
简而言之,在安陆州,一切事务皆得由朱厚熜定夺!
当郑继敏在起草这份奏折之时,他的内心甚是忐忑。
这些条件看似颇为苛刻,甚至近乎无理。
一旦这些条件被接受,安陆州甚至湖广便如同朱厚熜的独立王国。
完全游离于朝廷的常规管辖之外。
与现行的亲藩规定明显相悖。
朱厚熜却胸有成竹,笃定堂哥朱厚照以及内阁定会全盘接受。
因为,此刻这位爱玩堂哥手中并无太多筹码。
除了妥协,别无他法。
……
朱厚熜的奏折自安陆发出,八百里送往京师。
待那奏折稳稳放置在朱厚照的龙书案上时,已然过去了五日。
若算上来回的时间,便是整整十日。
此时,整个北方大地早已被皑皑白雪所覆盖,宛如一幅宏大的银装素裹画卷。
今年的寒冬,来得格外早,且寒冷异常(小冰河期已然悄然开始)。
大同总兵王崇古心急如焚,接连发出三道奏折,每一道都承载着边关的紧急军情。
据斥候回报,鞑靼小王子正在草原上大肆号召所有部落。
准备率领各部落三十万骑兵南下,对大明边境展开烧杀抢掠。
因为气候原因。草原部落也没吃的。
不南下抢劫,就会有很多百姓会饿死。
因为寒冷和饥饿,决定了大明和鞑靼自然而然的成为敌对。
王崇古深知局势危急,不敢有丝毫懈怠,早已着手加强大同城的防备。
高大的城关之上,士兵们严阵以待,城墙上的防御器械也准备就绪。
可一个棘手的问题却如巨石般压在他心头——城中粮食短缺问题愈发严峻。
为了使城外百姓免遭鞑靼骑兵的屠戮,他毅然决定将众多百姓放入城中。
可如此一来,却导致粮食消耗加剧,如今城中粮食告急。
因此,王崇古在奏折中言辞恳切地恳请皇帝速速调拨粮食与兵马,以增强大同的防御。
与此同时,大明九边之中,另有五个重镇的总兵官也纷纷发来内容相似的奏折。
一时间,边关的警报声仿佛在整个北方边境回荡。
只因谁也无法预判,这一次鞑靼小王子究竟会将主力部队投入到哪一处边关。
各边关总兵皆如临大敌。
而在京师的内阁之中,首辅杨廷和满脸愁容,忧心忡忡。
南方的战乱如同一团难以扑灭的火焰,肆虐不休。
今年南方征收上来的粮食,还不足往常的三分之一。
如此匮乏的粮食储备,根本没有多余的能够运往北方九边。
可若没有充足的粮食作为保障,北方边关便会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一旦边关告破,敌军长驱直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遥想当年正统皇帝朱祁镇土木堡之变被敌军俘虏,京师防卫的脆弱程度可见一斑。
奏折里,朱厚熜所提条件虽然颇为苛刻。
但内阁权衡利弊之后,一致认为完全可以接受。
杨廷和认为,当务之急是派遣王阳明前去镇压宁王的反叛。
王阳明足智多谋,用兵如神。
只有先平息宁王,才能集中精力对付赣南的山匪。
至于加强北方边关防卫一事,则需依靠朱厚熜带领他的兵马前往。
朱厚熜连续歼灭饶大丰和江斌,便证明了他的军事能力。
朱厚照坐在龙椅之上,郁闷,愤怒。
但思来想去。
正如朱厚熜所预料。
在一番挣扎之后,他全盘接受了朱厚熜所有的条件。
鉴于北方边关危急,朱厚照让朱厚熜接到圣旨之后即刻开拔大同边关。
大明九边之中,大同对于京师至关重要。
鞑靼只要攻破了大同,到京师便是一马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