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主和爹,好战妻,只想当咸鱼的他 > 第142章 规划

主和爹,好战妻,只想当咸鱼的他 第142章 规划

作者:黄家大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5 21:02:40 来源:小说旗

大周康武二十六年冬,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大周朝发生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二皇子赵祈佑被封为齐王,赐府邸玄武大街王府一座。

第二件大事,则是鸿帝赐婚于丰邑侯与惠宁乡主,大婚之日定于腊月二十日。

前两件对于大周百姓来说,只会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对于实际生活并无太大影响。

重要的是第三件大事。

大周鸿帝决定开放商路与周边各国通商,当然这是大周单方面的决定。

是否能行,还得等到开春后派出使者前往各国商议,在此之前,各边关依旧严加封守,擅出关者,一律按通敌论处。

与此同时,上官云冲建议鸿帝,派重兵把守各边关重镇,以防万一。

商贾精于算计,也善把握风向,此消息一出,大周的商贾人人奔走相告,筹措银钱以备,只等商路一通,便出关行商。

这几日姜远一直呆在梁国公府写写画画,对于通商一事,他实则参与不多,一切都是他爹与户部尚书张兴等人在推动。

起初朝堂之上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仅靠姜守业与张兴等人难以驳倒那些反对的声音。

但姜守业为相二十载,其妻郑氏也是出自河西大门阀之家。

郑氏族中又与其他门阀相互联姻,这么多年下来,关系盘根错节,且姜守业又为文官之首,真要发动起来,支持之声一边倒。

毕竟各门阀世家的产业除了数不尽的田地,更多的还在暗中行商贾之事,通商有利可图,何乐而不为之。

姜远虽为丰邑侯,但在朝中却无实职,也不用逢三遇五的上朝,落了个清静。

朝堂之上的争论什么的他都不需去管,每日在府中画画图纸,调戏一下小茹,像条咸鱼一般,过得不要太爽。

姜远要画的图挺多,首先他要将封地内的鹤留湾的房屋规划好。

此前去鹤留湾转了一圈,随意乱建的房屋,污水横流的村道,随处乱堆的粪便,都让姜远极度不适。

在姜远的理想规划中,他要在鹤留湾建一个类似于蓝星新农村的所在。

但这个想法很难一步到位,若要统一规划房屋,势必就要将鹤留湾的那些破烂草房全推倒了,再重建新房。

但这样一来,让村民自建的话根本不可能,他们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建新房?

如果姜远包办,就需要大量的钱,问题是他也没钱。

再者,姜远也知道,即便有钱,也不能凭白的给村民们建房,人性这东西是贪婪的,今日白给他们,那明日也要白给别的物件。

很有可能会让那些村民形成依赖懒散的习惯,到时整个封地都得完蛋。

姜远思索良久,决定暂不动鹤留湾村民聚居的房屋,而是在其边上的空地上重建一座新村,用来安置那些跟他回来的老兵,正好起个模范作用。

鸿帝已决定开放商路,虽然还要待得开春之后才会确定下来,但姜远有第一手信息,商路开通已成定局。

姜远与姜守业、张兴的策略不一样,姜守业、张兴为的是整个大周百姓的民生,也曾想过土地改革,减免赋税,修缮水利等等。

但没一件事能干成的,大周的门阀勋贵的土地岂是那么好动的?

减免赋税也没什么卵用,百姓得不多利,反而是那些大门阀世家占尽了便宜,因为大多土地都在他们手里,减赋税反而富了门阀勋贵。

话说回来,姜守业自身就是勋贵,其妻郑氏也是出自大阀之家,要动这些东西,自家族人都不会放过他。

而姜远不一样,他准备在自己的封地上搞个试点,再以点破面,在自己的封地上折腾,谁敢找他的茬?

当然这个点就目前来说,即便姜远搞成了,可能作用也不大,若真要将整个大周带出泥潭,势必要与门阀勋贵开战,这是迟早的问题。

这个过程很漫长,且还需一个有魄力的明君方可,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但这不妨碍姜远目前的规划,有些事很难,但若不去做,只是空想,到死也是一无是处。

人生在世,难得搏一回,姜远两世为人,上一世当社畜,这一世,他想活得轰轰烈烈些。

姜远一边在脑子里想着乱七八糟的东西,一边在纸张上写写画画。

“公子,累了吧,歇一会吧。”在一旁磨墨的小茹放下手中的墨锭,依了过来给姜远揉按肩膀。

姜远看着书桌上厚厚的一叠图纸,甩了甩发酸的胳膊,道:“这毛笔太费劲了,得换种笔才行。”

“这些笔可是上好的狼毫呢。”小茹笑道。

自从跟了姜远后,小茹从一字不识,到得如今已略懂诗词,进步神速,对各类毛笔也略懂一二,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山野丫头。

姜远笑了笑也不解释,从那叠图纸中挑出数张来,道:“去让胖四套了马车,我要去找个人。”

“是去找上官姐姐吗?”

