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嗓子一亮,恰似山涧清泉,瞬间淌入我的心底,听得我如痴如醉,耳朵都好似要 “怀孕” 了,那美妙的旋律,像鬼魅一般缠着我,几天几夜都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我紧紧攥着旁边人的手,这双手因常年劳作布满老茧与裂口,此刻却因激动而微微颤抖,眼眶泛红,声音也带着哽咽:“多少年没听过这么正宗的调儿了,听得我这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啥滋味都有。这戏里的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在唤醒我心底沉睡多年的东西,那是一种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对根的眷恋呐。”
“瞧他们迈的步子,眼神里全是戏,哪像从庄稼地里出来的,比城里的名角儿还出彩!” 一个年轻后生看得目瞪口呆,手机举得老高,生怕错过任何精彩瞬间。为了找个好拍摄角度,他不停地踮着脚尖,嘴里念叨:“可得拍清楚,回去让家里人也见识见识咱村里的厉害。” 这时,旁边一个中年男人冷哼一声:“拍得再清楚有啥用,能当饭吃吗?现在年轻人就知道瞎凑热闹,有这功夫,还不如多挣点钱。” 年轻后生一听,涨红了脸:“叔,您咋能这么说呢?这可是咱村里的文化,是宝贝啊!” 中年男人撇撇嘴:“宝贝?能换钱才是宝贝,不然都是虚的。” 这一番对话,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人群中激起一阵小小的波澜,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围绕着传统与现实的矛盾争论起来。
“说真的,这茅山涡,别看地方偏,文化底蕴可深着呢!这戏一唱,才知道啥是真正的文化根基,深不见底啊!” 一个戴着眼镜、颇具学问模样的外乡人,边摇头边对身旁的同伴说,脸上满是惊叹与感动。他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着对乡土文化的新奇与赞赏,时不时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记录着,嘴里喃喃自语:“这唱腔、这身段,都是学问呐,回去得好好研究研究。” 他身旁的同伴却皱着眉:“研究这个有啥用,现在都什么时代了,科技才是主流,这些老掉牙的东西,迟早要被淘汰。” 外乡人一听,激动地摆摆手:“你这就不懂了,这乡土文化可是民族的根,就像大树没有根,如何能枝繁叶茂?就如《论语》中所言‘礼之用,和为贵’,这戏曲里承载的传统礼仪、道德观念,是维系我们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怎么能被忽视?” 同伴不以为然地耸耸肩,不再言语,两人之间的观念冲突,也反映出传统与现代在认知层面的巨大鸿沟。
“可不是嘛,平日里忙得晕头转向,哪顾得上这些好东西。今儿这一趟,可真是开了眼,值了!以后啊,得多留意,咱身边的宝贝多着呢!” 一对小年轻夫妻手拉手,笑得灿烂。男的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女的扎着利落马尾辫,两人眼睛亮晶晶的,心里琢磨着下次再来这儿探寻新的宝贝。女的轻轻靠在男的肩上,悄声说:“下次把爸妈也带来,让他们也乐呵乐呵。” 可刚说完,男的脸上闪过一丝忧虑:“咱爸妈能愿意来吗?他们一直觉得这些是浪费时间,不如多干点活儿。” 女的撅起嘴:“那咱就劝劝他们呗,咱不能让他们错过这么好的东西。这就好比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咱们发现了这么美好的文化世界,怎能不让家人一同感受?” 男的想了想,点点头,可眼神中仍隐隐透着担忧,家庭内部对于传统艺术接受度的差异,也是社会矛盾在微观层面的体现。
地头上,戏台一亮嗓,戏文仿佛活了过来,一出接一出,演绎着老祖宗留下的瑰宝。我心里那股美哟,就像田里根深叶茂的庄稼,看着就让人舒坦。咱庄稼汉心里也有细腻的一面,看戏可不只是图个乐,更像是瞧见了祖辈的灵魂,那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美,跟汗水一样珍贵。
