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山外吹来的风 > 第134章 涡村聚树下 众志欲图强 资困谋途阻 齐心盼曙光

今晚,大伙齐聚村口那棵老槐树下。风穿梭在枝叶间,沙沙作响,似在为这场集会奏响序曲。为的啥?为的是咱茅山涡这片土地,明日能绽放光芒,喜气洋洋。我心里头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咱的心呐,就得像田埂上的泥土,紧紧黏合,无论老少,齐心合力。如此,方能跨越沟坎,绘就一幅全村皆欢的美好画卷。”

瞧张三叔,刚从田间劳作归来,肩头扛着锄头,那锄头柄被他厚实的大手摩挲得油光可鉴。他的脸,恰似秋后熟透的高粱,被日光染得通红,汗水如断了线的珠子,顺着脸颊滑落,脖子上搭着的毛巾早已湿透。他笑起来,眼角堆满褶子,露出一口被烟熏得泛黄的牙齿。他是个实干家,默默做事,心底却热忱似火。平日里,村里哪家要搭建猪圈、鸡棚,他总是一马当先,二话不说,抄起工具就干,宛如那扎根土地的老黄牛,勤恳耕耘,不问回报。

再看李婶,安坐在一旁矮凳上,手中毛线穿梭,织着毛衣,毛线球在地上来回滚动,她不时用脚轻轻拨弄。树叶缝隙间漏下的灯光,洒在她身上,让她脸上的皱纹愈发显眼,可那眼神中,却透着温柔与坚韧,恰似潺潺溪流,虽不湍急,却能润泽万物。她织的毛衣,村里的孩子谁人未曾穿过?每一针、每一线,都倾注了她对大伙的关爱,犹如春日暖阳,无声地温暖着每个人的心窝。

还有小王,那小伙风风火火地从村头奔来,短袖被汗水浸湿,紧紧贴在后背,皮肤晒得黝黑,仿若田间肥沃的黑土。他额头的汗珠在月光下熠熠生辉。他行事果敢,浑身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恰似村头那棵老槐树,任凭风雨侵袭,依然茁壮成长。上次村里组织年轻人参加农活比赛,他一人的工作量抵得上两人,勇夺冠军,把大伙乐得合不拢嘴。

我们这些人,各有各的模样,各有各的脾性,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便是心中都装着茅山涡,装着这片生养我们的土地。我们手挽手,肩并肩,坚信明天的太阳,定会比今日更加灿烂。

老槐树下,几位老人围坐一处,他们脸上的皱纹,犹如岁月镌刻的印记,每一道都深藏着故事。此刻,一位头发斑白、胡须如银丝般缕缕的老者,缓缓伸出手,轻轻抚摸着身旁老槐树粗糙的树干,宛如在与多年老友亲昵交谈。他声音低沉却饱含温情,开口说道:“咱们这把老骨头,亲眼见证了茅山涡从往昔的泥泞小道,一步步变成如今的模样,历经风雨,什么没见过?想当年,村里穷得叮当响,大伙连顿饱饭都吃不上,出门全靠两条腿,走在那泥泞路上,深一脚浅一脚的。这片土地,就是咱的根,扎得深,长得韧。发展,自然是好事,谁不想日子越过越红火呢?可话说回来,咱们心底最牵挂的,还是那份从土里刨出来的纯粹,以及夜晚能让人安心的宁静。咱们老了,就盼着这地方,不管怎么变,都能留住那份老味道,让后生们也能知晓,什么是根,什么是本。”

老者说罢,目光温柔地扫过眼前这片土地。月光洒下,仿若给大地铺上一层银纱,他似在与过往对话,又似在对未来轻声叮嘱。其他老人纷纷点头,有的默默抽着旱烟,烟雾缭绕间,透着一份淡然与满足,烟袋锅子一闪一闪的,仿若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有的轻轻拍打着膝盖,眼神里满是认同与感慨,那双手布满老茧,记录着岁月的沧桑。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痕迹,却也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每个人,都是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他们独特的方式,讲述着、守护着茅山涡的故事。

