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禁卫军 > 第74章 俄日的谋划

禁卫军 第74章 俄日的谋划

作者:哈拉和林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5 08:39:52 来源:小说旗

戈辉在东北招募了大量的劳力用来建学校,学校的教室都是简易的,盖的都是一层的平房,都属于临时校舍。以后有条件了再为学校建楼房,计划在明年四月一日正式开学,以后每年的四月一日和九月一日都被定为开学日。也就是说,每年有两批新生分四月和九月两批入学,尽最大可能,培养更多的人才。

这些所有的在建工程,都需要大量的金钱做支撑,如果没有钱,一钱都是空谈。戈辉一边联系载沣帮忙想办法,一边上书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希望东北可以自行发行货币,否则东北的很多项目不得不停工,这样损失会非常的巨大,或者是朝廷向东北拨款。同时戈辉让自己的副官田劲秘密的做着另一件事情。因为戈辉知道,现在朝廷没钱,而且袁世凯的北洋常备军也在向朝廷要军费呢,到处都缺钱,朝廷哪有钱给东北挥霍呀。

他让副官田劲秘密的找十个手艺精湛的微刻师傅。又请刘文涛和皮特黄的团队,把从美国买来的200台六色转轮式印刷机改装成凹版印刷机。同时,一个特种造纸厂和印刷厂也开始建设。还有一个小型的金属冶炼厂正在加班加点的建设。戈辉是想自己发行货币,现在花钱如流水,他在八国联军进北京的夜里抢的两亿三千万两银子,现在已经花去了十之七八了,再不想想办法东北这么大的摊子就要维持不下去了。特别是教育,花钱的地方还在后头呢,一想到这些,戈辉就有些后悔自己为什么把摊子铺的这么大,自己还是太心急了,可是不急不行啊,时间不等人。但现在说什么也晚了,来不及了,只能硬着头皮向前,走到哪儿算哪儿吧。

新成立的工业总局负责规划和管理所有的和德美两国达成的合作项目。美国和德国的机器设备很快都在锦州小码头上岸了,然后雇佣当地的民工把机器设备运到朝阳。同时上岸的还有德国派来的200名军校教官,他们一上岸,立即分配马匹,直接去朝阳。

建设港口的机器设备则被直接运到准备建设港口的海岸,在那里,两年后将建成一个初具规模的港口,四年后港口规模将扩大一倍。

美国得知德国和东北三省总督衙门签订了联合建设港口的事情后,也主动要求参合资,成立港口开发公司,由东北三省总督衙门和美国双方共同出资,美国现金和技术,还有机器设备,东北三省总督衙门出土地和工人,以及建筑材料,在锦西建设港口。

时间飞逝,转眼间进入了金秋十月。

东北的农业获得了大丰收,所有农民的脸上都是喜气洋洋的,戈辉让禁卫军全军放下正常训练,全力帮农民抢收粮食。事实上,此时的粮食并不高产,农作物也没有进行针对本地气候和土壤的改良,所以这时的大丰收,只是因为没有官府征粮,收成全归农民自己,农民才喜气洋洋。

十月的东北天已渐凉,但人们建设家园的内心是火热的。整个东北似乎都开始忙碌起来。东北的大开发,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老百姓,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从全国各地向东北移民的步伐。自从东北被开禁以来,大量的山东河北河南等省的移民来到东北,其他的省份也在陆续跟进,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东北,希望在东北找到自己的机会。

日本外相小村寿太郎和英国首相特使劳恩斯也在这个收获的季节结伴来到了朝阳。

戈辉只是简单的接待了小村和劳恩斯,并很快与他们达成了一些协议,允许日本和英国在朝阳工业开发区从事商业活动,享受和德国美国同等的待遇,但必须按照朝阳工业开发区规定的工资标准支付工人工资,否则不允许在朝阳从事任何商业活动。英国同意为朝阳警察学校培训警察。戈辉很快送走了小村和劳恩斯,因为戈辉实在不想为这两个国家浪费时间,他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呢。

时间就在这种忙碌中匆匆而过,很快进入到寒冷的冬季。

1902年11月1日,新一批学员进入朝阳陆军讲武堂学习,朝阳陆军讲武堂第二期培训正式开始。这里除了从禁卫军中重新选拔的学员外,还有很多从东北的新移民中招收的学员,朝阳陆军讲武堂第二期学员2000名。在这些新学员中文化程度普遍较高,有很多还是秀才,个别的还是举人。

