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哎!天道推着你发展 > 第19章 医疗工具

哎!天道推着你发展 第19章 医疗工具

作者:逗比壹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5 08:40:26 来源:小说旗

在部落医疗技艺的持续发展中,老人又把心思放在了伤口缝合工具的制作上。

老人寻觅到一种质地坚硬且具有一定韧性的兽骨,这种兽骨在部落日常的猎物残骸中较为常见,但需要精心挑选粗细合适的部分。他先将选中的兽骨切割成小段,每一段都大致符合他心中缝合针的长度。然后,便开始了精细的打磨工序。

老人坐在部落的角落,双腿盘起,将兽骨段置于一块平整的粗石之上。他手中紧握着一块更为细腻的磨刀石,开始沿着兽骨的一端,缓缓地磨出针尖。这是个极其考验耐心与技巧的过程,每一次打磨都要控制好力度与角度,稍有偏差就可能使针尖折断或形状不规则。老人眼神专注,呼吸平稳,一点一点地将兽骨的尖端磨得越来越细、越来越尖,那逐渐成形的针尖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仿佛是希望的锋芒。

针尖磨好后,老人又开始打磨针身。他要让针身尽量光滑,以便在缝合伤口时能够顺利地穿过皮肤和肌肉组织,减少伤者的痛苦。他用磨刀石从针身的一端慢慢滑向另一端,反复打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凸起或粗糙之处。随着打磨的深入,兽骨原本粗糙的表面渐渐变得光滑如镜,手指轻轻抚过,感受不到丝毫的阻滞。

为了便于缝合时引线,老人还在针尾处精心制作了一个小小的针眼。他用一根尖锐的细石针,在针尾处小心翼翼地钻刻出一个小孔。这个小孔既要足够大,能够让缝合线顺利穿过,又不能过大,以免影响针的整体强度。老人全神贯注,每一下钻刻都充满了谨慎与精准。

骨针磨好后,老人带着智人们来到桑树林,精心挑选那些生长健壮、树皮厚实的桑树。他们用石刀小心翼翼地割下一段段桑树枝条,确保不伤害桑树的根本,以维系这片桑林的生机与永续。

回到部落,老人开始耐心地处理桑树枝条。他先轻轻刮去桑树枝条的外皮,露出里面洁白且富含纤维的桑白皮。随后,将桑白皮浸泡在清澈的溪水中,让其充分吸收水分,变得柔软而易于加工。浸泡数日后,桑白皮已吸足了水分,老人将其取出,放在一块平整的石头上。

他用石制的工具反复捶打桑白皮,每一次捶打都似在唤醒纤维的韧性与力量。随着捶打次数的增加,桑白皮逐渐被打散,纤维开始分离并交织在一起。老人的双手在桑白皮纤维间穿梭,不断地梳理、拉扯,去除其中残留的杂质与短小纤维,只留下那些细长、坚韧且均匀的优质纤维。

接着,老人把梳理好的桑白皮纤维一端固定在一根树枝上,另一端则系上一块石块。利用石块的重量,将纤维慢慢拉伸、捻合。他的手指灵活地转动着纤维,使其逐渐拧成一股紧实而富有弹性的线。这一过程需要高度的专注与耐心,老人的眼神始终紧紧盯着手中的纤维,丝毫不敢懈怠,生怕出现粗细不均或断裂的情况。

经过多番捻合与调整,一根根桑白皮纤维缝合线终于制作完成。这些缝合线呈米白色,质地轻盈却坚韧无比,在阳光下泛着自然的光泽。当与兽骨缝合针搭配使用时,效果极佳。在部落成员受伤需要缝合伤口时,桑白皮纤维缝合线能够轻松地穿过伤口组织,且对伤口的刺激性极小。它随着伤口的愈合逐渐被身体吸收,无需二次拆线,大大减轻了伤者的痛苦,为部落的医疗救治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材料。

在部落的医疗发展进程中,老人意识到制作镊子对于处理伤口和夹取细小物体很有必要。

老人首先选取了两根粗细适中、质地坚硬且有弹性的树枝。树枝的长度大约是成人手掌的长度,这样便于操作。他用刀仔细地将树枝的一端削尖,这是镊子的夹取部分。削尖过程中,他很注重对称,确保两根树枝的尖端形状和角度基本相同。

接着,老人开始处理树枝的中部。他在两根树枝相对应的位置,用尖锐的细石针钻出小孔,然后将一种柔软且坚韧的藤条穿过小孔,把两根树枝连接起来。藤条的两端分别打结,并且预留出一小段,方便后续调整镊子的松紧度。

