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道雷劫悉数落下。
拂光殿的四弟子纪尘成功渡劫。
又用了三天时间,清远仙尊为其巩固修为,纪尘稳稳进入金丹之列。
天虚宗的其他弟子听见这个消息,都快见怪不怪了,要不怎么说纪尘是天才呢!能契约神兽就已经够让人震撼的了,上仙山不过才一年,便能成功结丹,简直让人望尘莫及。
在其他人的讨论声中,弟子考核日很快便来到。
天虚宗每年的弟子考核分为三部分,体术、阵法和试炼。考核结束后,最后累计得分最高的前三名,不仅能得到丰厚的奖赏,甚至还能有机会进入唤风阁——毕竟住在唤风阁的苍梧长老,神秘莫测,从不轻易现身于人前,凡是有幸进入唤风阁得到过他点拨的人,都有极大的收获。
最先开始考核的体术只是一个大类,因为天虚宗中各峰,共有十二种功法传承,只要求同等阶的弟子两两比赛,赢者便成功晋级。
而其后的阵法考核,便要求弟子进入塔中。塔内共设有五层,每一层都有精妙绝伦、以假乱真的阵法——冰天雪地、烈火炙烤、深渊炼狱、天地混沌……至于最上面一层的阵法,便是心魔劫。
除了在往年的考核中,顾景之和江奕,以及其他峰的几个弟子外,甚少有人能从第五层中走出来的,大多数都是在第二层便望而止步。
他身上的寒症时不时就会发作,往年的考核下来,林知聿总是在中间的位置徘徊。
如今有了星蓟镜,他便再没有受到过寒症的影响。
不知今年的考核,他能走到哪个位置。
或许是林知聿这段时间睁眼闭眼都在想着修炼的事,在第一天的比赛中,林知聿竟然连赢两名与他同阶的弟子,成功晋级。
他擅长近战,又总是习惯性的去预测对方落下的招式。与他比赛的弟子也察觉到了林知聿的打法,变得更加谨慎,但到底还是被林知聿抓住了破绽,一举击破。
另一边的薛桐也成功晋级了,自化浮城回来后,南华仙尊抓薛桐的修炼抓得格外严格。他一下赛场,便高高兴兴地去找林知聿了。
纪尘也成功晋级了,也是赶得巧,新公布的名单上,明天要对决的便是林知聿和纪尘。
这无异于钓起了其他弟子的好奇心。本来每年的弟子考核,便有弟子们私下里开设赌局,以灵石为赌注,押谁会赢。
明天比赛的安排更是让他们议论纷纷。
“之前还有人说林知聿能进阶,是靠着天材地宝堆砌起来的,可看了他的两场比赛,倒觉得他也有些实力。”
“什么实力,投机取巧罢了。若不是叱谷峰的那两位师兄一时轻敌,怎么可能让林知聿赢了去。”
“哈哈哈你就是嫉妒林知聿吧,看不得以前在你后面的人,不仅追上来了,还远远地跑到你前面去了,才说这般风凉话。”
“就是。若一开始林知聿便高坐云端,让你望尘莫及,此番你恐怕早就舔着脸夸上了。”
被质疑的弟子恼羞成怒道:“我有什么好嫉妒的,且看看明天纪尘将林知聿打得落花流水,你们还说不说得出来林知聿的好话。”
有人出来打圆场,“都别吵了,这不还没比吗?他俩你们到底买谁赢,赶紧下注。”
“哇一个个不是替林知聿说好话吗?怎么不见你们买他,反而压纪尘啊?”
有人小声地反驳他:“这两者有何关系,纪尘看起来确实要厉害一点。”
“哈哈哈,押注林知聿的果真只有薛桐一人,薛桐这小子,这回得赔惨了。”
“咦?不对,还有一个人买了林知聿赢,竟然压了一千灵石!”
“谁啊?谁那么傻?”
“……是……是江奕师兄!”
……
到了第二日。
今日来场上看比赛的弟子尤其的多,大概也是真的好奇,想要观瞻这一前一后上山进入拂光殿的两位弟子,究竟谁更厉害一点。
其实在看到比赛名单之前,在得知纪尘进阶为金丹期后,林知聿就有预感,他一定会与纪尘对上。
原书里并没有这一段的描写,毕竟在原书中,他一直为寒症所困,与纪尘的修为差距从始至终都很大,他像只瑟缩的老鼠一般都无缘晋级,都更别提在后面的比赛中对上纪尘。
看来他之前决定下山,便是从那刻开始,已经开始在慢慢地改变原书剧情了。
一想到自己或许不会葬身在绝情崖下,林知聿的心中便高兴了几分。
在他上场之前,转头看到一旁的江奕似乎想上前与他说什么,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林知聿俏脸一沉,立马移开了目光。
偌大的场上,他与纪尘相对而立。
纪尘成功进了阶,原本清秀的样貌看起来越发出尘,普通的天虚宗宗服也被他穿出了飘逸如谪仙的感觉。
林知聿有一瞬间的恍惚,他还记得纪尘初上仙山,躲在师尊身后,抓着师尊的衣带,小声叫着他师兄的怯生生的模样。
那个时候,他知晓纪尘也同他来自凡间,甚至比他在凡间吃过更多的苦,想来也同他初上山时一般,对拂光殿中的一切处处不习惯。
他甚至高兴地想着,以后,除了薛桐,又有了一个能同他说上话的人。
可接下来的一切让林知聿震惊又落寞,不让他轻易踏足的拂光殿,师尊竟然给小师弟留了休息的偏殿,总是行色匆匆,冷着脸的大师兄,也会上心的来学堂接送小师弟,带着他一起练剑。连二师兄,对着小师弟的时候,也是客气极了,不见半点的不耐。
是了,这是师尊心甘情愿要收下的弟子,不是为了人情,不是被威逼利诱。
在原书的结局中,纪尘从未对他真正出过手,但他却因为纪尘,生不如死。
他不可能对纪尘心无芥蒂,甚至还天真的做着师兄师弟的梦。
林知聿再看时,纪尘在对面从容躬身,微微笑道:“三师兄,请千万手下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