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山外吹来的风 > 第100章 槐下聚英贤 蓝图展眼前? 齐心迎困境 乡梦启新篇

在咱张家小院,日头正盛,热烈的阳光透过老槐树繁茂枝叶的缝隙,稀稀疏疏地洒下,于地面勾勒出一片片金色光斑,斑驳地映在我这张晒得黑红、满是岁月痕迹的脸上。我微微眯着眼,惬意地享受这片刻温暖,随后望向围坐一圈的年轻人们。他们眼中闪烁着好奇与迷茫,恰似夜空中闪烁不定的星辰。瞧着他们,我心里那股热乎劲儿,比灶台上刚炖好、咕噜咕噜冒着热气的羊肉汤还要暖人。

我清了清有些沙哑的嗓子,开口说道:“兄弟姐妹们,你们心里那点子念想,咱都明白。不就是想让这旮旯地儿,变得比咱亲娘还亲,让人念着嘛!” 说着,我站起身,走到一旁石桌旁,拿起桌上的粗瓷大碗,猛灌一口凉茶,润了润喉,接着道,“咱们不光得把那份乡愁,像老屋里那坛子酒一样,稳稳地搁在墙角,任岁月沉淀,让它越存越香,还得给它添把火,让它跟外面的大世界接上茬儿,成座桥,一头连着咱祖祖辈辈走过的老路,一头通向那亮堂堂的新日子。”

我越说越激动,双手不自觉地比划起来,眼神中满是憧憬,仿若已瞧见那幅美好的画面:“瞧瞧,将来咱村儿,清晨公鸡扯着嗓子打鸣,嘹亮的鸡鸣声穿透晨雾,和古时候没啥两样,听得人心里踏实。这时候,婶子大娘们已在灶台上忙活开了,烟囱里升腾起袅袅炊烟,满是烟火气。可你再往村里走,嘿,新修的柏油路干净又宽敞,锃亮得都能映出人影。路边的太阳能路灯一排排,白天它们如同沉默的卫士,吸收着太阳的能量,到了晚上,‘唰’地一下全亮了,亮堂堂的,跟城里没啥区别。老屋子翻新了,保留着原来格局,青砖灰瓦间巧妙融入些现代元素,像铝合金的门窗,既不失咱老祖宗留下的古朴,又透着股新潮劲儿。”

“还有那田地头,可不得了啦!智能灌溉系统一开启,水就像长了眼睛似的,精准地流向每一株需要滋润的庄稼,一滴都不浪费。无人机在空中嗡嗡作响,来回穿梭,均匀地喷洒着农药,又快又准。高科技种地,省力又高产。年轻人回来创业,那机会多得是!就说村里的二柱子,之前在城里打工,前些日子回来,开了个网店,专卖咱村里的土特产,什么自家腌制的咸菜、山上采的野蘑菇、地里收的五谷杂粮,生意火爆得很,没几个月就赚得盆满钵满,还能守着家,照顾老人孩子。手艺人也不愁没活干,村里的篾匠老王,编的竹筐精致又实用,以前也就是逢年过节在集市上卖几个,现在照片往网上一放,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忙得他都没时间抽烟了。孩子们放学了,不光能学书本上的知识,还能跟着老一辈学编筐、绣花,知道咱的根在哪儿,魂儿咋守。”

说到这儿,我的眼里闪烁着光芒,那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也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我拍了拍身旁的石凳,兴奋地说:“到时候啊,咱这张家小院,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好地方,城里人来了都不想走,说咱这儿有魂儿,有根儿,还有那股让人心里热乎的劲儿!他们会在这儿住上几天,跟着咱学学种地,尝尝农家菜,体验体验乡村生活,走的时候大包小包地带走咱的特产,还一个劲儿地说下次还要来。”

这番话,字字句句都似从心窝子里掏出来的,暖得人心头一热。年轻人们的脸上渐渐露出向往和坚定的神情,仿若已看到那个既传统又现代,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美好家园。有人忍不住开口说道:“哥,听你这么一说,我这心里亮堂多了,以前还愁没出路,现在感觉浑身都是劲儿!”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眼神中满是干劲。

这时,一直沉默的阿强突然站了起来,他眉头紧皱,脸上带着一丝忧虑:“哥,话是这么说,可咱这说干就干,钱从哪儿来?就咱这点家底,怕是连买几盏路灯都不够。” 这话一出口,原本热烈的气氛瞬间冷了下来,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陷入了沉思。确实,资金问题像一座大山,横亘在我们面前。

我心里一沉,但很快镇定下来,拍了拍阿强的肩膀:“阿强,你提的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钱,确实是个大难题。可你们还记得‘愚公移山’的故事不?愚公他老人家,就凭一股子倔强劲儿,带着子孙,硬生生要移走挡在家门口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咱现在虽然缺钱,可咱有人,有干劲,有想法,这就是咱最大的财富。”

“我听说邻村的老李,前几年想搞农家乐,也是没钱。他就挨家挨户去动员,把大家的闲散资金凑起来,还跟银行贷了一部分款。一开始,困难重重,可他咬牙坚持下来了。现在,他的农家乐生意火爆,带动了整个村子的发展,村民们都跟着富了起来。咱为啥就不能学学人家?” 我目光坚定地扫过众人,继续说道,“咱可以先成立个合作社,把村里的资源整合起来,再去争取政府的扶持资金,找一些企业拉投资。只要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办法总比困难多!”

