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哎!天道推着你发展 > 第28章 下山

哎!天道推着你发展 第28章 下山

作者:逗比壹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5 08:40:26 来源:小说旗

晨光熹微,天神庙的藏经阁内静谧非常,唯有君贤翻动书页的沙沙声。历经无数个日夜的精研、实践与反复打磨,此刻,他轻轻合上那本倾注心血的《地经》,眼中满是欣慰——这部承载着他对修行全新领悟的典籍,终于编撰完成,足以为后世修行者拨开迷雾、照亮前路。

君贤起身,踱步至阁窗前,极目远眺,山峦连绵起伏,恰似他一路走来的修行征途。回首往昔,从初窥《地黄经》门径时的青涩懵懂,到受天神提点后在修行路上的艰难探索,再到如今《地经》功成,桩桩件件,历历在目。他深知,是时候开启新的旅程了。

不多时,天神庙大殿内,弟子们齐聚一堂,神色间满是敬畏与不舍。君贤稳步上前,手中庄重地捧着《地黄经》,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位弟子,开口说道:“徒儿们,为师今日将这天神庙与《地黄经》托付于你们。《地黄经》乃我天神庙传承根本,其间智慧深邃,望你们潜心钻研,莫负所托。”言罢,他将经书递予年长的大弟子。

弟子们跪地叩首,年长的大弟子眼眶泛红,哽咽道:“师父,您这一走,何时归来?我们舍不得您。”君贤俯身,逐一扶起弟子,目光坚定而温和:“为师欲下山游历,寻找心中的大道,以此突破境界,此次劫难凶险,不知何时归来,等突破后自然回归。而且这天地广阔,诸多百姓深陷苦难,为师当以所学,助他们脱离困境。况且,尘世亦是修行大课堂,你们日后自会明白。”

简单收拾行囊后,君贤背上行囊,踏出天神庙大门。下山之路,蜿蜒曲折,他脚步沉稳,心境澄澈的走在下山的蜿蜒小道上。山路两旁,野花肆意绽放,彩蝶翩跹起舞,可他满心都在思索着如何将自身所学惠及山下的芸芸众生,对这山间美景无暇顾及。

不多时,一阵嘈杂声传入耳中。君贤加快脚步赶至事发地,原来是一位老猎户在追捕猎物时,不慎跌入山谷,被救起后已是遍体鳞伤、昏迷不醒。君贤迅速上前,单膝跪地,轻轻翻开老猎户的眼皮查看,又将手指搭在其脉搏上,片刻后,他微微皱眉,情况不容乐观。

他环顾四周,见不远处有一清泉,赶忙奔过去,用随身带着的干净布巾蘸取清水,小心翼翼地为老猎户擦拭脸上和伤口处的尘土与血迹。紧接着,他从行囊中熟练地取出银针,在火上快速燎过消毒,随后精准地刺入老猎户身体的几处穴位,手法轻盈又果断,每一针都蕴含着他多年修行医术的深厚功底。随着银针的落下,老猎户的脸上似乎有了些许细微的反应,痛苦的神情略微舒缓。

君贤并未停歇,又迅速打开药包,从中挑选出几味草药,放入口中细细嚼碎,而后均匀地敷在老猎户那鲜血淋漓的伤口上。草药的苦涩气息瞬间弥漫开来,君贤一边敷药,一边轻声呢喃:“老人家,莫怕,有我在。”眼神中满是关切与专注。处理好外伤,他扶起老猎户,让其靠在自己怀里,右手抵住其后背,缓缓运气,将一股柔和的内力输入老猎户体内,助其疏通堵塞的经脉,调和紊乱的气血。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老猎户的呼吸逐渐平稳,眼皮也开始轻轻颤动。终于,在君贤持续的救治下,老猎户缓缓醒来。他睁开迷茫的双眼,看到眼前的君贤,眼中满是感激:“多谢恩公救命之恩,若不是您,我这把老骨头今日怕是要交代在这儿了。”君贤微笑着扶起他,说道:“老人家,您吉人自有天相,往后可得多加小心。”

