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山外吹来的风 > 第170章 涡村科技燃,守旧起争端。众志驱迷雾,乡村焕丽颜 。

在那片被智能之光疯狂涂抹的乡土上,我,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留着利落短发的新时代农民领袖,怀揣着吞天沃日般的梦想。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刺透田间的薄雾,我望着脚下这片绿意蓬勃的田亩,心中的蓝图宛如被打翻的颜料桶,色彩横冲直撞,全是对村子未来毫无保留的畅想。我狠狠一跺脚,在村口那棵老槐树下,建起了 “数字生态教育小站”。这老槐树,自百年前就在此扎根,粗壮的枝干如同张牙舞爪的巨龙向四周伸展,活脱脱一把遮天蔽日的天然巨伞。每至夕阳西下,金黄色的阳光如利箭般穿过树叶的缝隙,斑驳地洒在那些求知若渴的脸庞上,像是给大伙罩上了一层能孕育希望的金色光晕。

来这儿学习交流的乡亲们,各有各的特点。穿着蓝色工装、浑身散发着泥土味的李大壮,迈着能把地砸出坑的大步赶来。他身材像电线杆一样高挑,皮肤黑得如同锅底,那憨厚的笑容里,藏着对新技术比饿狼见了肉还强烈的渴望。刚到小站,他就像一阵风似的凑到我跟前,两只大手搓得 “沙沙” 响,咧嘴笑道:“我今儿个在地里干活,满脑子就盼着晚上能来这儿多学点新东西,可不能被时代这列快车给甩咯!” 王小慧,扎着马尾辫,眼镜后面透着精明劲儿,是村里屈指可数的大学生。回乡后,她就像个拿着知识魔杖的魔法师,带着乡亲们一起往前冲。她手里总攥着一款特制的智能笔记本,这笔记本不仅能记录文字,还自带生态知识数据库,碰上不懂的,手指轻轻一点,答案就像泉水一样涌出来。她的眼神里,既有对生态保护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也有对数字世界漫无边际的向往。

小站里,还有几位上了岁数的长辈。张大爷一头银发在阳光下亮得晃眼,穿着对襟衫,手里拿着智能手机。他的手指不太听使唤,可那认真的劲头,能把石头都打动。每次来,张大爷都先把老花镜架得端端正正,然后像捧着稀世珍宝一样小心翼翼地打开手机上的学习软件,嘴里还嘟囔着:“现在这高科技玩意儿,功能跟孙猴子的七十二变似的,咱可得好好学学。” 他总念叨:“咱这把老骨头,也得跟上时代这趟高速列车,不然咋守住咱这片祖祖辈辈拿命换来的绿水青山呢?”

我站在他们中间,手里握着平板电脑。这平板电脑搭载着村里自主研发的生态监测系统软件,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和最新的数字安全技术,就像战场上的兵将,随时待命。我扯着嗓子,用那朴实又带着股狠劲的声音,讲着一个个数字如何像锋利宝剑,成为守护自然的大杀器,如何让科技之光像野火一样,烧遍每个角落。我狠狠敲了敲平板,指着上面一组数据吼道:“大伙瞅瞅,通过咱村口新装的环境传感器反馈,这空气质量指数比上周又蹿了一大截,这就是科技助力环保的铁证!咱们虽说脚踩泥土,可心里得装着整片宇宙,用咱的智慧,让这土地肥得流油,让这村子美得冒泡,也让外面那些人看看,咱们新农村的农民,不光能种出好庄稼,还能把高科技玩得团团转!”

每当这时,周围的人们就像被施了定身咒一样,齐刷刷点头,眼里的希望之光比星星还亮。李大壮会猛地一拍胸脯,那声音跟放炮似的,大声保证:“我回去就把学到的智能灌溉知识用到自家农田上,咱也让庄稼尝尝高科技的甜头!” 王小慧则像阵风似的迅速拿出笔记本,这支笔自带录音和图像识别功能,能像闪电一样捕捉灵感瞬间,她边记录边嚷嚷:“这些点子太棒了,我得赶紧整理整理,在村里的微信群里分享,让更多人跟着沾光!” 张大爷则会眯着眼,笑眯眯地重复那句:“好,好,咱们一起往前冲!”

