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山外吹来的风 > 第74章 茅涡藏古韵,洞刻女娲情。 众志传薪火,遗风岁月鸣。

在那古老而神秘的洞穴深处,静谧得只剩下水滴从洞顶落下砸在石板上的滴答声,仿佛时间在这里都放慢了脚步。女娲,仿若一位绝世画师,以苍茫天地为无垠宣纸,以坚硬巨石为灵动画笔,轻轻勾勒出一幅幅寓意深远、超凡脱俗的图腾。这些图腾,宛如来自仙界的神物,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气息。它们或盘旋如龙,鳞甲闪烁间仿佛能看到生命的火种在跳跃,那是生生不息的力量在涌动,是万物繁衍的蓬勃源泉;或温婉似水,线条柔和得恰似月光下的溪流,潺潺流淌中诉说着柔情与智慧并存的真谛,无声地教导后世应如何以柔克刚,在自然的怀抱中寻得和谐共生之道。

女娲的每一笔每一划,都倾注着她对万物起源的深邃思考,仿若能穿透时空,回溯到混沌初开之时。那笔触中,更饱含着她对人间疾苦的深切关怀,似是目睹着苍生在苦难中挣扎,她要用这石上的印记,给予人们希望与力量。她以石为信,镌刻下与自然对话的无上智慧,教导人们如何在风雨飘摇、电闪雷鸣的困境中,像扎根悬崖的苍松一般,保持坚韧不拔;如何在黑暗无边、前路迷茫时,寻觅到那束穿透阴霾的希望之光。这些图腾,恰似夜空中最璀璨、最耀眼的星辰,为后来者指引着前行的方向,让迷失在人生旅途、被恐惧笼罩的人们,得以找到心灵的温暖归宿。

更令人动容至深的是,女娲还巧妙地将爱与勇气的元素融入其中。她深信,这两股力量宛如神奇的纽带,拥有穿越时间长河与浩瀚空间的伟力,能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最坚实、最牢不可破的桥梁。在她的笔下,爱绝非仅仅是风花雪月中的温柔与呵护,更是危难关头的牺牲与奉献,是洪水滔天、猛兽肆虐时,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守护家园与亲人的无畏勇气与坚定决心。

如今,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时光如白驹过隙,女娲早已化作口口相传的古老传说。但她留下的这些图腾与智慧,却仿若永不熄灭的灯塔,穿透历史的迷雾,照亮着人类前行的漫漫长路。每当人们在生活的荆棘丛中艰难跋涉,面对挑战与困难的汹涌浪潮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在心底想起女娲的谆谆教诲,从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力量与勇气,仿若握住了战胜一切的利刃。

茅山涡村,就坐落在这片承载着古老传说的土地上。村子里的老人们常说,村后的那座山洞,便是当年女娲留下图腾的地方,因此,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它为 “奶奶洞”。

这日,村里的李大爷像往常一样,弓着腰,缓缓走近那满是岁月痕迹的石壁。他眯缝着眼,眼中透着专注与虔诚,粗糙的手指轻轻抚过那些古老的字迹,仿若在触摸历史的脉搏,嘴里念念有词,一字一句地细细琢磨着:“这上头的字啊,说的不就是咱们咋和这天地山水好好过日子的道理嘛。就好比咱种地,遇着大旱了,禾苗都快干死,咱不能干瞪眼,得跟那石头缝里挤出芽儿的小草似的,咬着牙,硬气着,不松劲,还得有股子韧劲儿,跟老天爷较着劲,跟大自然肩并肩地往前闯。咱庄稼人,啥风浪没见过,不就是靠着这股子劲儿,年年岁岁,庄稼长得旺,人心也聚得拢嘛!” 说罢,他抬手轻轻拍了拍石壁,那手掌与石壁接触的瞬间,似是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眼里满是敬意,那神情,就像是在和一位相知多年的老朋友倾心对话,句句朴实无华,却又句句直抵人心,钻进了大伙的心窝子里。