为了使镊子的夹取部分更加光滑,避免在使用时损伤伤口或夹取物,老人用一块细腻的磨刀石对削尖的部分进行打磨。他反复摩擦树枝的尖端,直到触感光滑,没有木刺为止。

在制作完成后,老人使用镊子夹取一些细小的草药碎片或小石子,测试镊子的功能。如果发现镊子夹取不牢固或太紧难以操作,他就会调整藤条的松紧度,直到镊子的性能达到最佳状态。这样制作出来的镊子,在部落的医疗场景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比如夹取伤口中的异物、辅助缝合伤口等,成为了部落医疗工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部落医疗技艺的发展中,一把好用的手术刀至关重要。老人开始着手打造手术刀,他首先挑选材料,一种质地坚硬且锋利的黑曜石进入了他的视野。

这种黑曜石在部落附近的火山区域能够找到。老人带领猿人们小心翼翼地采集黑曜石,因为它质地脆硬,稍有不慎就会损坏。回到部落,老人开始对黑曜石进行加工。他先用一块粗糙的石头将黑曜石的边缘初步打磨,使其大致呈现出刀的形状。

然后,老人使用一块更为细腻的磨刀石,开始精心打磨刀刃。他全神贯注,手的动作极为轻柔,一点点地磨去黑曜石的多余部分,使刀刃越来越锋利。每磨几下,老人就会用手指轻轻触碰刀刃,感受它的锋利程度,但又十分小心,避免被划伤。

在打磨好刀刃后,老人开始制作刀柄。他选取了一段粗细合适的木头,将其一端削出一个凹槽,刚好能与黑曜石的刀身紧密贴合。然后,他用一种黏性较强的树胶将黑曜石与刀柄牢固地黏在一起。为了确保刀柄的舒适性和握持感,老人又用砂纸打磨了刀柄的表面,使其光滑圆润,不易滑落。

这把精心打造的手术刀在部落的医疗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切割脓肿、去除腐肉等,帮助族人减轻病痛,成为部落医疗工具中关键的一环。

在部落医学的发展进程中,老人开始探索一种能减轻手术痛苦的药物——麻沸散。

麻沸散的制作需要多种草药。老人凭借对周围植物的了解,首先选取了曼陀罗花。这种花含有能使人麻醉的成分,老人会在其花期采集花朵,确保花朵完整且药效充足。除了曼陀罗花,他还收集了生草乌,它具有镇痛作用,但毒性较强,老人只取用少量,经过特殊炮制来降低毒性。另外,还加入了香白芷,这种草药有消肿止痛的功效。

老人将采集来的曼陀罗花、少量炮制后的生草乌和香白芷等草药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他使用石臼将这些草药捣碎成粉末状,每一下捣碎都带着让智人减少手术痛苦的期望。捣好的粉末需要经过细致的筛选,去除较大的颗粒和杂质,使麻沸散的质地更加细腻均匀。

当需要进行手术时,比如切除较大的肿物或处理严重的外伤时,老人会将麻沸散粉末用温水调和成糊状,让患者服下。患者在服用麻沸散后,会逐渐进入一种麻木的状态,感觉不到手术带来的剧烈疼痛,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不过,老人深知麻沸散中部分草药的毒性,所以在使用时非常谨慎,会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防止出现意外。麻沸散就像远古部落的麻醉奇迹,为部落的医疗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远古部落,人们时常遭受野兽侵袭与意外创伤,金创药的研制成为了挽救生命、促进伤口愈合的关键。老人凭借着丰富的经验与对自然的深刻洞察,踏上了金创药的探索与创制之路。

制作金创药的首要步骤是精心采集药材。老人带领着部落中的智人们穿梭于山林之间,寻觅各种珍贵的药草。他们找到了止血圣药——三七,其根部富含多种有效成分,能够迅速凝血,减少伤口出血。采挖时,老人小心翼翼地用石制工具掘开泥土,确保不损伤三七的根部,将完整的植株带回部落。

接着是紫珠草,这种草药生长在溪边湿润之地,其叶片和茎干中含有特殊的物质,具有抗菌消炎、收敛伤口的功效。猿人们轻手轻脚地采摘紫珠草,将它们整齐地放置在编制的竹篮里。

还有一种重要的药材是蒲黄,它是香蒲的花粉。老人指挥智人们在沼泽地带割取香蒲棒,然后轻轻抖落上面的花粉,收集在干燥的兽皮袋中。蒲黄不仅能够止血,还能促进伤口的愈合与新组织的生长。

