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新军问起孩子的事,陈海洋才松了口气。
孟春雨一听就知道是孟冬青回去说了,心里有些酸楚,又有些发暖,但她是报喜不报忧的性子,只说他们夫妻不会盲目听从婆婆的话。
陈海洋也再三保证,绝对不会送走宝珠。
两口子还专门喊陈宝珠进来,当着小人儿的面,跟孟新军再做了一回保证。
陈宝珠连续好些天都低落悲伤的小脸,才终于有了一点点笑意,她拍着胸口跟孟春雨保证,她一定会乖乖听话,会少吃饭,会好好照顾弟弟。
孟春雨抱着女儿,眼泪几乎是飙出来的。
她忙扭过脸去,不敢让孟新军看到。
“宝珠不怕,有什么事就回家跟外公说。”孟新军摸了摸孩子的头,本来想把陈宝珠接回去住几天,但想到刘秀琴那里,只伸手掏口袋,给陈宝珠拿一点零花。
一看他这动作,陈海洋和孟春雨都赶紧拦着,最后愣是没拦住。
孟新军走前,还特意去跟陈海洋的父母寒暄了一会。
话里话外都是,宝珠是他们孟家唯一的外孙女,特别受重视,孩子的两个舅舅和小姨,更是疼得跟亲生的似的。
陈海洋父母脸色难看,也只能忍着陪笑,表示陈宝珠在他们家同样受重视。
孟新军来了这一趟,孟春雨在婆家的日子稍微好过了一点,她婆婆不敢再在她,或者在陈宝珠面前说那些有的没的。
但她婆婆却暗示孟春雨的妯娌排挤孟春雨。
像是干活不叫孟春雨一起之类的,孟春雨挽起袖子要帮忙,她们就阴阳怪气说她怀孕金贵,不敢劳动她,怕亲家上门来找她们的麻烦。
孟春雨,“……”
就心里不是特别舒服,人却轻松了。
结果这只是个开始,没两天,孟秋同和阮秋枝下班特意绕过来看了一眼,隔天许国伟又来看了一眼。
来的时候都不空手,不是拎点鸡蛋,就是带点零嘴。
“见鬼了,他们孟家人什么时候来过这么勤?”孟春雨的两个妯娌凑到一起嘀咕。
老三媳妇疑惑得不得了,“他们不是同父同母的兄妹吧,今天来的那个,好像是继母带来的,关系有这么好吗?”
许国伟都没进屋,送来两个罐头就走了。
孟春雨私下又偷偷哭了两场,是因为感受到家里人对她的重视哭的。
她也不是不分好赖的人,孟冬青虽然一次没露面,但孟春雨知道,是孟冬青在背后给她使劲。
周末的时候,带着陈宝珠回了老宅,姑奶一看到她就骂,“你奶一辈子不受气,你妈也是个利落脾气 ,怎么你就什么都能忍呢?”
“被刘秀琴害的呗。”孟冬青在旁边悠悠来了一句。
孟春雨那会小,刘秀琴一个当后妈的,能给吃饱穿暖就不错了,这些外人能看到的做到位了,别的肯定差点意思。
姑奶,“……”
倒也不用这么直接。
孟春雨本来说两句就在哭,这会也忍不住破涕为笑了,她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自从怀孕后,特别容易哭。
她主动开口跟孟冬青道歉,“你说的没错,是我自己不支棱,太窝囊,才会苦了孩子。”
孟冬青翻了个大大的白眼,孟春雨就是那种,我知道我窝囊,但我改不了,我还能一忍再忍。
那天明明是她火气大,说话过分了点,结果孟春雨先来反省道歉。
简直没有天理。
“我那天也没收住脾气,也有不对。但姐,你和姐夫真的不能这样任人宰割下去。”孟冬青还是忍不住要多说几句。
孟春雨叹了口气,“我和你姐夫都不够资历分房子,真要跟他们闹翻脸,我们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最主要,我们手上也没什么钱。”
家里老人经常生病,为人子女,该出力的出力,该出钱的就要出钱。
他们两口子是双职工,老人归两个没工作的妯娌照顾,宝珠也是放在家里带,医药费,平时的伙食费,真攒不下钱。
很多事要靠着家里,自然没什么话语权,又不敢跟她们吵,怕她们会对宝珠不好。
孟冬青还想再说,被姑奶一眼瞪回去了,姑奶只不停地安慰孟春雨,等孟春雨走了,才开始训孟冬青。
两口子过日子,可不是简单的事。
孟冬青光说可不顶用,甚至她就算去做,替孟春雨解决一些生活难题,但陈海洋呢?他会怎么想,另一边可是他的父母兄弟。
“你一个当妹妹的,别瞎掺和。”姑奶觉得孟冬青这点完全不知道像谁。
他们孟家可没有这种侠义心肠爱操闲心的人。
“跟你姐过日子的是你姐夫,他们两口子要不是一条心,你管再多也没用,小心以后还要落埋怨,你姐一把岁数了,有自己的想法,随她去吧。”姑奶让孟冬青有闲心,多操心操心魏瓒。
魏瓒出差这么久,孟冬青愣是看不出一点担心和想念,姑奶看着都着急。
“他不是一直在外面跑吗?又不是我嫁给他,他才这样的。”孟冬青不理解,她担心想念有什么实质上的用处。
她担心想念上了,魏瓒在外面就能处处顺利了?
再说了,魏瓒有自保能力,真正应该担心的,是打他主意的坏人。
姑奶,“……”
这婚也结了,孩子也揣上了,怎么这窍还没开呢?
到了六月,孟冬青终于收到一封没有寄件地址的信,信是顾峥写的,他信里说了彭其川和孟夏丽的处理结果。
彭其川没有直接犯错,属于管教不当,受孟夏丽牵连,记大过,被调去戍边,除非立大功,单位基本上是待不下去了,现在就是等到年龄转业到地方。
这对彭其川来说,已经是很重的处罚了。
至于孟夏丽,已经跟彭其川离婚,离开了驻地。
信里顾峥跟孟冬青道歉,说孟夏丽的行为,还不到上军事法庭的地步,只能到此为止。
顾峥还说,他会尽快赶回江市,如果五月中旬他没赶回去,让孟冬青另行安排。
孟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