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医途大唐 > 第68章 武媚献策,朝堂再议

医途大唐 第68章 武媚献策,朝堂再议

作者:稻谷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6 05:23:37 来源:小说旗

自朝堂上关于府兵制与募兵制的辩论陷入僵局后,唐高宗李治心中一直犹豫不决。这日,李治在后宫与武媚谈及此事,言语间满是对兵制改革的忧虑与困惑。武媚静静地听完,心中已有了一番思量。

第二日,早朝之上,气氛依旧凝重。大臣们行礼完毕后,武媚身着凤袍,仪态威严,缓缓开口:“陛下,诸位大人,本宫听闻朝堂上关于兵制改革争论不休,心中有些浅见,望陛下恩准,容本宫一述。” 李治微微点头,示意她继续说下去。

武媚微微颔首,然后向前迈进一步,她那美丽而聪慧的面容显得格外从容淡定。只见她轻启朱唇,声音清脆悦耳却又条理分明地向皇帝进言道:“陛下啊,这府兵制和募兵制两者可谓各具长短。先说这府兵制吧,其最大的优点便是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如此一来,既能够确保农业生产不受影响,又可以在国家面临战事之时,迅速将散布于各地的兵力集结起来投入战斗。而且呢,这些府兵大多都源自本乡本土,对于自己生长的土地有着极深的情感。所以一旦到了战场上,他们保家卫国的决心必然无比坚定。然而,现如今咱们大唐的疆土日益辽阔,这府兵制在边境的防御方面就逐渐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啦。您想啊,要是从内陆地区征召府兵赶赴那些地处偏远的边境地带,这一路上山高水远不说,光是耗费在路上的时间就得好长时间。这样一来,常常会错失最佳的战机,让敌人有机可乘。再者,边境地区的老百姓们也容易受到敌军的骚扰侵害呀!更重要的是,府兵若长期驻守在边疆,那就势必会耽误自家的农活,长此以往,谁还愿意一直留在那儿戍守边关呢?如此一来,边境的防御力量自然也就难以保持稳定喽。”

“而募兵制,”武媚稍稍停顿了一下,她那犀利且威严的目光缓缓地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仿佛要将他们的心思都看穿一般。接着,她用一种沉稳而有力的声音继续说道:“此制度不受户籍之限制,乃是面向整个国家广纳兵员。如此一来,其兵源来源极为广泛,无论是来自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之人,皆可投身军旅。由于这些士兵是以当兵作为自己的职业,故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军事训练之中,并接受系统且专业化的培训指导。经过这般锤炼之后,他们的战斗力自然远胜于那些临时征召而来、未经严格训练的士卒。

此外,国家不仅会为这些士兵提供稳定可靠的军饷以及充足的物资保障,而且对于那些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之人,更是会毫不吝啬地赐予丰厚至极的奖赏。这种奖励措施无疑极大地激发了士兵们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的斗志与勇气。同时,募兵制还具备一套完善健全的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掌控整支军队,确保其纪律严明、行动统一。

不过,凡事皆有利弊两面。募兵制虽好,但它也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国家耗费大量的钱粮来供养数量众多的士兵。这对于国家的财政而言,无疑构成了一股极其沉重的压力。若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难题,恐怕募兵制的推行亦难以长久维持下去。”

“所以,本宫建议,实行兵制混合制。” 武媚目光坚定,继续阐述:“在边疆地区,地广人稀,战事频繁,实行募兵制。朝廷可在全国范围内广贴招募告示,无论出身贵贱、户籍何处,只要身体健康、体格健壮,年龄在十六至四十岁之间,皆可应募。这些募兵将被编入专门的边防军,由经验丰富、作战勇猛的将领统领。他们长期驻守边疆,接受严格且系统的军事训练,包括骑射、兵器使用、战术配合等,训练周期根据兵种不同,步兵不少于半年,骑兵则需一年,确保他们能熟练应对各种复杂的边境战事。”