村里的李大爷,坐在前排小马扎上,吧嗒着旱烟袋,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戏台。烟雾缭绕中,他仿佛陷入回忆:“想当年,我年轻的时候,也跟着村里戏班子跑过龙套,那时候的热闹,跟现在一模一样。” 旁边的孙子好奇地问:“爷爷,那您会唱戏吗?” 李大爷笑着摸摸孙子的头:“爷爷会的那点儿,跟台上这些角儿比,可差远喽。” 这时,旁边一个年轻人凑过来:“大爷,您当年跑龙套,挣得多吗?现在这唱戏的,看着也不挣钱啊,不然咋没几个年轻人愿意学。” 李大爷脸色一沉:“挣钱?当年唱戏,那是为了传承,为了给大伙乐呵,哪能只想着钱。就像以前咱村过年,大伙一起包饺子,那是为了热闹,为了团圆,能拿钱衡量吗?” 年轻人被说得低下了头,不再言语,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功利思想的碰撞,在这简单的对话中暴露无遗。
茅山涡这地方,如今可不只是庄稼地里的一抔土,它就像那穿针引线的老手艺,把老祖宗的岁月和咱现在的日子缝在了一起。站在这儿,一脚仿佛踩进了老故事,另一脚又迈进了新日子,心里暖烘烘的,就像冬日里喝了一口热乎的小米粥,直暖到心窝里。
戏台之上,戏码一个接一个,热闹得如同过年。咱们这些庄稼汉,心里对美的向往被这戏勾得愈发强烈。你看那台上演员,个个宛如从画中走来,眼神有光,脚下生风,那唱腔,比地里的麦浪还悠扬,直往人心里钻。
演杜丽娘的小翠,一下台就被一群婶子大娘围住。张婶子拉着她的手夸赞:“闺女啊,你演得太好了,刚才你掉眼泪那一下,我这心都跟着揪起来了。” 小翠红着脸,笑着说:“谢谢婶子们,我就想把咱老祖宗的东西演好。” 这时,人群中一个声音传来:“演得好有啥用,又不能当饭吃,还不如出去打工挣钱。” 小翠一听,眼眶红了:“我知道现在大家都看重钱,可这戏曲是咱的根啊,要是连根都丢了,挣再多钱又有啥意义?就像那邯郸学步,最后连自己原来怎么走路都忘了。我不想看到咱们的文化也这样消失。” 众人听了,一时都陷入了沉默,这简单的言语,却道出了文化传承与现实生存之间的深刻矛盾。
说起来,这茅山涡,可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小点,它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连着祖祖辈辈的梦想与根脉。站在这片土地上,就像与老祖宗面对面,听他讲述过去的故事,再看看现在的好光景,心里那股暖乎劲儿,比冬日晒太阳还舒坦。
咱们这些看戏的,无论是脸上刻满岁月痕迹的老汉,还是怀里抱着娃的婆姨,个个眼睛瞪得溜圆,生怕错过精彩。那戏唱得,就像在说我们自己的故事,悲时我们跟着落泪,喜时我们一同欢笑。村里的王二嫂,抱着孩子看得入神,孩子伸手抓她头发,她都没察觉,直到旁人提醒,才回过神,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文化这东西,可不只在台上,它就在我们心窝里,热乎乎的,就像家里刚炖好的一锅肉,香气四溢,温暖人心。
这时,村里的教书先生走过来,感慨道:“你们知道吗?这戏曲就如同伯牙子期的知音之遇,台上演员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唱腔,都是在寻找台下懂它的人。咱们庄稼人,平日里为生活奔波,这戏一唱,就像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就如同俞伯牙遇到钟子期,琴音才有了真正的归宿。” 一个年轻人却大声说:“可现在哪有那么多知音,大家都忙着挣钱,谁有心思去懂这些。这戏曲,迟早要被淘汰。” 教书先生叹了口气:“孩子,这就是我们的悲哀啊。当我们一味追逐物质,而忽视精神文化,就如同一个人失去了灵魂。我们不能让传统艺术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消亡,我们有责任传承下去。” 年轻人听了,若有所思,人群中再次陷入沉思,这一番对话,将文化传承的困境与人性中对物质的过度追求这一矛盾彻底撕开。
夜越来越深,可大伙的兴致丝毫未减,戏台周围依旧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不断,仿佛这茅山涡的文化盛宴永远不会落幕。但在这热闹背后,又隐藏着多少对未来的担忧与迷茫,就像那无尽的黑夜,等待着黎明的曙光来驱散。我们深知,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文化传承与现实生存的冲突,就像一道道难以跨越的沟壑,横亘在我们面前,而我们,必须在这矛盾与冲突中,寻找那一丝希望的曙光,守护住茅山涡这片土地上珍贵的文化瑰宝,也守护住我们内心深处的根与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