戈锋、戈戎、戈锐、还有吴巧和余茁依然在军校学习,他们虽然是因为戈辉的关系才进的军校,但他们并没有得到戈辉的特殊照顾,五个人也想凭自己的实力一步一步向前走,所以他们从来不去找戈辉。

今天在第二期学员的开学仪式上,戈辉再次见到了自己的大哥、三弟和四弟,还有吴巧和余茁。看到他们已经完全没有了刚来时的样子,言行举止已经完全是一名军人的作风了。或许是血缘关系的原因吧,今天再次见面还真觉得亲近,戈辉没有给他们特殊照顾,而是鼓励他们认真学习。他们还要在军校学习三个月。对戈辉来说,他们几人都是最可靠的人。

经过两个来月的磨合,朝阳陆军讲武堂的德国教官渐渐适应了朝阳陆军讲武堂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形式。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学员们非常刻苦。唯一让这些德国教官们失望的是学员们没有现代式的军装,所有在校生都穿着清朝原来八旗兵勇的服装,头上都还留着辫子,一看到这些他们就觉得十分灰心,这不就是换汤不换药的八旗兵嘛。有些德国教官们真的不想干了。当然,这也不是教官们能决定的,是他们德国陆军高层的意思,他们只需要服从。

事实上,这已不是德国第一次派教官帮助大清训练军队了,早在1885年,张之洞在两广总督任上,就曾聘用德**官,为其训练军队。他在广州办的水陆师学堂,也是聘用的德**人当教官。中日甲午战争前,李鸿章的淮军就大量使用德国的枪炮,淮军也曾部分模仿德**制和操练方式。为此,淮军和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后创办的北洋武备学堂,也就顺理成章的聘用了一批德国教官。戈辉在天津武备学堂时,教官中大部分都是德国人。

朝阳大搞建设的情况也被俄国和日本的情报系统传回了各自的国内。特别是新成立的禁卫军连现代式的军装都没有,还穿着以前八旗兵勇的服装,这和原来的八旗兵没什么两样,只不过不叫八旗了,而改叫禁卫军罢了。

俄国自从德国商船从锦州上岸开始就不断的在抗议,并声言有可能采取必要的行动保护俄国在东北的权益,

戈辉马上展开公关工作,并联系俄国远东总督阿列克夏耶夫将军,说明情况,沟通友谊。同时决定允许俄国在朝阳建设一个大型钢铁厂,开采朝阳的铁矿资源。又送给俄国200挺德国制式的马克沁机枪当作礼物。得到好处的俄国人,终于不再说什么了。

当然,戈辉答应俄国人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俄国在朝阳建钢铁厂必须用德国或美国的技术和设备,因为德国和美国的技术代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同时,英美日德等国联合向俄国施压下,俄国才没有做出太大的反应。俄国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加快了旅顺要塞的建设和向远东运送战争物资。俄国现在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等东北所有的工厂建成后,俄国就强行接管,不费吹灰之力得到这么多现成的先进工厂,所以俄国人建钢铁厂,只是说说而已,根本不打算真的建设。

俄国的这一计划很快被日本派到俄国圣彼得堡的间谍得到,这也提醒了日本,日本到时候也可以强行接管这些工厂,日本不能让俄国得到东北的工厂,这些工厂应该都属于大日本帝国,因为,日本对肥得流油的东北早就垂涎三尺了。

当然,戈辉在东北大搞建设,也让日本不能不重视起来。

日本现任首相桂太郎就把这件事高度重视起来了,虽然议会完全不配合自己,让工作没法往前推进,但该干的事情还是得干的。

桂太郎其实日子并不好过。他是个小字辈,和内阁中的其他元老相比,显得有些人微言轻,他的很多想法,经常被内阁中的其他元老否决。面对大清东北的局势一天一个变化,桂太郎心急如焚。特别是朝阳工业开发区,大搞工业开发,这是在增加自己的抵抗能力,长此以往,大日本帝国还能轻松得到东北吗?为此,桂太郎经常和外相小村讨论朝阳工业开发区的问题。

同时,电令鹰机关的机关长鹰宫寻,加强对禁卫军的情报收集,必须时刻掌握禁卫军的一切细微动向,这对帝国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清国东北地区的一连串事件,桂太郎还是看到了危险,因为朝阳的建设不同于以前大清的洋务运动,以前更重于表面,现在却更多的是在实质上,特别是对教育的投入,这说明朝阳现在的总督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如果这个总督能把事情做成,那对大日本帝国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桂太郎首先把这个情报拿到内阁会议上来讨论。

