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 > 第46章 四国公使

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 第46章 四国公使

作者:凉拌日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5 19:06:28 来源:小说旗

随着大清商队频繁往来于琉球群岛,双方贸易日益兴盛,日本萨摩藩在琉球的影响力不断被削弱,心中的嫉妒与不甘如野草般疯长,小动作不断,妄图破坏这繁荣的贸易局面。

大清洞悉萨摩藩的种种行径,为了彻底震慑住这股不安分的势力,三大水师齐出,六十余艘战船浩浩荡荡地向着萨摩藩驻地进发。

萨摩藩得知大清水师来势汹汹,匆忙调集百余艘战船前来迎战,虽然其战船数量不少,但大多是小型船只,火力远远不及大清战船。

双方在海面上对峙,气氛瞬间紧张到了极点,仿佛空气都要凝固。

萨摩藩的战船试图以数量优势壮大声势,可大清战船高大坚固,排列整齐,炮口森然,散发着令人胆寒的威慑力。

不过,弘历并未打算与萨摩藩真正开战,毕竟即便获胜自身也会遭受不少损失,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威慑日本幕府。

为了让萨摩藩认清形势,大清水师士兵们在船上进行了一系列战术演练,展示出较高的军事素养和强大的作战能力。

在对峙过程中,大清水师士兵们操作火炮,进行模拟射击,炮弹精准地落入远处的指定区域,溅起巨大的水花,展现出强大的火力优势。

萨摩藩的士兵们看到这一幕,心中充满了恐惧,不少人开始瑟瑟发抖。

萨摩藩的将领们知晓双方实力悬殊,若真的开战,己方必败无疑,明白继续对抗下去只会带来灭顶之灾,在经过一番艰难的权衡后,萨摩藩的战船缓缓后退,主动示弱。

此后,萨摩藩不敢轻易对琉球与大清的贸易进行暗中破坏,而大清与琉球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顺畅,两国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

与此同时,在南洋的苏禄苏丹国,大清商船满载丝绸、瓷器抵达乐港,而苏禄的珍珠、香料则被运回大清。苏丹借助贸易之利,购置火炮、训练水师,国力日盛。

然而,西班牙殖民者早已视苏禄为禁脔,见大清商船络绎不绝,心中嫉恨难平。他们暗中怂恿海盗袭扰商路,甚至派遣间谍挑拨苏禄贵族,妄图切断大清与苏禄的联系。

大清南海水师察觉异动,迅速调集精锐战船,以雷霆之势横扫南洋海盗巢穴,并逼近西班牙据点马尼拉,西班牙人见识到大清水师的强悍,只得悻悻放弃阻挠。

随着和乐港和三宝颜港日益繁荣,吸引了不少西班牙商人投身其中。

他们虽心有不甘,但也意识到,与大清的贸易是获取丰厚利润的重要途径,为了在新的贸易格局中分得一杯羹,西班牙商人主动寻求与大清商人的合作。

在苏禄,西班牙商人和大清商人达成协议,共同投资建设码头和仓库,优化贸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

双方还联合组建船队,开展跨洋贸易,将大清、苏禄的特产运往欧洲,又将欧洲的新奇商品带回亚洲。

在这个过程中,西班牙逐渐接受了大清对苏禄的影响力,与大清建立了更加稳定的贸易关系。

为了追求更多的商贸利益,西洋诸国纷纷派遣公使来到大清。

早在庄亲王等人出访欧洲回国后,英吉利使臣便请求在大清京师设置公使馆,彼时,朝堂之上对西洋诸国的态度争论不休。

弘历考虑京城作为朝廷中枢,朝政信息敏感,一举一动都关乎国家的稳定,只允许英吉利公使在广州、福州、宁波、上海这四大通商口岸自由择址设立官邸,但严禁进京设馆。

自从中华元年沿实施对外开放国策,沿海地区的海外贸易日益繁荣,四大通商口岸已然成为中外交流的前沿阵地,在口岸设立公使官邸,既能满足西洋各国开展贸易的诉求,又能将外交活动限定在可控范围,便于朝廷管理,还能借助外国的商业资源与贸易网络,带动这四个口岸的经济发展,促进大清与世界的交流。

