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哎!天道推着你发展 > 第13章 陶瓷的出现

哎!天道推着你发展 第13章 陶瓷的出现

作者:逗比壹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5 08:40:26 来源:小说旗

老人深知釉料对于提升陶器品质的巨大意义,瓷器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毕竟碗,碟,汤盆都需要用到

他们首先来到了一条奔腾的溪流边。老人蹲下身子,仔细地在溪边的石头缝里翻找着。“看,这种白色的石头,叫长石,它可是釉料的重要成分。”老人边说边拿起一块长石,在手中掂了掂。智人们纷纷围拢过来,学着老人的样子,在溪边寻觅起来。有的智人迫不及待地将找到的长石递给老人,眼神里满是期待得到赞许的神情。

离开溪流后,他们向着一片茂密的树林进发。在树林的深处,有一处特殊的泥沼地。老人用一根树枝探了探泥沼,然后对猿人们说:“这里面的高岭土,也是关键。它能让釉料有更好的附着性。”智人们看着那黏糊糊的高岭土,虽然面露难色,但还是勇敢地伸手去挖取。老人则在一旁耐心地指导他们如何挑选质地细腻、纯净度高的高岭土,告诉他们要避开那些混有太多杂质的部分。

接着,他们又攀爬至附近的一座小山丘。山上到处是各种各样的矿石。老人在一处岩石壁前停下脚步,指着上面闪烁着微光的矿石说:“这是石英,它能增加釉料的硬度和光泽度。”智人们努力地攀爬上去,小心翼翼地敲下一块块石英矿石。有个智人不小心差点滑落,好在旁边的伙伴及时拉住了他,大家互相扶持着完成了石英的采集任务。

当所有的材料都收集得差不多的时候,他们回到了部落的营地。老人开始着手制作釉料。他先找来了一块平整的大石块作为工作台,然后将采集来的长石、高岭土和石英,按比例放到一起。“这比例很重要,多一点少一点都会影响釉料的效果。”老人一边说,一边用一根简陋的石杵慢慢地研磨着这些材料。智人们围坐在一旁,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

研磨了许久,材料变成了细腻的粉末。老人起身,从旁边的陶制容器里舀出一些水,慢慢地倒入粉末中,同时用手不断地搅拌。“要一点点加水,边加边搅拌,直到它变成均匀的糊状。”智人们看着那逐渐成型的釉料糊,忍不住伸手去触摸。老人笑着拍开他们的手,“还没好呢,这还需要晾晒。”

于是,他们将釉料糊摊开在一块干净的兽皮上,放在太阳下晾晒。老人不时地过来查看,用手指轻轻按压,检查其干燥的程度。智人们在一旁耐心等待,有的还不时地嗅嗅那散发着独特气息的釉料,

老人,望着一堆歪歪扭扭的陶坯,萌生出制作脚拨人力拉坯机的想法。他找来一群智人。

老人先带领智人们找石料抬回山谷再用铁凿修成轮状中心开孔,然后去木工坊。木材备好后,做个三脚架子下面做一根t字中间挖孔,在孔里塞一个轴承然后三脚架上面放一块木板跟三角架连接固定好,在中心开孔,然后去砖瓦坊里做根弓字铁棍中心轴不变,将弓字从三脚架中间插在t字中间的轴承 ,底下就是石轮,上面穿过木板孔,再装上一个轴承 中心轴就可以旋转了,然后削块轮木在中间挖个孔挤进中心轴的铁棍上,拉胚的台面就有了。然后在一块木头转个孔,从中间锯开,在中心轴的弓处合上用两块铁片固定,在尾部钉上两块铁片中间开孔,然后取来一根长木条,一头连接在三脚架的一角可活动的,长木条中间再开个孔。中间拐角连接出来的木块上的铁,对准长条木块开的孔插进一根铆钉,这样就做好了。一脚踩在长棍上一推就能转起来,然后随着惯性,加加力道就能持续旋转。“这个脚拨呢,就像陶轮的翅膀,靠脚推动它,就能让陶轮转起来。”老人坐在一旁,用脚示范着如何拨弄木板,主轴随之缓缓转动。智人们好奇地围过来,一个接一个地尝试,起初他们的动作很不协调,不是踩得太重就是太轻,但在老人的鼓励下,他们逐渐掌握了技巧。

为了让拉坯机更加稳固,老人又让猿人们在主轴两端的坑中填埋石块,压实泥土,确保主轴在高速转动时不会晃动。同时,他们还在拉坯机周围铺设了一层平整的石板,以便放置陶土和工具。

