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禁卫军 > 第4章 天津巷战(中)

禁卫军 第4章 天津巷战(中)

作者:哈拉和林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5 08:39:52 来源:小说旗

因为有两个营的生力军加入,正在与英军对射的武备学堂师生们,压力突增。对方的火力突然增加了三倍不止。因为那两个营还带来了4挺11.43毫米口径的马克沁机枪,马克沁在1884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射速达每分钟600发以上。马克沁重机枪首次实战应用是在1893─1894年非洲罗得西亚的英**队与当地麦塔比利──苏鲁士人的战争中。在一次战斗中,一支50余人的英军部队仅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打退了5000多麦塔比利人的几十次冲锋,打死了3000多人。

该枪还在试制阶段时,清政府即对这种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早在1888年就由金陵制造局开始引进仿制,从此,大清国开始进入重机枪的制造时期。

由于当时该枪尚处在雏形,使用黑药铅弹,经仿制后发觉不甚适用,于1893年停造,仅生产了30余挺,部分用于朝鲜战场。真正让马克沁出风头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德**队装备了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在索姆河战斗中,一天的工夫就打死名英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从那以后,各**队相继装备马克沁重机枪,马克沁由此成为闻名的杀人利器。当然,这都是后话,现在说这些,还为时太早。

这个大杀器实在难对付,火力凶猛异常,比武备学堂师生们的88式步枪火力强了不知道是多少倍。武备学堂师生们的伤亡急速增加。11.43毫米口径的子弹,挨上一颗立即丧失战斗力,死亡只是时间问题。当你中弹时,几乎等同于牛头马面已经向你缓缓走来,抬手轻轻搭在你的肩膀上。看这情况,硬顶下去不是办法,应该伺机撤退。英军士兵也不失时机的迅速压上,武备学堂的师生们不得不且战且退,火力和人数上的差距,让他们吃了大亏。

天亮的时候,余下的不到六十名师生退到了武备学堂校园里,做最后的抵抗。受伤的人让其他学员简单的包扎一下,没受伤的抓紧时间先吃点东西。

这时候阴霾的天空下起了小雨,雨虽不大,但却足够把战场上的硝烟压下去。很快英军士兵清晰的身影出现在雨幕中,子弹也嗖嗖地打在了隐藏武备学堂师生的建筑物上。

戈辉带着自己的小排十三名学员守在学堂的器材仓库里,他们只要在这里抵挡一阵,给英军稍稍的杀伤即可后退。再到下一个阻击位置,再次抵挡一阵,稍稍杀伤一些英军后,再向后退。可是英军根本没打算给他们时间,三个营的英军从三个方向杀入武备学堂。战斗立即进入白热化。

戈辉这个小排算上自己一共十四人,从昨天上午到现在虽没有人战死,但都已经挂花好几处了。更有三个人行动都已经变得困难了。但是大家毫不畏惧,依然冷静的举枪瞄准,扣响扳机,将一颗颗抵抗到底的子弹射进英军士兵的身体。战场是最好的课堂,一天一夜的战斗,让这些尚还稚嫩的学员迅速走向成熟,他们已经完全进入了角色。虽然离真正的成熟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但他们已经没有了昨天上午刚开始时的慌乱,取而代之的是像老兵一样的淡定从容,还有那视死如归的决心和坚毅。

人在战场上一旦消除了恐惧,那就会发挥出平时训练中最好的水平。因为没有什么比实战让人进步更快。十四个人射出的子弹,虽然火力密度完全无法和英军的火力相提并论,但是精准度却让英军望尘莫及。几乎是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特别强调,不是受伤,是真正的击毙,每一颗子弹击毙一个敌人。虽然在人数和火力上完全处于下风,但戈辉这个排居然在短暂的一段时间里,和英军打了一个旗鼓相当。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戈辉排的压力越来越大,不断的有人受伤,还好,目前还没有人阵亡。看来到了向后撤退的时候了。

雨在这个时候越下越大,这给进攻中的英军增添了很大的麻烦,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英军的进攻速度,当然,这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毕竟双方实力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不可逆转的。

雨越下越大,雷声也越来越响。很多时候,雷声几乎就是在头顶炸响的,武备学堂的师生们知道,最后的时刻到来了。天要亡我们,我们无可奈何呀。但我们依然不能洗净了脖子等待他们砍自己的脑袋,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