英吉利公使听闻只能在广州、福州、宁波、上海等地设立公使馆,内心颇为不满。

在他们看来,京师作为大清的心脏,在此设馆才能彰显英吉利的地位,获取更多的政治和商业利益。

不过大清广袤无垠的市场,巨大的商业利益实在让英吉利难以割舍,权衡再三,英吉利公使虽心有不甘,但最终还是选择接受这一安排。

英吉利公使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他们率先选定广州,广州拥有成熟的贸易体系、市场需求旺盛,能给英吉利带来更多利润。

不久后,一座融合英伦庄重肃穆与中式典雅精致风格的公使官邸在广州拔地而起。

英吉利公使与随行人员身着笔挺西装,穿梭于官邸之中,和大清官员就贸易特权、文化交流等议题频繁会晤。

法兰西公使跟随果亲王允礼于中华二年十二月(1737年)率领使团来到大清,将目光投向福州,一座充满浪漫气息的公使官邸迅速建成。

花园中,法国引进的奇花异草争奇斗艳,馥郁芬芳。屋内,精美的油画与华丽的家具交相辉映,尽显法式风情。法兰西公使常与大清文人雅士往来,分享艺术、哲学的精妙见解,葡萄酒、香水等法国奢侈品,也逐渐在大清贵族间流行起来。

与法兰西公使一同前来的荷兰公使看重宁波的港口优势,在此设立以实用主义为风格的官邸。

作为曾经的“海上马车夫”,荷兰商业经验丰富,实力雄厚。官邸内,贸易洽谈会接连不断,荷兰商人与大清商贾深入探讨香料、瓷器等商品的贸易细节。荷兰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商业理念,为大清商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738 年九月初。

姗姗来迟的西班牙公使只能选择上海,公使及官员在与大清官员交往时,态度谨慎,在维系外交关系的同时,极力维护其在东南亚的既得利益,还试图在双边贸易中获取更多好处。

四国公使官邸顺利落定后,宛如巨石入水,在大清激起层层涟漪。

起初,民众对这些风格迥异的官邸充满好奇,纷纷驻足围观。随着时间推移,公使官邸定期举办文化交流活动,英吉利的机械钟表展、法兰西的艺术沙龙、荷兰的航海技术讲座,以及西班牙的特产品鉴会,吸引众多百姓前来参与。

百姓不仅见识到各国的奇珍异宝、先进技术,还对各国的文化、风俗和市场需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嗅到商机的大清商人,立即行动起来。针对英吉利人对茶叶、丝绸的偏爱,商队满载这些商品启航,还带去手工艺制作技术,推动了当地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到法兰西贵族钟情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商人带着精美的竹编、刺绣奔赴法兰西,与当地贵族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得知荷兰香料贸易发达,大清商队便运送香料前往,双方商人在贸易中相互学习先进的商业经验。

即便西班牙与大清在东南亚存在矛盾,随着上海公使官邸设立,商队也带着丝绸、瓷器踏上西班牙的土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方的紧张关系。

弘历知晓到海外贸易潜藏的机遇与风险,下令三大水师为远航商队保驾护航。

每当商队扬帆出海,水师战船便如影随形,凭借强大的武力威慑,让觊觎商队的海盗望而却步。

弘历此前指示户部设立的外贸司,该机构除了管理大清官方组织的商队外,还为前往西洋的大清商人,提供涵盖贸易信息咨询、出海手续办理,以及应对海外纠纷指导等服务。

在大清水师与外贸司的共同助力下,奔赴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的商队数量急剧攀升。

大清与西洋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海量的丝绸、茶叶、瓷器源源不断地输出,换回了大量的财富与奇珍。

这不仅极大地带动了江南纺织业、景德镇制瓷业等行业的繁荣,也让西方的钟表、玻璃器皿等商品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