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山外吹来的风 > 第54章 村途兴梦起,科技引财来。 众志齐心聚,辉煌指日开。

我心里一直装着村里发展的大事,尤其是设计旅游线路这事儿,简直像块大石头沉甸甸地压在我心头,一天都不敢忘。那段时间,我开启了疯狂的 “暴走模式”,每天天不亮就爬起来,在山间野岭穿梭,哪条小道能瞧见最震撼的山景,哪片水域周边藏着历史遗迹,我都像寻宝似的一一记录在本子上。

回到家,顾不上洗去一身的疲惫,就趴在那张快散架的旧桌子前,撸起袖子,拿着铅笔在地图上勾勾画画。眼睛瞪得像铜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终于设计出一条独一无二的旅游线路。这线路,既能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咱这儿的绿水青山,又能一路听着那些流传几代人的历史故事,就像一场时空穿越之旅。

线路有了,还得让游客方便使用。我一咬牙,揣着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雄赳赳气昂昂地进了城。在城里,我开启了 “唐僧化缘” 于是,四处打听,磨破了嘴皮子,才好不容易请到几位技术高手。我像个小跟班似的跟着他们,帮忙买盒饭、递茶水,心里就盼着能早点把咱村的旅游 App 捣鼓出来。那段日子,我住在城边最便宜的小旅馆,每晚和臭虫 “共眠”,但心里想着村里人的期盼,也就不觉得苦了。终于,App 大功告成,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

App 一上线,好家伙,就像给咱村装上了通往新世界的传送门。村里最机灵的小芳,第一个下载来尝鲜。那天,我在村里碰见她,她兴奋得脸蛋像熟透的番茄,一路小跑过来拉住我,眼睛里闪着光,大声嚷嚷:“哥,你这弄的啥黑科技啊,简直是个宝!不光能精准指路,还能把咱村里那些老掉牙、都快被遗忘的故事翻出来,跟看大片似的,太有意思啦!” 说着,她就拉着我往她家跑,一路上碰见邻里乡亲,不管不顾地就开始宣传:“大爷、大妈、婶子们,你们快瞅瞅,咱村以后可有大变化啦,这 App 老好用了,出去旅游再也不怕迷路,还能了解好多村里的事儿呢!” 那股子兴奋劲儿,就像是自家地里挖出了金矿,乐得合不拢嘴。

没几天,第一批外头的客人循着 App 的指引,踏进了咱这村子。那场面,我至今还记得,汽车的喇叭声、游客的欢声笑语,一下子打破了村子平日里的寂静,可这热闹啊,不吵不闹,满是新鲜和喜气。我站在村口,看着乡亲们纷纷从家里走出来,瞅着这光景,大伙脸上都洋溢着笑容,那神情,就像是自家酿的好酒被人夸上了天,心里别提多美了。王大爷吧嗒着旱烟袋,眯着眼笑着对我说:“咱这旮旯地儿,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的,没想到藏着这么多好东西,这下可得让更多人知道知道。” 我听着,心里也是热乎乎的,暗暗发誓一定要带着大伙把村子发展得更好。

随着科技和旅游的热潮在村里扎根,我跟乡亲们的关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刚来时,大家对我这个外来户还有些生疏,背地里悄悄议论我到底想干啥。现在啊,走在路上,大伙都热情地跟我打招呼,拉我去家里喝茶。我心里明白,这是大伙认可我了。

就说种地这事儿,以前村里人种地全靠老经验,收成一直不咋样。我在大学里学过农业知识,就一家一家上门去,跟大伙唠嗑,把新技术、新法子一点点教给他们。一开始,有人不信,李大叔就皱着眉头跟我说:“娃啊,咱祖祖辈辈都这么种地,能行不?你这新法子,不会是纸上谈兵吧?” 我拍着胸脯保证:“叔,您信我一回,先拿一亩地试试,不行我负责!要是收成没变好,我给您家干一年农活!” 李大叔半信半疑地照做了。到了秋收,他家那亩地的收成比往年翻了一番还多。那天,李大叔拎着一篮子自家种的果子跑到我家,紧紧握着我的手,眼眶泛红,声音都有些颤抖:“娃啊,你可真是咱村里的大功臣!俺家那几亩地,以前咋折腾都没啥起色,现在按你说的法子来,嘿,这果子又大又甜,收成好得让人不敢相信,俺都不知道咋感谢你,以后你就是俺家的大恩人!” 我笑着接过果子,心里满是成就感。

