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亲爱的母亲,终于找到你了 > 第1章 潘梦婷高中毕业即将离校

公元1986年5月底的一天,下午三点一刻,在北方一座小城绥化市育新中学高三四班的教室里,讲台上的中年女教师正在点名,下面是四十多名学生。

绥化市,这个黑龙江省中西部的小城,以农业为主的美丽小城,放在全国范围内也许并不起眼,但是哪怕它在局部熠熠生辉,也可以与日月同辉。

一座城,有一代人的记忆,有一代人的悲伤。绥化市就这样不知不觉的,不经商量的,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梦幻小城。

“李月篱同学。”

女教师抬起头来,望望班级后面的位置,那正是女生李月篱同学所坐的地方。

女老师每当点到一位同学的名字,都这样向该同学所在的相应位置望一望,望的时间极其短暂,就几秒钟。这好像成了她的一个习惯性动作。

只是在她叫到“李月篱”的名字,她习惯性的往班级后面望一望的时间,比望一望别的同学的时间要略微长一点儿。

女教师是看着李月篱站起来,一直走到讲台旁,她才收回注视的目光。

女教师正在教室里给同学们发高中毕业证。然后,这些孩子们就怀揣这个毕业证,闪电般的纷纷离校。

高中毕业了,高中时代结束了,高三教室就会立刻人去楼空。

毕业生们回家休息几天,再复习个把月儿,就要开始他们生命里最重要的一次命运大决战——高考,先是初考,然后终考。

那个年代全国高考得经过这样的两个大考,初考和终考。对参加高考的学子来说,这犹如是两次生死磨难一样。

他们甚至调侃:同样是死,要死就死一次;反正都是死,那就死一次别死两次;死到最后还是死,不如早死了。

接下来,各类大学校园在等着他们中的一部分,很小的一部分,甚至是极其小的一部分高中毕业生们前去报到。

有一大部分高中毕业生们,初考就被刷下来了。就没有终考的机会。而终考刷下来了,就没有上大学的机会。

就是所谓的高考落榜了。

参加一次或者两次大考的学生们,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挤独木桥挤破了头颅一般,不停的被淘汰,最后胜出的预备大学生少的十分可怜。要说对那个年代的高考学子们来说,最后胜出,可真是不容易的。

即便是最后能考上一个专科乃至中专,都是值得庆幸的,因为,它们的含金量仍然是很高的。

因为,他们背后是数量庞大的落榜学生,他们无疑是那个时代的骄子。

那时候,这支落榜大军像是溃堤的洪水那样,会一股脑的流向社会。一路喧哗着、骚动着,焦躁着,给家庭、社会带来一阵一阵的洪水冲击波。

从封闭的校门迈进社会的大门,尽管毫无知识储备——那时的高中教育没啥职业内容,无处可去的他们就一下子被推向社会。

他们不得不硬着头皮,不适应也得适应,在社会的坐标中狼奔豕突一样的,慌乱而苍茫的找寻着自己的人生坐标点。

发了高中毕业证以后的孩子们,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孩子们的人生,从此将各奔东西了。从此就天各一方了。

上大学的是少数,极少数。流到社会上的是多数,绝大多数。无论是是否能上大学,无论是否流到社会上。这些人从此都浪迹天涯,各奔东西。

高中缘分时代的就这样残忍的结束了。

眼下的这所育新高中,这一拨儿学生的高中时代,随着毕业证发到手里,他们的高中时代就这样残忍的结束了。

虽然这位中年女教师带了一拨儿又一拨儿的学生,对师生之间的相聚与离别,似乎是早已经见怪不怪了。

但是每当离别的时刻到来,她和台下脸色悲戚的学生们的心情一样,也是无形中,有一丝愁云堵在心口缠绕。

尤其是这个时候念到“李月篱”这三个字,女教师心头一颤,不自觉的抬头去看一眼这个女学生。

这是个漂亮而忧郁的女学生,尤其是她的略带忧郁的面庞,高中三年来给这位女老师的最大印象,似乎真的就像是,忧郁的一朵云飘过,梦境一样。

李月篱听到老师在叫她,就到讲台上,给老师鞠躬敬个礼,微笑着,从女教师手里接过高中毕业证,然后回到座位。

李月篱对手里的这张毕业证,呆呆的、愣愣的看了好半天,也没有看出来什么来,上面的几行黑体字都看不清似的。

最后只好作罢,把这个红色小本本儿往桌面上的文具盒里轻轻的一塞,然后把文具盒轻轻的放进,已经洗得发白的帆布书包。

闭上眼睛,什么也不去想,什么也不去做,就让大脑空白的如同一张白纸,任轻飘的雪花蝴蝶般的飞舞,飞舞。

然后杳无声息的落下,落下——

哦,一切就这样,结束了?

真的就这样结束了,从此不再来?

后来,她不知道是怎么随同学们走出的教室。同学们一走出教室,欢呼着雀跃着,叽叽喳喳的,就立刻像飞鸟一样的迅疾飞走了。各回各的家,他们的家基本上都在本市里。只是有极少数的学生,是像李月篱这样寄宿在这里的,外地生或者是农村生。