村里的年轻人,却对这奶奶洞没什么兴趣。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些破石头、旧字迹,哪有城里的游戏、电影来得有趣。小柱子,本是个活泼好动、好奇心旺盛的孩子,可每次听到长辈们说起奶奶洞,也只是撇撇嘴,嘟囔着:“那些老掉牙的故事,有啥好听的,还不如玩手机呢。”

这可急坏了村里的老人们。老李头儿吧嗒了一口旱烟袋,吐出一团白花花的烟雾,神情严肃地把大伙召集到一块儿,说道:“咱村的这些个娃娃,都快把老祖宗的东西忘光啦!这奶奶洞的秘密啊,可不能光藏着掖着,得让它见见天日。咱可不是为了招揽游客,赚那几个热闹钱。咱是想啊,把这地界儿变成个活生生的学堂,让咱的后代娃子们,脚踩着咱这黄土地,心里头装着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和胆气儿。想当初,老祖宗们在深山老林里打猎,和野兽斗智斗勇;荒年里,挖草根、啃树皮,想尽法子找出吃食来,那份子韧劲儿和聪明劲儿,得让娃子们亲眼瞅瞅,亲耳听听,心里头才能种下那股子根儿,生根发芽,一辈儿接一辈儿地传下去。”

“对,老李头说得在理!” 张婶子也抹着眼泪,不住地点头,“咱们得让娃娃们知道,不管世道咋变,咱老农民那份朴实、那份坚韧,是丢不得的宝贝。奶奶懂,就是咱最好的老师,比啥书都管用!”

可年轻人却不买账。小柱子一下子蹦起来,挥舞着小手嚷道:“奶奶,我也想去看看那洞,听听老祖宗们咋跟野兽斗,咋在荒年里找出吃食来。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们一样,有勇气,有智慧!” 话还没说完,旁边的小伙伴就拉住他,嘲笑道:“小柱子,你傻啦,那些都是骗人的,还不如去网吧打游戏呢。” 小柱子一听,有些犹豫了,挠挠头,又坐了回去。

老人们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无奈与焦急。这时,村里的大学生阿强站了出来,他清了清嗓子,说道:“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我理解大家的想法。现在时代变了,咱们不能光靠老办法。我觉得,咱们可以把奶奶洞的故事做成短视频,发到网上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还可以在村里办个文化节,邀请外面的人来参观,这样既能宣传咱们的文化,又能给村子带来发展机会。”

这个提议,让大家眼前一亮。可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阿强啊,这能行吗?咱都是土生土长的庄稼汉,哪会弄啥短视频啊。再说了,办文化节不得花不少钱嘛,钱从哪儿来?”

阿强笑着解释道:“叔,这您就不用担心了。现在网上有很多教程,咱们可以慢慢学。至于钱,咱们可以找政府申请补贴,也可以拉一些企业赞助。咱们村的自然风光这么好,还有奶奶洞这个宝贝,肯定能吸引不少人来。”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大家最终决定试一试。于是,茅山涡村的乡亲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还热络地拉上隔壁几个村子的老少爷们儿,一块儿整了个大动静 ——“奶奶洞里的老故事,咱得好好传下去” 的大计划。

他们不光请来了城里那学问满满的考古学家,还有那些讲古论今、口若悬河的历史先生,连教书育人、满肚子墨水的先生们也请来了,大家伙儿一块儿钻进那奶奶洞里头,打着手电筒,眼睛一眨不眨地细细琢磨那些老辈儿留下的宝贝疙瘩。

咱们这群庄稼汉,平日里手上的茧子厚得像铜钱,可此刻,心里头那热乎劲儿、那股子认真劲儿,可不比人家城里来的专家少。咱们想着啊,得把这些个宝贝疙瘩里的故事,用咱庄稼人的大白话,掰碎了,嚼烂了,再一点点地给娃娃们讲,让他们听了心里头能热乎起来,跟那洞里的石头一样,经年累月,越品越有味儿。

老李头,咱村里有名的 “故事篓子”,他拍着胸脯,声音洪亮地说:“这奶奶洞啊,就像咱家的老井,里头藏着的都是祖祖辈辈的念想。咱们得把它挖出来,晒晒太阳,让后辈们也知道,咱脚下这片地,多厚实,多有故事!”

