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山外吹来的风 > 第76章 茅涡古韵存,薪火耀新村。 共护传承梦,齐心铸富魂。

这人呐,一旦怀揣守护传承的热忱,那股子劲头,就好似电量满格的电动小马达,火力全开,停都停不下来。茅山涡村的乡亲们,便是这般如暖阳般可爱的存在。他们用布满老茧却灵巧勤劳的双手,以及一颗颗热忱似火的心,诠释着何为真正的谦逊与大气。这份精神,可比奶奶洞里珍藏的宝贝金贵千倍万倍,恰似一面猎猎作响的旗帜,飘扬在村子上空,让全村人都深感骄傲,走到哪儿都能昂首挺胸,自信满满。

在奶奶洞那文化传承的火炬照耀下,茅山涡村仿若被注入了鲜活生命力,恰似春日里憋足了劲、噌噌往上蹿的春笋,日新月异。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里新盖的砖瓦房鳞次栉比,白墙在日光下熠熠生辉;村道也摇身一变,成了平坦宽敞的水泥路,孩子们在上面嬉笑打闹,银铃般的笑声传出老远。可乡亲们的心,依旧质朴得如同村头那口老井的水,清澈见底,对祖辈传下来的文化,尊崇与热爱分毫未减。

瞧,李大爷正坐在自家院子里,古铜色的双手在竹条间灵活穿梭,编织着竹篮,嘴里还哼着从奶奶洞流传下来的古老曲调。那调子悠扬婉转,仿佛带着大家穿越回往昔岁月。李大爷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花,眯着眼,那得意劲儿,仿佛在编的不是普通竹篮,而是价值连城的宝贝。他还时不时地给围过来瞧热闹的小娃们念叨:“娃们呐,这老调可不能忘,咱村的根儿可都在里头呢!” 小娃们睁着好奇的大眼睛,听得似懂非懂,有个调皮鬼还忍不住问:“大爷,这调儿能当饭吃吗?” 李大爷笑着拍了下他的脑袋:“这调儿可比饭还金贵,吃了能让咱村世世代代都有精气神儿!”

张婶呢,在自家灶台上忙得热火朝天,烟火缭绕间,饭菜的香气弥漫开来。她一边熟练地翻炒着锅里的菜,一边给在一旁帮忙递柴火的娃娃们讲奶奶洞的故事:“当年呐,女娲娘娘补天的石头就在那洞里炼着呢,那场面,火光冲天,石头烧得通红通红的……” 张婶讲得绘声绘色,眼睛里闪着光,仿佛自己就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娃娃们听得入了迷,连添柴都忘了,有个心急的小家伙忍不住问:“张婶,那女娲娘娘长得啥样啊?比我妈妈还漂亮不?” 张婶笑着说:“女娲娘娘可美啦,那是天下第一美,她心里装着全天下的人,可比你妈妈操心多咯!”

大家心里都清楚,是这深深扎根于地下的文化根脉,如同千年老树根般粗壮坚韧,让村子在时代的浪潮中屹立不倒,稳步前行。如今,乡村振兴的政策东风吹进了茅山涡村,城里人坐着旅游大巴,一批又一批地涌来。一下车,就被村里的景致和独特文化吸引得挪不开眼。他们漫步在村子里,看着墙上精美的传统壁画,听着村民口中的古老传说,纷纷感叹:“这村子太有韵味了,就像藏在深闺的明珠,透着别样的美!” 其实,这就是茅山涡村独有的文化魅力,是别人学不来、仿不像的无价之宝。

虽说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村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却像陈年老酒,越品越香醇浓厚。茅山涡村正是靠着这股子劲儿,在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走出了自己独特的风采,既守住了根,又开出了新花。

村里有个叫刘二的年轻人,前些年去城里打工,见识了大城市的繁华,回来后就嚷嚷着要把村里的老房子都拆了,建个现代化的度假村。这可在村里掀起了轩然大波,老一辈人坚决不同意,李大爷气得吹胡子瞪眼:“刘二,你这混小子,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你咋能说拆就拆?这房子拆了,咱村的根儿不就断了?” 刘二却不以为然:“大爷,现在都啥时代了,咱得跟上潮流,靠这破房子能挣几个钱?” 两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矛盾一触即发。

