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熜决定先大规模仿制弗朗基炮,召集天下的能工巧匠。
以弗朗基炮为基础,对其进行各式各样的改造。
力求打造出不同型号的火炮,装备军队,提升明军的战斗力。
朱厚熜一边沉思,一边奋笔疾书。
不知不觉间,在面前的宣纸上已然洋洋洒洒写下了2000多字。
可他仍觉意犹未尽,重新审阅了一遍自己写下的内容后。
又增添了关于商业和农业赋税的各项条款。
他心里明白,要让国库持续保持充盈,归根结底。
还是离不开各类赋税的合理征收。
只是,农民群体已然承受了太多的压力,绝不能再过度榨取他们的赋税。
否则一旦民不聊生,必定引发民变。
真正应当承担起赋税重担的主要群体,是藩王、士族以及商人。
大明江山看似稳固,实则内里隐患重重,藩王与士族势力盘根错节,已成心腹大患。
若要对他们动手,摸清其底细是首要任务。
朱厚熜刚看完户部呈上来的奏折,对帝国当下的实力心中有数。如今大明帝国有2000多万户,人口共计8263万。
赋税按户征收,可税率偏低,致使诸多农户的土地被藩王和士族巧取豪夺。
这些藩王和士族兼并大量土地后,却只承担着最低税赋,肆意侵占国家利益。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无疑,藩王与士族已然成为大明的两大毒瘤。
大明江山绝不能被这两大毒瘤给毁了。
这一刻,朱厚熜心中已动杀机!
他现在要做的便是丈量天下良田,推行一条鞭法。
此事刻不容缓!
朱厚决定把调查一事交给曹正淳。
一来可测试他的忠诚度,二来能考察其办事能力。
若曹正淳真有本事,能把这事漂亮地办妥,那便是为朝廷觅得了一个可用之才。
若他不堪大用,留着也是浪费朝廷俸禄,不如直接杀掉。
主意已定,朱厚熜立刻吩咐身旁太监:
“去,把刚从监狱放出来的曹正淳宣到养心殿,朕有要事问他。”
“遵旨!陛下!”
片刻,养心殿外廊下脚步声渐近。
徐锋在前,曹正淳小心翼翼地跟在身后。
曹正淳神色间满是忐忑与敬畏。
踏入养心殿,曹正淳双腿一软,“扑通”一声跪地,声音微微发颤:
“微臣曹正淳,参见陛下,万岁万万岁!”
此刻的他,脊背紧贴地面,整个人蜷缩着,似是要将自己的存在感降到最低。
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曹正淳深陷诏狱,受尽审讯折磨,家中积攒多年的财富也被搜刮得一干二净。
依照大明律法,他犯下的罪行,足以让他死上无数回。
可朱厚熜却留了他一条性命。
只因朱厚熜深知,曹正淳此人手段狠辣、心思缜密。
若用得巧妙,其作用抵得上一个精锐卫所。
只是,这把利刃在出鞘之前,还需好好打磨、敲打一番。
朱厚熜神色冷峻,当着徐锋的面,将调查藩王和天下大士族侵占百姓良田的任务交代了下去。
话音刚落,原本寂静的大殿里,瞬间弥漫起一股紧张的气息。
徐锋和曹正淳面色骤变,脑海中不约而同地浮现出两个字——削藩!
自太祖皇帝开国立朝以来,历经数位帝王,却从未有人真正敢对所有的藩王动手。
刹那间,他们看向朱厚熜的目光中,多了几分敬畏与震撼。
眼前这位年轻的天子,哪像是初登皇位的少年,分明是一位铁腕治国、不惧任何阻力的铁血帝王!
曹正淳曾在朱厚照身边侍奉两年,那时的朱厚照沉迷豹房玩乐,荒废朝政。
而如今站在他面前的朱厚熜,年纪虽轻,却尽显一代雄主的风范与气魄。
“曹正淳!”
“微臣在!”曹正淳连忙又叩首,额头紧贴地面。
“朕给你一个任务,彻查藩王和天下大士族侵占百姓良田之事。”
“怎么做,不需朕教你吧?”
朱厚熜直直地盯着曹正淳。
“微臣明白,请圣上放心,微臣哪怕粉身碎骨,也一定不辱使命!”
曹正淳咬着牙,斩钉截铁地说道。
“嗯,退下吧!”朱厚熜微微颔首。
“微臣遵旨,微臣告退!”
曹正淳弓着身子,一步步倒退着离开养心殿。
望着曹正淳离去的背影,朱厚熜脸上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
此人在自己面前虽表现得恭顺有加,但朱厚熜深知,曹正淳绝非善类,绝不可轻视。
于是,他又低声对徐锋交代了几句。
徐锋认真听完,恭恭敬敬的点点头。
躬身一拜,随后也悄然退下。
对于曹正淳,朱厚熜心中已有盘算:
既要用其才,也要防其变,分寸之间,皆是帝王权衡之术!
朱厚熜轻抿一口上供的祁门红茶。
落座于龙椅之上,缓缓扫过御案上堆叠如山的奏折。
大明朝虽已历经岁月,积弊已久,但官僚运作系统却依旧按部就班地顺畅运转着。
内阁总是先行票拟,将各类事务的处理建议呈上。
而后司礼监随之批红,最终呈到他这位帝王面前的。
无一不是关乎国计民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奏折。
朱厚熜拿起最上面的一封奏折。
刚扫了一眼,原本平和如湖面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
辽东出事了!
辽东总兵王辉,前往建州女真视察期间竟遭遇不测。
被女真骑兵当成山匪斩杀。
朱厚熜勃然大怒!
虽说女真部落首领随后送回了王辉的尸体,还赔上了大批白银珠宝,甚至打算派部落中的重要人物进京说明情况并请罪。
但朱厚熜何等睿智!
直觉告诉他,此事绝非表面这般简单,背后或许隐藏着更深的阴谋与危机。
当下,他立刻下旨让王永通知文武百官开午朝。
在正德朝时,别说午朝,就连早朝都很少举行。
朱厚照疏于朝政,使得朝堂风气渐趋懈怠。
而如今,十几年来,这次午朝堪称头一遭。
消息迅速在宫廷内外传开,满朝文武百官听闻后震惊不已。
此次午朝必定不同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