大伙听了,又开始交头接耳地讨论起来,眼神中重新燃起了希望。阿强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哥,你说得对,是我太着急了。咱不能被这点困难吓倒,就像你说的,干就完了!”

天刚麻黑,天上星星眨巴着眼,亮堂堂的,仿佛老天爷给咱村挂上了串夜明珠,把村子照得朦朦胧胧,别有一番景致。大伙儿又聚到了村口那棵老槐树下,往常脸上那层厚厚的愁云如今散得一干二净,一个个眼里不光有光,还有股热火劲儿,跟地里刚冒出头的庄稼苗似的,透着股生生不息的劲儿。

我,心比火炉还热乎,情比咱地里最甜的井水还深。我深知乡亲们的担忧与期盼,每一句话都斟酌再三。此刻,我站在树下,看着围拢过来的乡亲们,缓缓开口,那一句句实在话,像春风吹过麦浪,轻柔又有力量,悄悄地,就把大伙儿心里头那层硬邦邦的壳给化开了。咱这些土里刨食的庄稼人,头一回觉得,咱的日子啊,也能有盼头,能画出个五彩斑斓的图景来。

“大伙儿听着,咱们齐心协力,咱村就能换个新模样!” 我提高了音量,声音在夜空中回荡,简单直白,却像一把钝刀刻进了每个人的心窝子里。我挺直了腰杆,目光坚定地扫过每一个人,那双眼睛,亮得能照人,里头满是对未来的笃定和对乡亲的深情。

大伙儿听着,心里头那个暖啊,就像冬日里喝上了碗热乎乎的玉米粥,从头暖到脚。村里的李大爷吧嗒了一口旱烟,吐出一团烟雾,感慨道:“娃啊,就冲你这话,咱跟着你干!咱这把老骨头,还能再为村子出份力。” 其他乡亲们也纷纷响应,七嘴八舌地说着:“对,一起干!”“咱们村肯定能变好!”

就这样,我成了咱村的领路人,带着咱们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地往前奔。月光如水,洒在村子的每一个角落,我的影子,在月光下拉得长长的,跟咱村的影子紧紧交缠在一起,分也分不开。咱们这些庄稼汉,也跟着我,学会了做梦,学会了相信,学会了用汗水浇灌希望,用勤劳绘就咱村的幸福画卷。

往后的日子里,每天天不亮,村里就热闹起来,男人们扛着农具,哼着小曲儿下地干活,女人们聚在河边,一边洗衣裳,一边唠家常,孩子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去上学。大家各司其职,为了村子的新模样努力着。而我,穿梭在各个施工现场,和工匠们讨论着建筑细节,和农户们商量着种植计划,一刻也不得闲。

有一回,在修建生态小道的时候,遇到了一块大石头,挡住了去路。几个年轻小伙面露难色,我挽起袖子,走到石头前,拍了拍它,笑着说:“嘿,你这家伙,还想挡咱村的发展路,看我怎么挪开你。” 说罢,大家齐心协力,喊着号子,硬是把石头移开了。那一刻,大家相视而笑,眼中的信念更加坚定,因为我们知道,只要团结一心,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挡我们迈向美好未来的脚步。

可发展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一次,村里引进了一家企业,打算在村边建个工厂。这本是件好事,能给村里带来不少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可工厂的建设需要占用一部分农田,这一下,可惹出了大麻烦。

那些祖祖辈辈靠土地吃饭的乡亲们,一听要占自家的地,都不干了。他们聚集在村委会门口,吵吵嚷嚷,情绪激动。“这地是咱的命根子,没了地,咱吃啥?喝西北风啊!”“就是,不能让他们占了咱的地!”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场面一度失控。

我站出来,试图安抚大家的情绪:“乡亲们,大家先别激动,听我把话说完。这工厂建起来,对咱村的好处可多了去了。咱的年轻人不用再背井离乡去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而且,工厂每年还会给村里交一笔租金,这些钱可以用来改善咱村的基础设施,让咱日子过得更好。”

“话是这么说,可地没了,咱心里不踏实啊。” 一位大爷红着眼眶说道。

我理解他们的担忧,土地对于农民来说,不仅仅是生产资料,更是一种情感寄托。我想了想,说道:“大爷,我知道您担心啥。这样,咱们和企业再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留出一部分地,让大家继续种。而且,工厂的工作岗位,优先安排咱们村里的人,让大家有双保险。另外,咱们也可以用工厂给的租金,去投资一些其他产业,让咱村的经济多元化起来。”

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再加上和企业的多次协商,最终达成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工厂顺利开工建设,乡亲们也渐渐放下了心。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乡村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提升,更是观念的转变。我们既要保留住那份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又要勇敢地拥抱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这样,我们的村子才能真正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华丽转身,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