小茹面色一喜,自从前些时日与上官沅芷从丰邑县回来后,小茹已有许久未见上官沅芷了,颇有些想念。

姜远刮了一下小茹的鼻子,无奈的笑道:“她被她爹禁足了,现在哪里是我们想见就能见的。”

“哦,这样啊,难怪这些时日不见上官姐姐来府中玩了。”小茹有些失望的说道。

“行了,去找胖四,让他准备马车。”

姜远的马车还是当初在济州从李锦书那里讨来的,车厢就一个木头框子加上几块布组成,早已破旧不堪。

姜远也不在意这些细节,能挡风雪便行,让胖四驾了马车,带着小茹直奔翡翠大街而去。

翡翠大街是燕安三十六街七十二巷中的其中一条,多为五品以下的官员在此聚居,百姓戏称为官员大道。

虽说在此居住的官员品级不高,但街道干净整洁,商铺林立,来往之人穿着也明显比其他地方好上许多,皆以锦缎丝绸为主,路人谈吐也颇为文雅。

姜远的马车,在翡翠大街尽头处的一间破旧的小院前停下。

姜远看着这破旧的小院,再回首看看翡翠大街上一排排如同别墅般,精致雅新的房屋,怀疑自己是不是来错地方了。

胖四上得前去敲门,片刻后一个年老驼背的老者开了门。

“告知你家老爷,丰邑侯来访!”胖四道。

那老者闻言一愣,连忙道:“稍等,老奴这就去报于我家老爷。”

工部员外郎万启明裹着被子,佯躺在床上,手里拿着一本《格物要论》,正看得入迷。

屋内连盆炭火也无,冷风直往里窜,万启明却似浑然不觉。

“老爷,丰邑侯拜访!”老者推门而入,又带进一大股寒风。

万启明一愣,问道:“福伯,你说谁来了?”

“来人自称是丰邑侯!”福伯又重复了一遍。

这回万启明听清了,慌乱起身,道:“快,快请!”

“下官见过丰邑侯。”万启明穿好衣物,奔至院门前,见果然是姜远,连忙上前行礼。

“万兄,不必客气,冒昧来访,勿怪勿怪。”姜远也拱手回礼。

“侯爷能来下官居处,实是荣幸至极。”万启明一边将姜远等人往客厅引,一边不好意思的说道:

“下官原本还打算去您府上拜会,还未来得及去,却没想让侯爷先来下官处…”

“万兄,说得何必如此见外,你喜格物之学,正好我也喜欢,今日前来,实是要与万兄探讨一二。”

万启明闻言一喜,道:“侯爷格物之学惊为天人,能与侯爷探讨,实是荣幸。”

万启明将姜远让了上座,又吩咐老仆:“福伯,上茶。”

福伯垂头退下,烧茶水去了。

“万兄,你这居处,实是…实是雅致啊。”

姜远环视了一圈客厅,客厅中除了几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别的啥也没有,这和家徒四壁有什么区别。

万启明尴尬的笑了笑,道:“下官居处,实是寒酸了些,让侯爷见笑了。”

姜远摸着下巴道:“万兄在工部任职,一年的俸禄也不少,为何如此清贫?”

万启明叹道:“丰邑侯有所不知,下官虽为工部员外郎,一年俸禄折合下来约二十两,下官吃喝穿用是够了。”

“但下官出身微寒,未出仕之前全靠村中父老接济才有今日。这几年天灾不断,下官老家的乡亲过得艰难…”

姜远听明白了,万启明出身寒门,靠着老家的乡亲资助才考取了功名,如今他当了官,不忘先前之恩,还得接济老家的乡亲。

只是他这每年二十两纹银的俸禄,如何接济得过来,导致他一贫如洗。

两人正说着,老仆福伯走了进来,对万启明道:“老爷,您来一下。”

万启明一怔,对姜远道:“侯爷稍坐,下官去去便来。”

万启明出得客厅,对福伯问道:“福伯怎的了?我不是让你烧茶么?”

福伯脸带愁色:“老爷,家中哪还有茶叶啊?”

万启明眉头紧皱,家中平日里开销紧巴巴的,茶叶这东西又贵,再加上也无人来拜访他这个小小的员外郎,所以根本没买过茶叶。

现在去买显然来不及了,万启明眼珠一转,从灶房顶上拽下一把茅草来,塞进茶壶中,倒入开水,水色顿显明黄之色。

“老爷您这?”福伯都吓傻了,丰邑侯是什么身份,就给他喝茅草泡水?

“无妨。”万启明神色一正:“丰邑侯什么好茶没喝过,这等返璞归真之茶正好。”

这么不要脸的话从万启明的嘴里说出来,正经无比。

但恰巧就被出来找茅房的胖四听了去,胖四眼睛瞪得溜圆,暗骂万启明这货比他家少爷还要不要脸。

胖四尿也不撒了,转身就回了客厅,将万启明的骚操作告知了姜远。

姜远摸了摸下巴,也有些发呆,随后笑道:“这万启明倒是懂得变通,还有点虚荣,这反倒好了。”

不多时,万启明提着茶壶回来了,先给姜远倒上一杯,然后给自己的茶杯也倒上。

“侯爷,这是下官老家特产的茶叶,名为茅尖,您且品品。”万启明恭敬的招呼姜远用茶。

“见鬼的茅尖,这货还挺能编!”姜远心中暗骂一声,既不戳破,也不喝那茶,反而从怀里拿出几张图纸来。

“万兄,我这有一些图纸,你且看看。”姜远将手中的图纸递了过去。

万启明连忙接过,目光顿时被吸了进去。

只见这叠图纸上画着一个巨大的四方形,其内部结构为环状形隧道,隧道之上开有多处门洞。

“侯爷,您这…是一口窑?”