君贤继续前行,几日后来到了一个热闹的集市。此时的集市却弥漫着哀伤的氛围,原来是一位年轻的母亲,怀中抱着突发急症、昏迷不醒的孩子,正焦急地四处呼救。君贤毫不犹豫地拨开人群,快步走到母子面前。

他先是仔细观察孩子的面色,又轻轻翻开孩子的嘴唇查看舌苔,随后将手放在孩子的额头,感受体温。紧接着,他冷静地对孩子母亲说:“大嫂,莫慌,我略通医术,让我来看看。”说罢,他从行囊里取出一个自制的简易听诊器,放在孩子胸口,专注地倾听孩子的心跳与呼吸声。片刻后,他心中已然有了判断,孩子是感染了热毒,邪气攻心。

君贤立刻行动起来,他让孩子母亲找来一个干净的碗,从药包里倒出几味清热解毒的草药,用集市上买来的热水冲泡,待水温稍凉后,亲自喂孩子服下。喂药过程中,孩子牙关紧闭,药水不时溢出,君贤耐心地一点点撬开孩子的嘴巴,轻声哄道:“乖孩子,喝了药就会好起来的。”眼神中满是慈爱。

服下药后,君贤并未放松,他将孩子轻轻平放在地上,双手在孩子的胸腹间有节奏地推拿按摩,引导药效更快地发挥作用,驱散体内热毒。随着君贤的推拿,孩子的面色渐渐有了些许红晕,呼吸也变得平稳起来。不多时,孩子缓缓睁开眼睛,虚弱地叫了一声“娘”。孩子母亲喜极而泣,“扑通”一声跪地,对君贤连连磕头:“多谢恩公,多谢恩公救了我孩子的命。”君贤赶忙扶起她,说道:“大嫂,快起来,孩子没事就好。”

此后,君贤一路前行,每遇有伤病之人,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无论是在田间劳作中暑晕倒的农夫,还是在山林中被毒蛇咬伤的樵夫,君贤都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一颗热忱的善心,为他们解除病痛,带去生的希望。他的善举如同一颗颗温暖的火种,在这烟火人间迅速传播开来。

一路上,君贤凭借精湛医术,为伤者正骨敷药,为病者祛寒退热。所到之处,百姓传颂其善举,他却总是谦逊一笑,继续前行。

一日,君贤路过一小镇,听闻镇西有孩童落水。他飞奔至河边,见一女童在水中挣扎,毫不犹豫跳入水中,将女童救上岸。女童呛水昏迷,君贤运用急救之法,助她吐出积水,恢复意识。女童家长赶来,千恩万谢,君贤叮嘱几句后悄然离去。

又行数日,君贤来到一座大城。城中乞丐众多,衣衫褴褛,食不果腹。他心中悲悯,寻得一空屋,支起简易医摊,为患病乞丐免费诊治。同时,他还向城中富户募捐衣物钱粮,分发给众人。

在这过程中,君贤结识了一位落魄书生。书生屡试不第,心灰意冷,几欲轻生。君贤与他彻夜长谈,分享人生哲理,鼓励他重拾信心:“人生挫折在所难免,一次失败何足挂齿?只要心怀壮志,定有出头之日。”书生如梦初醒,重拾书本,发奋图强。

随着助人之举增多,君贤深感知识传承之重要。他决定在一城郊村落定居,开办学堂。

学堂初创,条件简陋,仅几间茅屋、几张桌椅。但君贤不辞辛劳,亲自动手修缮,制作教具。招生消息传出,附近孩童纷纷前来,眼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

君贤选定的这个新地方,是一处山清水秀的宁静村落,四周青山环抱,一条清澈的溪流蜿蜒而过,溪边垂柳依依,仿若世外桃源。他亲手搭建的学堂就坐落在村子的东边,几间质朴的茅屋错落有致,屋前有一片开阔的空地,用作孩子们日常活动的场地。

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山间的薄雾,君贤便已起身,身着一袭素色长袍,精神矍铄地来到学堂。他先是仔细清扫着地面,将夜里飘落的树叶、杂物一一清理干净,让学堂的每一处角落都整洁有序,为即将开始的课业营造舒心的环境。