当一切准备就绪,老人将一团陶土放置在拉坯机的转盘上。他坐在一旁,用脚轻轻拨弄脚拨装置,陶轮开始匀速转动。老人的双手熟练地握住陶土,随着陶轮的转动,陶土在他手中渐渐成型,先是变成一个圆润的底部,接着是高耸的瓶身,最后是优雅的瓶口。猿人们看得目瞪口呆,他们从未见过如此神奇的制陶过程。

在老人的示范下,智人们纷纷跃跃欲试。他们坐在拉坯机前,虽然手法生疏,但那份认真和热情却溢于言表。有的智人在拉坯时用力过猛,导致陶土飞了出去;有的则因为脚踩的节奏不对,陶轮时快时慢,但他们并没有气馁,在老人的指导下一次又一次地尝试。

随着时间的推移,智人们逐渐掌握了脚拨人力拉坯机的使用技巧,制作出的陶器也越来越精美。

在砖瓦坊里,摆放着一排排刚刚成型、干燥适度的陶坯,它们即将接受浸釉这一关键工序,从而实现从质朴土器到精美陶器的华丽转身。

智人先将精心调配好的釉料倒入一个宽敞且深度适宜的容器中。这釉料,是由多种矿物质原料按特定比例混合研磨,再经水的调和而成。

接着,智人双手稳稳地捧起一件陶坯,在浸入釉料之前,他会仔细检查陶坯表面是否有细小的裂缝或杂质颗粒,确保其平整光滑,因为任何瑕疵都可能影响釉料附着的均匀度与最终的烧制效果。确认无误后,智人缓缓地将陶坯垂直浸入釉料之中,动作轻缓而沉稳,像是在进行一场神圣的洗礼。釉料如温柔的水波,逐渐包裹住陶坯的每一寸肌肤,从底部开始,沿着壁身向上蔓延,直至完全浸没。在这个过程中,时间仿佛凝固,唯有釉料与陶坯无声地交融。

为了保证釉层的厚度恰到好处,智人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手感,精确地控制着陶坯在釉料中的停留时间。既不能过短,以免釉层太薄而失去应有的光泽与保护作用;也不能过长,防止釉层过厚在烧制时出现流釉、开裂等问题。大约数秒至十几秒后,智人轻轻将陶坯从釉料中提起,此时的陶坯已被一层均匀的釉料所覆盖,宛如穿上了一件晶莹剔透的外衣,在光线下散发着迷人的光泽。

然而,浸釉过程并未就此结束。刚取出的陶坯,底部会有多余的釉料积聚并自然垂落,形成釉滴。智人会迅速用一根细竹签或小刮刀,在陶坯底部轻轻刮去这些釉滴,使底部的釉层平整光滑,避免在烧制时与窑具粘连。处理完底部后,将浸釉后的陶坯放置在通风良好且干净的架子上进行晾干。在晾干过程中,釉料中的水分会逐渐蒸发,釉层也会随之收缩并紧密地附着在陶坯表面。

经过浸釉和晾干的陶坯,已初步具备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但它们还需经历高温烧制的考验,才能真正展现出釉料的色彩斑斓与质感丰富。当这些浸过釉的陶坯被送入熊熊燃烧的窑炉中,一场奇妙的蜕变即将发生。在高温的作用下,釉料中的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融合、结晶、变色,最终在陶坯表面形成一层坚硬的釉面

当上好釉的陶坯被小心地送入窑洞,一场奇幻的旅程就此开启。窑洞内,幽暗中透着神秘,仿佛是一个孕育新生的魔法空间。

陶坯们有序地排列在窑架之上,彼此间隔适中,确保火焰与热气能够均匀地环绕它们。随着窑门被砌起,柴火被郑重地投入火膛之中,瞬间,火苗蹿动,肆意地舔舐着窑壁,窑内的温度开始稳步攀升。起初,只是微微的温热,釉料中的水分率先被缓缓蒸发,化作袅袅水汽,从窑顶的通风口逸出,这是陶坯在烧制前的初步适应与准备。

随着火势渐旺,温度急剧上升。在大约 500 摄氏度时,陶坯内部残留的有机物开始燃烧分解,一些微小的杂质也在高温下化为乌有。此时的陶坯,正经历着一场内部的净化与重塑,逐渐变得更加纯粹而坚实。

当温度跨越 800 摄氏度的门槛,釉料中的各种矿物质开始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那些原本分散的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铁、氧化铜等,在高温的驱使下,相互融合、交织,形成了新的化合物。原本透明无色的釉层,渐渐泛起了微妙的色泽变化,或是淡淡的乳白,或是若有若无的浅蓝,犹如破晓时分天边泛起的第一缕曙光,预示着一场绚丽多彩的视觉盛宴即将拉开帷幕。