当所有药材采集完毕后,便进入了炮制环节。对于三七,老人先将其洗净泥土,然后用石刀切成薄片,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晾干。晾干后的三七片再用石臼轻轻捣碎成细粉,以便更好地发挥药效。

紫珠草则被整株晾晒,待水分蒸发大半后,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用小火慢慢熬煮。煮至汤汁浓稠时,将紫珠草捞出,留下的药汁继续加热浓缩,直至成为一种深褐色的膏状物。

蒲黄无需过多炮制,只需将收集到的花粉过筛,去除杂质,得到细腻纯净的蒲黄粉。

最后,老人将捣碎的三七粉、紫珠草膏和蒲黄粉按照特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他先把三七粉倒入一个石制的研钵中,接着加入紫珠草膏,用石杵慢慢搅拌均匀,使两者充分融合。然后再逐渐加入蒲黄粉,继续搅拌,直至形成一种均匀的、带有特殊香气的药粉混合物。这便是金创药的成品。

当部落成员受伤时,老人迅速赶到伤者身边。他先仔细地清洗伤口,用干净的树叶蘸取清水,轻轻擦拭去伤口周围的污垢与血迹。然后,将金创药均匀地撒在伤口上。药粉接触伤口的瞬间,出血便开始减缓,伤者也能感觉到伤口处传来一阵清凉,疼痛逐渐减轻。老人再用柔软的布条为伤者包扎伤口,叮嘱伤者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

在金创药的作用下,伤口愈合的速度明显加快。原本可能因感染而恶化的伤口,在金创药的抗菌消炎功效下逐渐消肿、收口。新的肉芽组织也在药物的促进下慢慢生长,使伤者能够更快地恢复健康,重新投入到部落的生产与生活中。

在部落的医学发展进程中,老人深感知识传承的重要性,于是决定将寻觅草药与编写医书两项重任同时推进,以期为部落的医疗技艺留下宝贵的财富。

老人带领着一群年轻且充满活力的智人开启了漫长的草药探寻之旅。他们的足迹遍布山川河谷、森林草原,每到一处都仔细观察、用心记录。在茂密的山林中,老人发现了何首乌。那缠绕在树木上的藤蔓,叶片呈心形,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老人向智人们讲解道:“此乃何首乌,其根块可补肝肾、益精血,对身体虚弱者有大益。”说罢,便用石制工具小心地挖掘,将何首乌完整地取出,妥善保存。

行至溪边湿地,一丛丛菖蒲映入眼帘。老人告知智人们:“菖蒲有开窍豁痰、醒神益智之效,可用于治疗神志不清等症。” 并嘱咐猿人们记住其生长环境与特征,随后采集了部分菖蒲样本。

在向阳的山坡上,黄芩生长得郁郁葱葱。老人蹲下身子,轻轻抚摸着黄芩的枝叶,说道:“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是治疗发热、炎症的良药。” 智人们围在四周,认真聆听,学习辨认黄芩的方法。

每找到一种草药,老人都会详细地向智人们介绍草药的名称、功效、生长环境、采集方法以及简单的炮制和使用方式。有的草药需连根拔起,有的则只需采摘叶片或花朵;有的要趁新鲜使用,有的则需晾干或炮制后药效更佳。

回到部落,老人开始着手编写医书。他找来笔纸记录,他首先绘制了各种草药的图案,力求逼真,以便后人能够根据图案辨认草药。在何首乌的图案旁边,老人写道:“何首乌,藤蔓缠绕,叶心形,根块入药,补肝肾,益精血。生于山林,采根洗净晾干或鲜用。”对于菖蒲的记载则是:“菖蒲,生于溪边湿地,叶细长如剑,有开窍豁痰之能。全株可采,鲜用或晾干备用。”

医书中除了草药的信息,还记录了一些常见疾病的症状与治疗方法。如对于发热,书中提到:“发热者,面红身热,可采黄芩,煮水饮之,清热泻火。”对于伤口化脓,记载着:“伤口化脓,用金银花、蒲公英捣汁敷之,可消肿解毒。”

老人在编写医书的过程中,还特别强调了医德与治疗的注意事项。他写道:“医者,当怀慈悲之心,救死扶伤。用药需谨慎,观患者之体征,辨病症之虚实,方可施治。”

这部医书,成为了部落医学知识的集大成者。年轻的智人们在老人的悉心教导下,开始学习医书中的内容,逐渐掌握了辨认草药与治疗疾病的基本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医书的内容不断丰富,后人也在老人的基础上继续探索、补充,让部落的医学智慧得以代代相传,在远古的岁月里熠熠生辉,为部落成员的健康与繁衍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