张婶子,一手好针线活在村里是出了名的,此刻也掺和进来了,她拿起一块布,比划着说:“咱们得把这些个学问,织进布里头,绣进鞋垫上,让孩子们走路都带着这股子文化味儿,走到哪儿都不忘根儿。”

就这样,咱们一群人,平日里只会土里刨食的手,如今也捧起了书本,跟着城里来的先生们学起了新本事,一笔一划地记着笔记,哪怕有些字写得歪歪扭扭,可那股子认真劲儿让人动容。就为了把奶奶洞里的那点子光亮,照进更多人的心宝子里,让这份传承,比地里的庄稼还长得茂盛!

在大伙的齐心协力下,村子里的学堂渐渐有了雏形。用木头和石头搭建的简易教室,虽然简陋,却充满了质朴的气息。教室里摆放着从奶奶洞附近捡来的形状奇特的石头,当作天然的教具。孩子们每天放学后,不再是像从前那样只知道疯玩,而是围坐在教室里,眼睛亮晶晶地听老李头讲故事。

老李头坐在一张破旧的椅子上,手里拿着一根木棍,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幅画,画上是女娲补天的场景,他声情并茂地说:“孩子们,你们看,这就是女娲娘娘,当年天塌了个大口子,洪水泛滥,女娲娘娘为了拯救苍生,不辞辛劳地炼石补天,她的勇气和智慧,咱们得学……” 孩子们听得入神,不时提出一些天真无邪的问题。小柱子忍不住问道:“李爷爷,那女娲娘娘炼的石头,是不是像咱们村的石头一样硬啊?” 这话一出,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而村里的妇女们也没闲着,张婶子带着几个心灵手巧的姐妹,在院子里支起了绣架。她们把从书上、从专家那里学到的知识,用五彩的丝线绣在鞋垫上。绣着龙图腾的鞋垫,寓意着力量;绣着水波纹的鞋垫,象征着智慧。她们一边绣,一边交流着:“这鞋垫,可得绣精细点,孩子们穿上,不仅脚暖心更暖,还能时刻记住咱老祖宗的智慧。”

可就在一切都看似顺利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村里一些年轻人觉得,办学堂、搞传承,耽误了他们挣钱的时间。他们想着,还不如出去打工,多挣点钱来得实在。有几个年轻人甚至在村里嚷嚷着,要把奶奶洞开发成旅游景点,门票收得高高的,好赚大钱。

这一下,村里又炸开了锅。老人们坚决反对,他们说:“这奶奶洞是老祖宗留给咱们的宝贝,可不是用来赚钱的工具。要是为了钱,把它搞坏了,咱们咋对得起祖宗?” 年轻人则反驳道:“不赚钱,村子咋发展?咱们总不能一直这么穷下去吧。”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阿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赶紧把大家召集到一起,说道:“大家都别吵了。咱们办学堂、搞传承,不是为了阻碍村子发展,而是为了让村子有更长远的未来。咱们可以把奶奶洞的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但不能只想着赚钱,得保护好它。咱们可以开发一些和奶奶洞文化相关的手工艺品,让游客带走,这样既能宣传文化,又能增加收入。而且,咱们村子环境这么好,还可以发展农家乐,让游客体验农村生活。”

阿强的话,让大家冷静了下来。经过一番商量,大家最终达成了共识。村子里的年轻人也明白了传承的重要性,纷纷加入到保护和宣传奶奶洞文化的队伍中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奶奶洞的故事” 越传越远,吸引了一些外地的游客前来参观。但乡亲们始终坚守着初心,游客们来了,他们热情地当起导游,讲述着洞中的故事,传播着老祖宗的智慧,不收一分钱。游客们被这份淳朴和执着感动,有的留下了书籍,有的捐赠了教学用品,都希望能为这份传承出一份力。

村子里的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茁壮成长,他们带着老祖宗的智慧和勇气,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而茅山涡村的这份传承,也如同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生生不息,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成为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典范,激励着更多的人守护和传承那份珍贵的文化宝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