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公主张了张嘴,她的眼中更加茫然了。
她该怎么办?
安福公主的茫然无措隐藏在黑暗之中,李怀瑾自顾自的继续说道:
“当年皇后入主东宫,朕和皇后举案齐眉,可惜皇后多年无子,朕不得不迎娶贵妃,以平息皇宫内外的流言蜚语。”
“彼时皇后便同朕大吵一架,宿醉之后,才发现自己临幸了皇后身边的一个宫女,那个宫女便是你的生母。”
李怀瑾眼中波澜不惊,像是在讲述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
“那个宫女一夜获宠,意外怀有身孕,恰逢皇后无子,朕便一意孤行,瞒下此事,同时假传皇后有孕,待宫女生产之后,李代桃僵。”
“你便是那宫女之女。”
“那宫女本是有功,皇后也愿意给个名分,谁知那宫女却野心勃勃,在朕的饭菜中下了迷药。”
李怀瑾说起陈年旧事,便一脸的阴沉。
那一夜之后,那位宫女再次幸运的怀孕了,十月之后,诞下女婴,是为安定公主。
“这等图谋不轨,心怀鬼胎的宫女,朕岂能容得下她?”李怀瑾的声音飘荡在安抚公主的耳畔。
“所以父皇处死了我的生母吗?”安福公主嚅嗫道。
她的生母,就这样死了。
“她虽然死了,可你和安定二人却被皇后收养,一直以来都是以嫡女的身份面众。”
“安福,朕让贺遂告诉你真相,便是看到皇后待你平常之后,希望你知道自己身份之后,不必再强求皇后的怜爱,也是让你知足的。”
夫妻多年,李怀瑾如何不知道皇后的性子?从前的皇后也并非这般愚蠢自大,到底是多年的深宫把皇后逼成了这样。
因此,李怀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些事也就过去了。
但,皇室嫡长女的身份何等尊贵?安福既然担了这个身份,就注定要失去一些东西。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安福竟会如此心肠歹毒!
“你才七岁啊,怎就生的这般狠毒?那可是你的嫡母!”
李怀瑾如今都分不清他自己到底是愤怒还是悲哀了,或者二者都有。
“父皇,母后伪善,每每心气不顺,就会苛责儿臣,这些父皇可曾看到?”安福公主哭的撕心裂肺道:“儿臣也不想这样!”
“可是儿臣恨啊!”
“皇家之子女大多早熟,这些迫不得已的早熟,儿臣也不愿啊。”
“可是儿臣没办法,父皇固然疼爱儿臣,可父皇日理万机,又岂能日日夜夜护着儿臣?”
安福公主倔强的小脸上满是泪痕。
“儿臣真的不甘心,既然不愿意看见儿臣,又何必生下儿臣,既然生下儿臣,又为何对儿臣不闻不问?”
“父皇,你自诩为人君者肩挑天下,可为人父者又是如何?那些偶尔迟来的关爱于儿臣又有何用?”
反正父皇已经洞悉了一切,她还何必再伪装?
天家父子无亲情,即便有情,也是在皇室利益的裹挟之下催生的产物。
她自从知事开始,面对的就是皇后时不时的责骂,以及一个遥遥无期的父爱。
她表面光鲜亮丽,可实际上早已经是千疮百孔。
而这一切,仅仅背负在一个七岁的孩子身上。
恶劣的环境催促着她飞速长大,她必须要变得更狠毒,她要玩弄每一个人,她要为自己的生母报仇!
她要皇后死——不管用什么手段!
安福公主抛开一切所有的伪装,她只是一个拿起武器保护自己的孩子而已。
“那你为何又要诬陷淑妃?淑妃何其无辜?淑妃对你难道不好吗?”李怀瑾闭上眼,心累道:“你可知,淑妃得知你腹痛求药,便央求朕为你备药。”
“小春子那日是亲自把药送到了万荣手上,再看着万荣把药递给了你,你觉着朕给你的药,会掺杂藏红花吗?”
安福公主彻底失色,原来父皇不信任她的原因在这里?
原来她从一开始就要注定失败?
安福公主默默跪了许久,乾清宫内一片寂静,直到微微闪烁的蜡烛都熄灭了,安福公主还是跪在那里,一言不发。
甚至连李怀瑾都忘了时间。
他身为帝王,已经算是尽力关注这个女儿了,可结果却依旧是一个令人难受的结局。
他想了许多,最后传来淡漠的声音:
“福召,传朕旨意,皇后因生产而体弱,安福公主身为皇后之女,乃中宫嫡出,为表孝心,自请去皇觉寺出家修行,为皇后祈福,即日起,赐法号净心。”
安福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日后与青灯古佛为伴,了此残生。
“奴婢遵旨。”
安福公主行大礼道:“净心叩谢父皇恩典。”
……
慈宁宫,天刚亮的时候,太后就醒了。
“娘娘怎么不多睡一会儿?”彰明劝着道:“如今还早着呢。”
“人老了,觉就少了。”
太后被伺候着起来,准备去佛堂礼佛的时候,恰逢李怀瑾来了。
“儿子给母后请安。”
“坐吧,你我母子多年,何须这般见外。”太后叹息道,她看了看李怀瑾的脸色,摇头道:“安福处置了吧?”
李怀瑾点点头道:“儿臣让她出家修行,向佛祖忏悔赎罪。”
太后点头道:“她犯下大错,顾念其皇室血脉,就这样吧。”
“儿子终究是于心不忍,留了她一命。”李怀瑾眼中划过几分怜悯,转瞬即逝。
太后笑了笑,“先帝当年手段狠辣,前朝后宫无不是战战兢兢,即便是哀家,当年也是诚惶诚恐,不敢有半分逾越。”
“但奇怪的是,先帝唯独对你,存有几分父子之情,哀家看在眼中,就在想莫不是先帝觉着自己当年手段太过?因此对你渐渐温软?”
“如今看着你总是顾念亲情,倒不知是好是坏。”
“可哀家想想,雷厉风行是帝王,手段狠辣是帝王、仁孝亲和是帝王、昏聩无能同样也是帝王。于天家而言,你已经极为仁慈,于天下而言,你也已经轻徭薄赋。”
“家国天下,你已有明君之风范,怀瑾啊,安福之错不在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