“老汉这话,可谓金玉良言呐!咱们啊,既要大步向前,步子还得迈得稳当。瞧瞧这些后生,眼里那股子倔强劲儿,就像山里的青松,硬气又带着热乎劲儿。” 村里的教书先生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接过话茬,“他说得在理,咱可以引进高科技,搞智慧农业嘛,就好比给田里头安了个聪明脑袋,庄稼能长得更好,人心里也欢喜。我听说现在有种智能灌溉系统,能根据土壤湿度自动浇水,既省水又省力,咱要是引进来,收成指定能翻番。还有生态旅游,让外头的人走进来,看看咱这绿水青山,尝尝咱自家种的瓜果蔬菜,那才叫美呢!这样一来,村子不光能焕然一新,咱的老手艺、老故事,也能跟着发扬光大,让大伙都知道,咱们这旮旯里藏着的宝贝,可金贵着呢!”

“就说那王二狗子,平日里看着大大咧咧,可一摆弄起手机来,比谁都精明。上次村里办丰收节,他拍的那几段村里日出的视频,在网上火得一塌糊涂,好多人看了都嚷嚷着要来咱这住几天,体验体验啥叫‘世外桃源’。还有李大娘,手巧得跟织女下凡似的,织的布、绣的花,一搭上电商的快车,直接飞到了大城市人的心坎上。李大娘上次跟我说,她接到个城里的订单,要订她亲手绣的十幅牡丹图,可把她给忙坏了,不过心里头那叫一个美啊,咱老祖宗留下的手艺终于有人稀罕了。这下好了,咱们既能挣钱养家,又能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传承下去,心里头那个踏实,比啥都强!” 村里的团支书也兴奋地说道,边说边比划着,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所以说啊,咱们这些庄稼人,虽说脸晒得黑红,手上都是老茧,但心里头亮堂着呢。发展不忘根,守护好这片土地,让后人也有个念想,这才算是活出了咱农民的本色,活出了滋味!” 我再次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看着大伙,心中满是对未来的希望。

正说着,村里的会计老张匆匆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个账本,神色略显凝重:“大伙先停一停,我刚算了笔账,咱要搞这些项目,启动资金可不是个小数目,咱村里现在手头紧,这钱从哪儿来,可得好好合计合计。” 这话一出,原本热闹的场面瞬间安静下来,大家面面相觑,开始绞尽脑汁琢磨办法。

这时,一直沉默的老孙头猛地把旱烟袋往地上一磕,站起身来,大声说道:“我想起个事儿,当年咱村闹旱灾,庄稼颗粒无收,大伙都快揭不开锅了。有个外乡的商人路过咱村,看咱可怜,就拿出些粮食救济咱。可他提了个条件,要咱把村西头那片风水宝地卖给他。当时,村里的老辈子们,那是坚决不同意啊,他们说,那片地是祖宗留下来的,就算饿死,也不能卖。后来,大伙一起想办法,挖井找水,硬是熬过了那场旱灾。现在想想,咱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拱手让人。这发展的钱,咱得想办法自己挣,不能丢了骨气!”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可问题还是摆在眼前,钱到底从哪儿来呢?年轻的小李忍不住说道:“要不咱找银行贷款?可咱村里没啥抵押的,银行能贷给咱吗?” 这话一出口,又让大家陷入了沉思。

突然,一直在旁边静静听着的赵婶开了口:“我娘家那边有个村子,他们搞土地流转,把村里闲置的土地集中起来,租给一家企业搞种植。企业出资金,村里出土地和劳动力,收益按比例分成。咱能不能也试试这个办法?”

众人一听,眼睛都亮了起来,可马上又有人提出疑问:“那要是企业经营不善,亏了咋办?咱村里人的利益咋保障?” 一时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各种矛盾和担忧在这个夜晚暴露无遗。这不仅仅是一个村庄发展面临的资金难题,更是传统与现代、发展与守旧、利益分配等诸多社会矛盾交织的缩影。在这看似宁静的乡村,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正面临着人性的考验、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而如何在这重重困境中找到出路,让茅山涡真正实现发展,成为了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一道难题,也预示着未来的路,必将充满艰辛与挑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