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 > 第51章 外汇局和中央银行

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 第51章 外汇局和中央银行

作者:凉拌日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5 19:06:28 来源:小说旗

1739 年元旦,太和殿内,香烟袅袅,烛火摇曳,鎏金大柱威严耸立。

满朝文武身着朝服,文东武西,整齐排列,一片庄严肃穆。

礼部尚书杨名时率先出列,仪态端庄,声音洪亮地开始汇报:“启奏陛下,过去一年,科举诸事顺遂,得益于陛下在殿试中增设天文地理等实用科目,文风学风为之一新。

此外,地方官员利用《中华日报》取得的收益兴办了诸多新式学堂,这些学堂不仅教授经史子集,更开设天文、地理、格致等实用课程,为国家培育实用之才。”

稍作停顿,杨名时继续禀道:“选派至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的留学生亦学业良好,定期将见闻心得传回国内。”

弘历听完,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温和说道:“此番科举革新,成效显着,礼部上下功不可没。

海外求学之路艰难,传朕旨意,令驻外公使务必多加留意,全力保护好我朝学子,不可让他们受到任何欺辱与伤害。”

话音刚落,户部尚书海望脚步匆匆,快步上前,双手将奏本展开,腰杆弯成恭敬的弧度,启奏道。

陛下,经初步核算,过往一年田税收入2600万两,商税2100万两,关税1500万两,盐税900万两,杂项300万两。

外贸司组织的商队盈利800万两,再加上安南国赔款200万两,总计8400万两。

而支出方面,官员俸禄2900万两,各地灾祸频发,赈灾用去600万两,修建水利花费300万两。

因出兵安南花费900万两,加上日常军备开支,军费支出3100万两。

收支相抵,去年结余1500万两。国库前年存银2500万两,扣除去年各项开销后,再加上此次结余,今年国库存银可达4000万两 。”

众人听闻海望的汇报,殿内先是一片死寂,旋即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呼声。

不少官员眼中满是震惊,显然没料到过去一年财政收入竟有如此大幅提升。

那些此前长期反对新政的顽固派,此刻脸上一阵白一阵红,神色复杂。

其中,一位年迈的御史双手不自觉地攥紧朝服下摆,嘴唇微微颤抖,目光中满是难以置信。

新政推行之初,他曾多次上书谏言,言辞激烈地反对商业改革,认为有悖祖宗成法,如今事实摆在眼前,让他一时语塞。

反观支持新政的官员,个个面露喜色,难掩自豪,新任的户部侍郎苏琦意气风发,胸膛挺得笔直,低声对身旁同僚说道。

“我就说新政利国利民,看看如今的国库,这便是最好的证明!”

弘历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神色平静,缓缓抬起手。刹那间,原本议论纷纷的太和殿瞬间安静下来。

“此番财政增收,是诸位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切不可滋生骄傲自满之心,须知居安思危,方能长久。”弘历目光如炬,扫视着殿内群臣,声音低沉有力。

“当下,广州、福州等通商口岸,西洋货币如潮水般大量涌入,在民间交易里,这些外币的泛滥,不仅搅乱了货币市场,致使纠纷频发,更让朝廷税收大受影响,百姓也苦不堪言。

这就如同一把高悬的利刃,随时可能斩断我大清繁荣的根基。”

说到此处,弘历微微顿了顿,负手而立:“今日,朕想听一听诸位的见解,究竟该如何应对这一难题,稳定货币市场,保障民生与税赋?”

张廷玉率先出列,身姿笔挺,虽两鬓斑白,却精神矍铄,声音沉稳有力:“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设立专门的货币监管衙门。

该衙门可负责查验、管控流入的西洋货币,规定兑换比率,避免外币随意哄抬物价,扰乱市场。同时,在各通商口岸派驻专员,监督货币交易,确保市场有序。”

海望紧跟其后,双手抱拳,神色恭谨:“陛下,张廷玉大人所言极是。此外,可加大对本土货币的铸造与投放,增强大清铜钱、银票的市场影响力,降低民间对西洋货币的依赖。

还能对使用西洋货币进行贸易的商户,适当提高赋税,引导他们采用本国货币交易。”

鄂尔奇上前一步,略作思索后启奏:“陛下,除管控和引导外,宣传也必不可少。

可通过《中华日报》,向百姓普及货币知识,揭露西洋货币的潜在风险,鼓励民众优先使用本国货币。

再者,我们可与西洋各国商议,签订货币兑换协议,规范双边货币往来,从源头减少货币乱象。”

弘历静静地聆听着,目光在三位重臣身上依次扫过,随后缓缓踱步。殿内气氛凝重,众人皆屏气敛息,等待着皇帝的回应。

片刻后,弘历停下脚步,开口道:“三位所奏,各有可取之处。

张廷玉的监管之策,可迅速稳定市场秩序,海望的货币投放与赋税调节,能从经济层面削弱外币影响,鄂尔奇的宣传与外交举措,则着眼长远,标本兼治。”

弘历微微一顿,负手凝思,旋即目光如炬:“朕决意新设两大机构,外汇局和中央银行。

外汇局专司外币兑换与外汇市场监管,把控外币流通的每一个环节,杜绝暗箱操作与恶意投机。

中央银行统揽货币发行,灵活调控货币供需,稳固大清金融根基。”

弘历扫视朝堂,字字掷地有声:“这两大机构,关乎我朝金融稳定,由张廷玉牵头筹备外汇局,海望、鄂尔奇牵头筹备中央银行!”

三位大臣领命退下,满朝文武见状,纷纷跪地叩首,太和殿内香烟缭绕,鎏金大柱在烛火的映照下,闪烁着威严的光芒。

数日后,养心殿。

鄂尔奇和海望步伐匆匆,步入殿内,身后的工匠们手托雕花楠木托盘,盘中新铸的钱币泛着清冷且夺目的光泽。

鄂尔奇撩起官袍,伏地叩首,声若洪钟:“臣等谨遵圣谕,选派巧匠,引入西洋铸币之法,精心打造出这批新币。

新币在设计、材质与工艺上均融入诸多独到匠心,确保难以被伪造。”言罢,他微微抬手,示意工匠将托盘呈上。

弘历身着明黄朝服,缓缓起身,迈着沉稳有力的步伐,走到托盘前。

细细审视着新币,新币正面中央,运用西洋立体雕刻技法,将弘历的侧面头像刻画得栩栩如生。

头戴皇冠的弘历气宇轩昂,面庞线条刚劲,目光深邃而睿智,仿佛俯瞰着天下苍生。

上方“中华四年”四个大字,笔锋刚劲,镌刻得极为精细,新币背面,两株交叉的嘉禾舒展挺立,稻穗饱满,象征着农业丰收与国家富足。

上方“壹元”字样清晰醒目,边缘环绕的精致珠圈,更是增添了几分庄重与华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