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快穿:女主就要活着 > 第18章 真假世子关我什么事18

转了几天,到底是让陆长安买到了一个旧石磨。

等把石磨拉回来,又里里外外刷洗干净后,她就先放了一斤黄豆试试。

这个石磨不算小,比一般家里磨面用的要大些,但也没有碾子那样大,所以陆长安推起来并不费事,推着走了几圈后,她觉得自己还可以加速的。

一般而言,一斤黄豆能出十斤豆浆,但用石磨肯定达不到这个标量。

陆长安看着桶里的豆浆,大概能有五六斤,也比较浓稠。

而旁边泡着的黄豆,也不如后世那样饱满,色泽不够金黄,但用来食用却是没问题的。

黄豆从出现后,由于加工技术的限制,最广泛的食用方法,还是蒸制和水煮,口感并不好。

到了魏晋时期,才渐渐出现了用大豆制醋和豆豉的工艺。而明朝时期,已经出现了豆腐豆皮和豆卷等食物。

虽然现在历史拐了个弯,但社会大致的脉络发展和文化进程并没有出现什么巨变。

在江州府的客栈,陆长安就看到过豆腐做的菜肴,但口味偏淡,且有豆腥味。

如果是灾荒年,人们对食物的要求,是只要能活命就行了,但现在还算是风调雨顺的年景,大家就开始有了饱腹之外的高追求了。

陆承文的顾虑也不是没道理,豆腐不好卖,但陆长安要卖的不是豆腐。

整个县城都没有卖豆腐的,就相当于面对着一个完整的豆腐菜潜在市场,再加上周围的村镇,民以食为天,什么时候都不缺爱好新鲜食物的人。

也是这一路上的见闻让陆长安反应过来一件事,现在很多人的饮食习惯都是固定的。

大部分人见过的,或者是吃过的,都是当地的菜肴。

那些能做出美食的人,对菜谱都会保密,当作传家秘方牢牢守着,而不是像后世那样,快手菜的视频到处都是。

而且,做菜也是要巧方法的,就像是煎鱼时,先凉油撒盐,鱼皮就不会破。

再比如说用热水和面,包出来的就是死面包子。

炒菜或炖肉时勾些水淀粉,挂汁效果更好。

烧烤铺子常卖的盐水毛豆,那毛豆就是没长大的黄豆。

这些在信息大爆炸的后世,不做饭的人几乎也不会知道,更遑论是当下的人了。

陆长安利用的就是这种信息的不流通,南北饮食的差异。

她熬了两小桶的卤汁,一个桶里是豆腐脑的咸卤汁,另一桶是胡辣汤,胡椒太过贵重,她用的是茱萸和麻椒。

再装好一桶刚点出来的嫩豆腐,把三个木桶都放到小独轮车上,绑好绳子,再围上干草编的席子用来保温。

这次不管怎么劝,陆承文都要陪着出摊,见她收拾好了就推起了车子,陆长安在一旁扶着,二人往城西走去。

县城的城西,每月的逢五逢十都会有大集,那天不光是城门口不收费,就连摊位费也不用,只要去街口胥吏那里交十个铜板,就可以划一块地方摆摊。

等到他们交了钱,被领到了地方后,天光已经大亮,集市上也开始闹哄哄的了。

临近过年,来赶集的人很多,而且一年到头也攒了些钱,就趁着大集时采买年货呢。

现在的一碗肉馅馄饨大约六七文钱,所以父女俩商量后决定胡辣汤豆腐脑卖五文钱,咸豆腐脑卖三文钱,要是只想要嫩豆腐也行,一文钱一碗。

所以当陆长安停稳小车,吆喝着卖豆腐脑时,不少人都好奇的围着,再一听价格,也没有贵的过分,就有人给了钱要一碗胡辣味的。

陆长安挖了一大块嫩豆腐,放到土陶碗里,再浇上满满的胡辣汤,顿时一股辣香味儿萦绕在小车周围。

买的人本来是想尝个鲜,却没料到真让他遇到好吃的了。端过碗后也不嫌烫嘴,呼噜噜一碗下了肚,又要了一碗咸豆腐脑,等他吃完了,还不忘给周围的人安利说胡辣味的好吃。

顺利开了张,生意就好做了,还没到中午,胡辣汤就最先卖完了,然后是咸豆腐脑,到最后剩了些嫩豆腐也都被人买走了。

忙忙乱乱了一上午,一开始陆承文还在帮着收钱收碗,后来陆大山带着大儿子来了,他就只负责收钱记人,那父子俩揽过了收碗打杂的活儿。

等几人收了摊一起回到家,陆大山才说:“幸亏来前儿爹说先去集市上看看,要是找不到你们再来家里。”

说着又把一直背着的东西放下,从里面拿出了给陆长安的几身厚衣服,又小心地从怀里掏出一张纸,递给陆承文。

“这是爹去找人打听的能给你具保的人,放心吧,人品学问都是没问题的,爹说等哪日你得空了,就一起去上门拜访。”

陆长安看着眼前这个憨厚的汉子,和一旁冻得脸通红的少年,心里不是没触动的。

他们一大早就从村里出来,又帮了一上午的忙,此时才进到屋里暖和,头发上都有了细密的冰水。

不只是她,陆承文也是一脸动容。

过了良久,他才道:“那要再麻烦七叔了,等这两日我备好谢礼就去。”

陆大山一听笑的更是憨厚了。

已经到了午饭的时候,几人吃的就是出门前提前盛出来的豆腐脑,再配上刚买的胡饼,一顿饭吃完后,各个都出了一身薄汗。

陆大山他们也不在这里歇息,说是怕迟了回去的路不好走,也不要塞给的吃食,带着儿子就急匆匆的离开了。

陆长安把赚的铜板都倒在桌子上,数了数总共有三百六十七个。

卖的是时候她就在心里记着,胡辣汤卖了四十碗,咸卤的卖了三十碗,还有十几个人只买了豆腐脑的。

刨去材料成本,这一早上她净赚了二百文。

至于人力消耗,那都不能算进去,毕竟无论什么时候,劳动力都是最不值钱的。

集市后的几天,陆长安带着她的豆腐脑,去到几个比较大的饭馆和客栈推销,凭借着稀奇的食物,和她的三寸不烂之舌,最终谈妥了两家客栈,和三家饭馆的供应,有客人的话就提前一天来找她预定,然后送货上门。

陆长安和他们约定好每月的月底时结账,如果达到了多少份,她能给出不同的优惠。

那几个老板们一听就懂了,他们按照原价卖,但给客人推销出去的越多,就能拿到更多的返利。

这个法子既能让他们用稀罕菜吸引客人,又避免了陆长安日日都辛苦出去摆摊找客户。

不只是谈妥了固定的客户,陆长安还会把磨出来的豆渣煮熟了,或是烙成干饼,隔几日就放到城门口附近的乱棚外,那里常有小乞儿们出没。

就这样,从人流移动频繁的集市,到城中最热闹,信息交流最快的饭铺客店,再到隐秘的无处不在的乞儿们,陆长安终于在年前摸透了衢县的情况。

虽然达到不到事事都知晓的地步,但至少不会再出现连稳妥的保人都寻不到的问题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