随着温度持续升高至 1000 摄氏度以上,窑内已是一片炽热的火海。釉料中的晶体结构开始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了更加致密、稳定的网络。一些金属离子在高温下发生价态变化,释放出独特的色彩。铜离子可能会让釉面呈现出迷人的翠绿色,钴离子则赋予其深邃的蓝色,而铁离子或许会带来温暖的红棕色或深沉的黑色。这些色彩相互交织、晕染,在陶坯表面肆意流淌、融合,仿佛是一位无形的画家在尽情挥洒着灵感,创作出独一无二、美轮美奂的釉彩画卷。

在烧制的巅峰时刻,窑温可达 1200 摄氏度甚至更高。此时的陶坯与釉料已融为一体,釉面如同玻璃般光滑、坚硬,又似宝石般璀璨、夺目。它不仅为陶坯提供了一层坚不可摧的保护屏障,更使其具备了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经过数天的高温烧制,窑火逐渐熄灭。但陶坯们仍需在窑内慢慢冷却,让内部结构与釉面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稳定。当窑门终于再次打开,清凉的空气涌入,与窑内的余温相互交融,发出轻微的嘶嘶声。一件件烧制完成的陶器将带着窑火的余温与独特的魅力呈现在眼前。它们的釉色鲜艳夺目、丰富多变,有的如晚霞般绚烂,有的似星空般深邃。

砖瓦坊旁,一座土窑静静地矗立着,窑内的火焰早已熄灭,只剩下丝丝热气还在缭绕。老人带着一群智人围聚在窑前,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期待与好奇,因为今天是开窑的大日子,他们即将见证那些涂抹了釉料并经高温烧制的陶坯会发生怎样奇妙的变化,蜕变成怎样精美的瓷器。

老人站在窑门前,表情严肃而庄重,仿佛即将开启一场神圣的仪式。他先是仔细地检查了窑体周围,确保没有任何安全隐患,随后才缓缓地伸手拿起一把大锤砸向砖砌起来的窑门。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带着些许灰烬的气息。待热气稍稍散去一些,老人率先走进窑内,猿人们则小心翼翼地跟在后面,眼睛睁得大大的,努力适应着窑内昏暗的光线。

窑内的架子上,一件件瓷器整齐地排列着。老人拿起一件瓷器原本粗糙的陶坯表面,如今已被一层光滑而绚丽的釉面所覆盖。釉色如深邃的湖水,在微弱的光线中闪烁着幽蓝的光泽,又似夜空里的繁星点点,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气息。老人轻轻抚摸着瓷器的表面,感受着那细腻的触感,眼中满是欣慰。他转头看向身边的猿人们,告诉他们这就是上釉和烧制的神奇魔力。

智人们也纷纷围拢过来,他们好奇地看着老人手中的瓷器,嘴里发出欢呼的声音,似乎在表达着内心的喜悦。有的智人伸出手想要触摸,却又怕弄坏了这精美的物件,手在空中犹豫着。老人见状,笑着将瓷器递到智人手中,让他们亲自感受。智人接过瓷器,那冰凉而光滑的触感让他们的眼睛里闪烁出兴奋的光芒。

接着,老人又拿起另一件瓷器。这一件的釉色是温润的乳白,如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羊脂玉上,纯净而柔和。瓷器的形状是一个圆润的罐子,罐身的釉面均匀而饱满,没有一丝瑕疵。老人把罐子举高,让阳光从窑口斜射进来,洒在罐子上。刹那间,罐子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釉面折射出的光芒照亮了周围的空间,智人们不禁发出一阵欢呼。

他们继续在窑内穿梭,查看每一件瓷器。有的瓷器釉色呈现出鲜艳的红色,如燃烧的火焰,充满了热情与活力;有的则是淡雅的青色,像春天里刚刚萌发的嫩叶,清新而自然。每一件瓷器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无论是造型还是釉色,都凝聚着老人与智人们的心血和努力。

在查看的过程中,老人还不时地给智人们讲解着。他指着一件釉色不均匀的瓷器,告诉猿人们可能是在浸釉的时候手法不够熟练,或者烧制时窑内温度分布略有差异导致的。智人们听到老人在说话,他们就认真地听着,眼睛紧紧盯着老人所指的地方,似乎在努力记住这些经验教训。

随着一件件瓷器被查看完毕,老人和智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这些瓷器的成功烧制,不仅为部落带来了更加实用和美观的生活用品,更代表着他们在制陶技艺上的一次巨大飞跃。从最初简单的陶土塑形,到如今掌握上釉和烧制技术,制作出精美的瓷器,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汗水都在这一刻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

老人知道,这些瓷器将会成为他们的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们会在山谷的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智人的发展与交流,这种制陶技艺也将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而智人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对制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发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