然而,平静的表象下,一场 “数字风波” 正像暴风雨前的乌云,悄然聚集。村里有一小撮人,以王二麻子为首,觉得搞这些高科技就是瞎折腾,不如老老实实守着祖上传下来的老一套种地。他们四处煽风点火,说什么 “这些洋玩意儿会把老祖宗的地给毁了”“搞数字农业,那是城里人的花样,咱农民玩不起”。一时间,村里人心惶惶,原本对科技满腔热情的一些乡亲,也开始动摇了。

有一回,在村头的大晒场上,我和王二麻子狭路相逢,一场激烈交锋在所难免。王二麻子满脸横肉,扯着破锣嗓子喊道:“你搞的这什么数字小站,把村里弄得乌烟瘴气,老祖宗种地可没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不也照样养活了咱们祖祖辈辈?” 我强压着心头的怒火,瞪着眼回敬道:“王二麻子,时代变了,你还抱着老黄历不放!你知道古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事儿吧?他要是不改革,赵国能强大起来?咱们不跟上科技这趟车,村子就得落后,到时候连口饭都吃不上!” 王二麻子一听,脖子一梗,还想狡辩:“那是打仗,能和种地比吗?” 这时,旁边一直默不作声的张大爷站出来了,他拄着拐杖,声音虽不大,却透着威严:“二麻子,娃说得对,咱不能固步自封。就像那刻舟求剑的人,船都走了,还在原来的地方找剑,能找着吗?咱得跟着时代走。” 王二麻子被说得哑口无言,灰溜溜地走了。

可事情并未就此平息。村里有个叫刘婶的,儿子在外打工,家里就她和老伴守着几亩地。受王二麻子一伙的影响,她心里犯起了嘀咕。一天傍晚,刘婶找到我,一脸愁容地说:“一尘啊,我听二麻子他们说,这高科技种地不靠谱,要是出了岔子,咱这一年的收成可就没了,这可咋整?” 我拉着刘婶在小站的石凳上坐下,耐心地说:“刘婶,您还记得大禹治水的故事吧?他爹鲧用堵的办法,结果洪水越闹越凶,大禹改用疏的办法,才平息了水患。咱们搞数字农业,就像是大禹治水,是顺应时代的新法子。智能灌溉能精准控制水量,土壤传感器能实时监测肥力,这都是为了让庄稼长得更好,收成更有保障啊。” 刘婶听了,将信将疑,但神色缓和了不少。

经过这场风波的洗礼,咱们茅山涡村,像浴火重生的凤凰,不仅腰杆挺得更直了,模样也变得越发俊俏。十八巅和奶奶洞,这两个地方以前就美得像世外桃源,现在更是声名远扬,成了游客们口中的人间仙境,还戴上了 “科技与生态握手言和” 的桂冠。

李大山,以前是个在土坷垃里摸爬滚打的糙汉子,现在穿上了定制的户外探险服。这衣服用的是新型透气防水材料,轻得像云朵,还能在夜间像萤火虫一样反射微光,保障夜间行走安全。腰间挂着个高科技望远镜,带有智能防抖和图像增强功能,能把远处的景致看得清清楚楚,就像在眼前一样。他专门给来十八巅探险的游客当向导,每次带队出发前,他都像打了鸡血似的向游客们介绍:“咱们这山,这水,加上这新技术,简直是天作之合!你们就放心跟着我,保准让你们看到这辈子都忘不了的美景。”

王小翠,那个以前像只胆小鹌鹑,总爱躲在书本后的女孩,现在可是村里响当当的科技小能手。她负责的 “智慧农业” 项目,用上了最新的土壤湿度传感器和智能滴灌系统。传感器能像个精准的医生,精确感知土壤干湿程度,实时把数据传输给滴灌系统,实现精准灌溉。村里的农田喝上了精准的 “科技水”,产量像火箭一样往上蹿,村民们的钱袋子也鼓得像小山。

老张伯,一辈子跟土地相依为命,现在成了村里的 “环保大使”。他手里总拿着个智能手环,这手环能同时监测空气质量、紫外线强度和人体运动数据,一旦空气质量出了岔子,就会像警报器一样立即震动预警。他每天都会在村里慢悠悠地晃上几圈,逢人便说:“这土地啊,是咱们的根,这科技啊,是咱们的翅膀,咱们得让这两者一块儿飞,飞得又高又远。”

村民们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以前,大家伙儿为了生计忙得像陀螺,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余钱,生活品质蹭蹭往上涨。村里的孩子们,也不再是泥地里撒欢的野孩子,他们有了自己的电脑,这电脑配备了儿童智能护眼系统,能像个贴心小卫士,自动调节屏幕亮度和色温,保护孩子视力。孩子们通过电脑能在网上学习最新的知识,眼睛里闪烁着对外面世界的无限向往。

如今,咱们茅山涡村,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而是科技与生态携手共舞的典范,是咱们每个人心中的骄傲。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勇敢地冲破守旧的枷锁,拥抱变革,书写出属于自己的传奇。这传奇里,既有科技带来的高效与便捷,更有对人性光辉的深度挖掘,对社会关系的重新塑造,以及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与坚守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