李月篱感觉自己真的像是踩在一块儿棉花上,梦游一样、不痛不痒的回到了宿舍。她没去食堂吃晚饭,午饭剩了一点东西,够晚上吃的。再说不吃也可以,根本不饿。

继续收拾即将离开高中校园的行囊,其实没啥可收拾的,早已经收拾的差不多了。剩下最后一个夜晚,再整理一下而已。

此时已是傍晚时分,宿舍里就只有她一个人在。碎花市当地的住宿生在领到了高中毕业证后几乎都走了,他们这个班级只有她一个外地的住宿生还在。

其它班级的有两个女生也没来得及走,这时还没有回来,她们也是碎花市当地的,只是处于偏远的农村,和她这个外地住宿生一样,当天下午是来不及走的。

因此偌大的能住二十多个人的土房宿舍,在今晚上就顿时沉默下来。

李月篱忽然心生伤感。

今夜,对自己而言,注定是梦境丛生。

今夜,对自己而言,注定是无眠无梦。

甚至,今夜,对自己而言,注定是苍白空洞。

肖芊惠等几个绥化市里的同学,说是今晚上一定要到李月篱的宿舍里来看她,在最后分别的时刻来给她送行——

尽管彼此心里都不会好受,尽管她们相信和李月篱一定会后会有期,但是这个暂时的离别,还是一定要来的。

一直以来,她们都把李月篱在同班同学的基础上,非常情愿的升格为好朋友好姐妹,尽管三年的时间里,李月篱很少主动跟她们说过什么话。

但是肖芊惠她们就是愿意把沉默的、甚至都有些忧郁的,如梦一样的李月篱姐姐,当成是好朋友好姐妹,平时有事儿没事儿的来找她,陪她坐坐,现在是离别的前夕,更是想来她这里坐坐。

即使李月篱说的话不算太多,但是她那不多的话语却让人觉得弥足珍贵,一字值千金似的。她只要是坐在那里就像梦一样的令人着迷,这绝对不会阻隔友谊的真诚链接。

好多人都说她这个人本身是一个梦,很吸引人,因此肖芊慧她们一直珍惜这个如梦一样的姐姐,这个来自于本省三肇地区的肇源县的一位好姐姐。

好像是因为这个如梦一样忧郁的姐姐——这起码是一个因素,她们感觉到自己的高中时代也像是一个梦了。

真的,高中时代,在李月篱这里,在她同学这里,看她,她就是这样的一朵忧郁的花。孤独到无言,孤独到只有离别才有相聚,这不是忧郁又是什么呢?

但是他呢,他会来吗?会来吗?李月篱真的是,不愿意承认他是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但是她实在找不出一个别的词,因为高中时代李月篱的词汇量是相当枯竭的,来代替这个说法。因此就还是暂时借用一下白马王子这个说法吧!

李月篱其实,其实明知道他不会来,在心里还是明知故问。

问问自己也好,很随意,很方便,可以自问自答,当然也可以不回答。

晚上在肖芊惠她们来为她送行,聊了一会儿。她们问她,明天它回肇源的车票买了没有?李月篱说买了。还拿给她们看看。肖芊惠非常清楚的看到,客车票是到肇源的。

关于这一点,肖芊惠记得非常清楚。

她们几个走了之后,李月篱默默的坐在宿舍的床边,眼里滚动着湿润的液体,觉得自己心里实在是撑不住什么了,外表的坚强似乎是一堵脆弱的墙轰然倒塌。

她心里突然就是酸酸的、凄凄的和涩涩的混合在一起的什么东西汹涌而来,她这才知道自己肯定是一时半会儿走不出来了

这淡紫色的泥沼,淡紫色的忧郁,提示着自己在外高中三年的借读生活,真的是结束了,正式的结束了。自己呢,也该离开了,的确到了离开的时刻了。

这一次该是与这座粗犷的北方小城绥化彻底的离开了,道一声再见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不但是与这座绥化小城永远道再见——似乎与自己心底三年来所有的,那所有的眷恋决绝。不希望这一天这么快的到来,但它还是如约一般的准时到来了。

他,的确没有来——亦如自己的预料。李月篱好像明知道自己不会失望,但此时此刻,当结局真的如自己所预料的发生,她却真的感到了失望——哪怕只是细若游丝的失望,就把她的心口缠绕的喘不过气来。

再见,绥化市!再见,绥化市的老同学们!而再次相聚也许远在天涯,遥遥无期。

她知道只要明天早上一离开这座小城,也许就是与这里的同学们永远的离别了。为什么这样想呢?因为她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她的求学生涯就到此结束了。

大学虽然美好,虽然对每个年轻人来说很重要,自己虽然不久之后也会参加全国高考,但即使是考上了,但自己今生恐怕难以跨进大学的校门了。

与大学无缘,或者说是与大学擦肩而过,与梦幻里的他,这对她的现实生存状况来说都是极其可能的事情。

自己心底好像有一个暗语早就在提醒自己:上大学,不是恐怕不行,而是你压根儿就别打上大学的谱了。

是自己农村家里的情况不允许。

高中毕业了,有一张毕业证,对你来说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她并不认同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女子钳制的陋习,早就被根除了。

因此从自己的这个担忧上来说,和高中同学在大学时代的相会和相知,似乎就不是可能的事情了。那么从此和她们基本上从此就是杳无音信了。

茫茫人海,上哪里再能遇到曾经梦幻般熟悉的高中老同学们呢?很难,真的!

高考过后,幸运的话也许能在同一所大学的校园里再相遇。即使是正常情况下这个概率是比较低的,她知道。

但对她来说,这个概率在自己这里是几乎不存在的。因为她更知道在自己这里存在着一个非正常的情况:不管怎么说她极其有可能与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活是绝缘的。

自己未来的人生即使是这样希望渺茫,但此时此刻在与高中同学们离别前心情悲戚的时刻,默默流泪的李月篱心底似乎是涌起了一种想象,这是对自己未来人生的一种向往,在这种向往中,与高中同学们的相会相知肯定是主要内容之一。

此时她的心底,忽然涌起的一点热烈的向往,虽然根本无法安抚自己心底的无限忧伤,但还是给她的精神世界带来了一股暖暖的安慰,如同芳草和花朵的希望与温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