咱村里还有个张婶,是个热心肠。有一回,村里组织大扫除,准备迎接一批重要游客。张婶忙前忙后,一会儿给大伙递水,一会儿又帮忙扫大街。休息的时候,她坐在村口的大石头上,扇着扇子,感慨万千地说:“说起来啊,以前咱老是眼馋外头的繁华,觉得外面啥都好,现在再瞧瞧,咱自家这村里头,才是真正的好地方。山清水秀,邻里乡亲互帮互助,这心里头啊,比吃了蜜还甜呢!” 旁边的几个婶子也跟着点头,叽叽喳喳地议论着村子的变化,那画面,暖烘烘的。

我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村子有今天这好光景,可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全靠大伙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平日里,我就像个不知疲倦的陀螺,在村里忙个不停,挨家挨户地串门,每次去都拉把椅子,坐在院子里,跟大伙唠家常,耳朵竖得高高的,就想听乡亲们倒倒心里的苦水、说说对村子发展的想法。哪家要是有个难处,我比自家事儿还急。有一回,赵大哥家的牛病了,那可是他家的命根子,一家人急得直掉眼泪。我知道后,二话不说,连夜骑着摩托车赶到镇上,请兽医回来。忙活到天亮,牛的病终于治好了,赵大哥拉着我的手,一个劲儿地道谢:“兄弟,要不是你,我这一年可咋过啊,你这份情,我记下了!以后你有啥事儿,尽管开口,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哥,咱都是一家人,说啥两家话。”

咱这一路走得,可真是不容易,就跟在地里种庄稼一个样,风调雨顺的时候少,各种难题一个接一个。资金不够的时候,大伙坐在一起商量,你一言我一语,最后决定能省则省,村里办活动,横幅自己写,道具自己做,一分一厘都算计着花;碰到技术难题,村里的老少爷们儿都聚在祠堂里,开 “诸葛亮会”,大家一起琢磨,年轻人上网查资料,老年人凭借多年经验出主意;市场竞争大的时候,大伙也不气馁,家家户户拿出自家的绝活儿,有的做手工刺绣,有的晒秘制咸菜,就想着用咱的诚意和手艺,让外人瞧瞧咱村子的好。我呢,就像那地里的老树根,死死地扎在这片土地上,带着大伙,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闯。

那天,我站在村头那棵大槐树下,看着围坐在一起的乡亲们,心里满是感动,清了清嗓子,大声说:“乡亲们啊,咱们都是一根藤上的瓜,一个锅里搅勺子的亲人。遇着难处,咱们就肩并肩一块儿扛;有了好收成,咱们就心连心一块乐呵。只要咱们团结一心,啥困难都能克服,咱村子的好日子啊,还在后头呢!” 我这话说完,大伙掌声雷动,那声音,在村子上空回荡,久久不散。

如今,咱村子真是越来越有劲儿了!智能农业试验田成了十里八乡的骄傲,一垄一垄的庄稼长得郁郁葱葱,那些监测设备、自动灌溉装置,看着就高科技。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总爱跑到田边,瞪大眼睛瞧新鲜。还有那一条条旅游线路,就像编织紧密的网,把村里的好山好水、名胜古迹都串联起来。一到周末、节假日,游客们纷至沓来,村里的农家乐家家爆满,炊烟袅袅,欢声笑语不断。

不过,咱可不能满足于此。接下来,我琢磨着,得再挖掘挖掘村里的传统文化,把那些古老的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复兴起来,让游客不仅能欣赏自然风光,还能深度体验咱村的底蕴。还有农产品深加工这一块儿,得做出咱村的特色品牌,让咱的土货也能走向大市场…… 可就在我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听说隔壁村也在搞旅游开发,还放出狠话要把我们比下去。这可咋办?是正面竞争,还是另寻出路?咱村的未来又会走向何方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