不愧是工部员外郎,一眼便看出此物乃是一口窑,从图上标注的尺寸来看,这口窑十分巨大。

“万兄好眼力,这的确是一座窑。”姜远笑道。

“侯爷此窑要烧何物?”万启明疑惑的问道。

“红砖!”

“红砖?!”万启明疑惑更深。

大周的砖石烧制出来皆为青色,红砖虽也有人烧,但结实度却是远远不及青砖的。

所以富户官家用砖都是采用青砖,而非红砖,却是不知这丰邑侯为何要烧红砖。

姜远笑道:“我今日前来,实是让万兄帮忙来了。”

“侯爷请说,不知下官有何处可以帮忙。”万启明问道。

姜远正色道:“我了解过,大周的制砖之法,不但繁琐,且产量低下。

而我此窑烧制出来的红砖,结实度虽比青砖差上些许,但胜在产量大,工序极简,时间短,只需三至七日便可,而且不用停窑,可连续烧制。这红砖,不但可以用来建房,也可修缮水利。”

万启明眼睛一亮,忙道:“侯爷,请细说。”

万启明心动了,作为工部官员,他自然是了解砖窑的。

大周烧砖的窑形似一个大坟包,又称馒头窑,每烧一窑砖,从起火到出砖所需时日半月到一月不等。

若这图纸上所画之窑,能将时间缩至七日,且能连续烧制,若为真,堪称神迹。

“望侯爷教我!”万启明连忙起身向姜远行礼,身体竟微微颤抖。

万启明曾亲手拆解过姜远所制的水跃汲水器,当时看着那些简单至极的铁管,却在简单的组装之下,发挥出神之奇能,令万启明惊讶不已。

又听闻那兴州的府尹说姜远对格物之道知之甚深,万启明对姜远这个人甚是好奇。

如今姜远又画了一口窑来,言说能七日出砖,且连续不断的烧制,万启明当场便信了七八分。

更重要的是,懂格物之人,大多都会算计,若姜远所言为真,就算这烧出来的红砖不如青砖,以三至七天一窑的速度,那也是源源不断的财富。

姜远也不傻,道:“细说就不必了,今日这图纸也未曾画得详细。但我可以告诉你的是,如若你肯帮我,自有你的好处。”

万启明眼神一黯,再次细看手中图纸,道:“侯爷精通格物,下官钦佩之至,但不知如何帮侯爷。”

姜远道:“万兄,明人不说暗话。我手上无精通土木的工匠,需要万兄帮我。”

大周的工匠其实挺多,私人工匠也是有的,但识字的却是甚少,靠的全是祖传手艺,一代代传承。

而姜远需要能看懂图纸的工匠,他没那么多时间去守着工地指挥。

且还要建造水泥窑、玻璃窑,就凭姜远一人,劈成几半来使,也是忙不过来的。

能识字会看图的工匠哪儿多?那自然是官营工匠,所以姜远不得不来找万启明。

“我需要十个脑袋聪明,能识字的工匠。”姜远摸着下巴道:“只要万兄能帮我,一千两银子稍后奉上。”

万启明听得一千两银子,眼中瞬时一亮,道:“这好办。”

“不,这不好办。”姜远正色道:“我需要的是脱了官籍的工匠!”

“啊?!”万启明大吃一惊。

官籍工匠是记录在册的,受朝廷管控,有固定的服役任务和所属工坊,私自脱籍乃是重罪。

万启明面露难色:“侯爷,若借与你工匠,莫说十人,二十人也可。但脱籍,这使不得啊。”

姜远笑了笑,道:“使得使得,就看万兄愿不愿意帮忙了。”

姜远才不会傻到借官匠,他要的是脱了官籍,能被他绑住的工匠,日后要搞得东西太多,甚至还有些见不得光的东西,岂敢用官匠。

万启明沉思良久,咬了咬牙,道:“侯爷,能否答应下官一个要求。”

“请说。”姜远点头道。

万启明道:“除了那一千两银子,下官还想去您这窑厂监工!”

姜远一愣,瞬间明白了万启明的心思,这是要偷师啊,还说得这么好听。

不过姜远倒也不是很担心,毕竟这种转轮窑时间一久,自会流向民间,他也没有垄断的想法。

而且到时候砖厂一多,反而有利于普通百姓建设。

这也是姜远故意勾动万启明的原因,否则单拿出一千两银子来找他便行,何需拿了图纸来。

大周要发展,离不开这些工部的官员,新的技术也需要他们去推广,就先拿这个轮转窑出来试试水。

“成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