不多时,孩子们陆陆续续地来了,他们的欢声笑语打破了清晨的寂静。孩子们来自村子里的各个家庭,有衣衫略显破旧但眼神明亮的农家子弟,也有父母早亡、跟着年迈祖父母生活却依旧充满朝气的孤苦孩童。君贤站在学堂门口,微笑着迎接每一个孩子,摸摸这个的头,拍拍那个的肩膀,眼中满是慈爱与期许。

“先生早!”孩子们脆生生地向他问好,声音在山间回荡。

“同学们早,快进教室吧。”君贤温和地回应着。

待孩子们都入座后,君贤便开始了一天的授课。课堂上,他拿起一本自己精心编撰的教材,这教材既涵盖了经典的诗词文章,又融入了他多年修行所悟的人生哲理。他用那沉稳且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诵读着诗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孩子们跟着齐声跟读,稚嫩的童声交织在一起,虽青涩却充满力量。每讲解一句诗词,君贤都会旁征博引,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作者的生平经历,让孩子们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能深入理解其中的韵味与深意。

讲到做人的道理时,君贤会放下书本,踱步到孩子们中间,目光坚定地看着他们:“孩子们,为人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就如同我们每日呼吸的空气,不可或缺。一旦失信,便如同那无根之木,难以长久……”他举例村子里邻里互帮互助的点滴,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诚信在生活中的重要。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着,小脸上满是认真,不时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课间休息时,学堂顿时热闹非凡。孩子们如脱缰的野马,奔跑到空地上嬉戏玩耍。君贤也没闲着,他走到孩子们中间,看着他们玩闹,时而为摔倒的孩子轻轻拍去尘土,轻声安慰;时而参与到简单的游戏中,与孩子们一同欢笑,那爽朗的笑声回荡在整个村子上空,让原本宁静的村落充满了生机活力。

午后,阳光炽热起来,学堂里却清凉依旧。君贤安排孩子们练习书法,孩子们个个正襟危坐,小手握着毛笔,一笔一划地在宣纸上学写着刚学的汉字。君贤则在课桌间穿梭巡视,他弯下腰,耐心地纠正孩子们的握笔姿势,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运笔,让每一个笔画都刚劲有力或飘逸灵动。有个孩子写得有些急躁,笔画歪歪扭扭,君贤便在一旁轻声鼓励:“不着急,慢慢来,你看这一横,就像我们脚下的路,要稳稳当当才能走得远……”孩子听了,深吸一口气,重新静下心来书写。

除了文化知识,君贤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生活技能。他带着孩子们来到学堂后的菜园,教他们如何翻地、播种、浇水。孩子们兴奋地拿着小锄头,学着先生的样子劳作,虽然动作生疏,但个个干劲十足。“同学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我们亲手种下这些蔬菜,既能体会劳作之苦,又能收获丰收之乐……”君贤一边示范,一边教导着孩子们。在汗水的浇灌下,菜园里的蔬菜茁壮成长,孩子们也懂得了劳动的价值。

傍晚,夕阳的余晖将学堂染成一片金黄。课业结束,孩子们收拾好书包,一一向君贤道别。君贤站在学堂门口,目送孩子们离去,眼神中满是欣慰。他知道,在这一方小小的学堂天地里,知识的火种已在孩子们心中点燃,未来他们将带着所学、所悟,奔赴各自的人生旅程,去发光发热,而这,正是他下山育人的意义所在。

课堂上,君贤讲学深入浅出,不仅教授诗词文章,还传授为人处世之道。他常说:“读书识字,更为明理。望你们日后无论身处何地,都心怀善良,正直做人。”

课余,君贤带领学生农耕劳作,让他们体会稼穑艰辛;组织辩论探讨,培养独立思维。在他悉心教导下,学生们进步显着,从懵懂孩童成长为知书达理的少年。

多年过去,学堂声名远扬,各地学子慕名而来。君贤的弟子遍布四方,他们传承师训,或悬壶济世,或教书育人,或造福乡梓,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

而君贤,依旧守在学堂,看着莘莘学子来来去去,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自己下山之路,虽远离天神庙的清幽,却在这烟火人间,走出了一条更广阔的修行之道——以善为灯,以爱为引,点亮他人,温暖世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