就在这时,村里来了一群年轻的大学生,他们背着画架,拿着画笔,说是来写生的。一进村,就被村里的古朴风貌和浓郁文化氛围深深吸引。他们找到村里的文化中心,跟工作人员兴奋地交流:“这地方简直是艺术的天堂,我们想把这里的美景、传说都画下来,让更多人知道!” 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还安排了小石头和二狗子当向导。小石头兴奋得像只小猴子:“欢迎欢迎,俺们村好玩的地方可多了,保证让你们灵感爆棚,画出超级厉害的画!” 二狗子在一旁嘿嘿憨笑,不住点头。

在他们的带领下,大学生们穿梭在村子的各个角落,用画笔记录下茅山涡村的点点滴滴。他们看到刘二和老一辈人因为拆房的事儿争得面红耳赤,便好奇地凑了过去。了解情况后,一个叫晓妍的女大学生站出来说:“大家先别吵,我给你们讲个寓言故事吧。有个人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砍掉了自家院子里的大树,结果没了大树的遮荫,夏天热得受不了,还没了鸟儿的歌声。这大树就好比村里的老房子,它承载着文化和回忆,拆了多可惜啊。咱们可以想想办法,把老房子和现代旅游结合起来,既能赚钱,又能保留文化。” 大家听了,都陷入了沉思。

刘二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哎呀,我咋就没想到呢。行,那咱就一起琢磨琢磨咋弄。” 一场激烈的矛盾,就这样在大学生的调解下,有了转机。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如何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

说到奶奶洞,那可是茅山涡村的灵魂所在,古老而神秘,宛如隐居深山的老神仙居所。它就像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日夜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了茅山涡村从贫困落后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也见证了华夏大地的日新月异。

村里还有个老掉牙却又闪闪发光的传说,讲的是 “十八垫” 与杨二郎劈山救母的故事。这传说,就像夜空中最亮的北极星,照亮了村民们的心窝,成为大家心中的精神灯塔。

杨二郎为了救母亲,那真是铁了心,拼了命去劈那座高耸入云、陡峭险峻的大山。山上怪石嶙峋,狂风呼啸,可他眼神坚定得如同村口的磐石,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攀登,手中的斧子挥舞得虎虎生风。村里不管是在田间劳作的青壮年,还是坐在门口晒太阳的老人,提起杨二郎,无不竖起大拇指:“瞧瞧,杨二郎那才是真汉子,有担当,为了亲娘啥都不怕,咱得向他学习!”

而那 “十八垫”,据说就是他劈山时留下的脚印,一步一坑,深深嵌入石头里,也刻进了村民们的心里。那脚印巨大无比,每个都有磨盘大小,坑洼中仿佛还留存着当年的气息,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过往。这不仅是脚印,更是杨二郎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坚持,是对爱、对信念、对牺牲的最好诠释,时刻提醒着大家,什么是真正的坚守。

这传说,犹如村后那座常年云雾缭绕、神秘莫测的悬崖,让人既心生敬畏,又忍不住想去一探究竟。它是茅山涡村人的精神支柱,如同脊梁一般支撑着大家。每当遇到困难,只要想起杨二郎的勇气,村民们心里就有了底气,知道只要有爱、有信念,有为家人、为村子拼搏的勇气,就没有跨不过的坎儿。

在茅山涡村,村民们听着这些传说长大,个个心底都装着大爱,脚下迈着坚实的步伐。村里的年轻小伙们,遇到村里修桥铺路这样的事儿,总是冲在最前面,扛着沙袋,即便累得满头大汗也不喊累;姑娘们也毫不逊色,组织起来照顾村里的孤寡老人,洗衣做饭,关怀备至。大家坚信,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茅山涡村的明天,定会比那仙境还要美上几分,成为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