外相小村寿太郎和戈辉在奉天会谈过一次,他最有发言权。小村认为戈辉是一个很会投机的人,对国际形势把握的也很到位,但他必竟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孩子,他不过是向德国学习而已,他还是在重复弈昕和李鸿章做过的事。而且他现在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大了,工业和教育全面铺开。特别是全免费教育,这可不是一个穷国能做到的,就是美国和英国也无法做到,更何况东北几个省呢,等待他的除了失败没有其它结果。当然,这么说,并不是代表日本只做一个看客,日本也要深度参与其中,必须在朝阳形成自己的利益存在,因为日本迫切需要东北的那些资源。

日本计划在朝阳北票地区投资煤矿,但是被戈辉拒绝了,因为东北三省行政总督府已经购买了德国的采煤设备,正在独立开发的煤矿。建议日本在东北投资火力发电场,经过多轮谈判,日本同意先投资一个燃煤发电场,先把脚伸进来再说,等以后有条件了,再考虑进一步投资。

日本很怕俄国先在东北动手,因为日本还没有准备好,日本需要时间,发起战争的时机还不成熟。但是日本统治集团也看到,“每拖延一天,甚至一小时,都会增强俄国取胜的机会”, 因此在英美支持下加紧备战,同时对俄国展开外交攻势。在日俄谈判过程中,日方不断提高要价,真实目的是要求俄国承认其对朝鲜的“保护”,继而要求打入“南满”,最后又要求在“北满”及其它地区的权利。俄国人当然不会同意日本漫天要价,所以争吵是在所难免的。

其实,在俄国内部,以沙皇为首的统治集团,在对日战争问题上也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存在两派主张。但在同日本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利益方面,这两派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沙皇政府对远东侵略扩张政策的忠实执行者。他们的分歧主要是在策略方面,一派以财政大臣维特和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等人为代表。他们看到俄国在国内和国际上(包括在欧洲和远东)困难重重,建议不要轻易发动对日战争,而应做出某些让步,同时加强对中国东北的经济掠夺和战争准备,待西伯利亚大铁路贝尔加湖段通车,运输能力提高,旅顺及其外围要塞竣工,再伺机决战。另一派以御前大臣勃拉佐夫、内务大臣维亚切斯拉夫、远东总督阿列克夏耶夫等人为代表。这是一群狂热的沙文主义者、帝国主义冒险家;他们过分低估了日本,认为蕞尔小邦,不堪一击,“扔帽子就可以把它压倒”,俄国“需要打赢一场小小的战争,以便制止革命”,“必须让日本明确,俄国坚决扞卫自己在满洲的利益,如果必要,即俄国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因此主张**。俄国国内革命**愈是逼近,这一帮人愈是想通过战争寻找出路。

沙皇尼古拉二世本身就是战争的罪魁祸首,但在发动战争的时机问题上,他凌驾于两派之上。他知道俄国准备不足,希望推迟战争,认为“时间是俄国最好的盟友”,他确信推迟战争的最好办法是采取强硬政策,而“让步总会导致新的让步”所以,他在全俄国掀起一片战争叫嚣,大造战争空气。这样,他实际上支持了勃拉佐夫一派的主张。

德国人在私下里也表示,支持俄国在远东的行动,并承诺在与日本的战争爆发以后,当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东调时,德国表示愿意为俄国舰队加煤。

俄国人并没有完全指望德国人和法国人,因为俄国人知道,在国家利益面前,任何承诺都像厕所纸一样,用完就扔了。所以,俄国人自己也在为西伯利亚大铁路环贝加尔湖段尽快通车而努力着,在1902年12月的凛冽寒风中做着最后的冲刺。

在俄国人积极备战的时候,日本也在夜以继日地加紧备战。同时,作为日本盟友的英国,也没有闲着,英国虽然已经得到了长江一带的利益,但是也看上了东北,也在不错眼珠地盯着肥得流油的东北,英国不希望俄国独占东北,所以,英国不断的为日本输送战争资源。

美国自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来,几度想插足中国东北,都被俄国拒之门外。现在虽然在戈辉的帮助下,美国在东北总算是站住了脚跟,但是俄国在东北的地位还是很难撼动的,为了打破俄国对我东北的垄断地位,美国毫不犹豫地站在了日本和英国一边,和英国一起给予了日本大量的经济援助,为日本的扩军备战输血打气。

就这样,在1902年结束之前,以美国为后盾的英日同盟和俄法同盟,在远东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日俄战争的条件已经形成,谈判桌上星火四溅,战争一触即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