“对于腹地,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继续推行府兵制。从当地的均田户中挑选精壮男子为府兵,设立折冲府进行管理。府兵平时在家务农,农闲时集中到折冲府训练,训练内容主要为基本军事技能,如兵器操作、队列行进、简单的战术阵法等,训练时间依据农事灵活安排,确保不耽误农时。”

“在军队管理上,设立专门的军事协调司,负责统筹边疆募兵与腹地府兵的行动。军事协调司定期组织两者进行联合军事演练,增进彼此的了解与配合。同时,建立严格的考核晋升机制,无论是募兵还是府兵,都要定期接受军事技能、战术素养等方面的考核,表现优秀者予以晋升,不合格者进行再培训或淘汰。为防止将领拥兵自重,无论是边疆将领还是腹地折冲府都尉,都要定期轮换。”

“至于后勤保障,” 武媚微微皱眉,神色认真,“边疆募兵的军饷、武器装备、粮草物资等全部由国家财政支出,确保他们无后顾之忧。腹地府兵的武器装备,国家提供一部分,如精良的兵器、铠甲等,府兵自行准备一部分日常用品,以减轻国家财政压力。同时,加强边疆与腹地的物资运输通道建设,保障战时物资能够及时调配。”

武媚话音刚落,朝堂上便响起一阵议论声。礼部尚书李崇义率先站出来,拱手说道:“皇后娘娘所言虽有道理,但混合制实施起来难度不小。如何协调边疆募兵与腹地府兵的关系?一旦战事爆发,两者如何协同作战?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户部尚书王宏也面露难色:“确实,混合制下,财政支出的分配也需谨慎考量。既要保障边疆募兵的高额费用,又不能忽视腹地府兵的基本需求,稍有不慎,便会引发财政混乱。”

这时,林羽向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皇后娘娘,诸位大人,卑职也有一策。不妨采用平战结合的兵制模式,平时以募兵制组建常备军,这些募兵经过严格选拔和长期专业训练,作为国家军事力量的核心,常年驻守边疆和重要军事据点,确保国防安全。而府兵制作为预备军,从各地均田户中选拔,平时务农,农闲时进行基础军事训练,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

“一旦发生战争,” 林羽神色坚定,继续说道,“府兵迅速按照募兵制的管理模式进行整合。将府兵编入各个作战单位,与常备军协同作战。统一军令,由经验丰富的将领指挥。在训练上,府兵在战前进行短期强化训练,快速提升战斗能力,以适应战争需求。如此一来,既能保证平时军事力量的专业性和稳定性,又能在战时迅速扩充兵力,且在财政方面,平时无需负担大量府兵的高额军费,减轻了财政压力。”

武媚听完,微微点头,若有所思:“林侍郎所言,确有独到之处。本宫与林侍郎的兵制虽在出发点上都是为了结合募兵制与府兵制的长处,提升我大唐军队实力,保障国家安全。但在具体运用上,本宫按地域划分,边疆战事多,以募兵长期驻守应对;腹地安稳,以府兵兼顾农事与国防。而林侍郎是平时募兵为常备军,府兵为预备军,战时府兵再融入作战体系。”

林羽恭敬地回应道:“皇后娘娘圣明。卑职的平战结合兵制,更注重战时的快速应变,府兵平时分散,战时集中整合;娘娘的混合制则强调平时不同地域兵制的差异化管理,各有侧重。”

吏部尚书孙平这时插话道:“从管理角度看,皇后娘娘设立军事协调司,平时就注重募兵与府兵的协同;林侍郎则是战时才统一管理,这对指挥体系的要求可大不一样。”

就在众人争论不休之时,兵部员外郎赵康站了出来,拱手说道:“陛下,诸位大人,下官也有个想法。是否可将募兵制再进一步细分,分为长期募兵和短期募兵。长期募兵,招募年龄在十六至四十岁之间的男子,他们在军队中服役,接受系统且长期的军事训练,成为军队的中坚力量,退役后回归家乡。而短期募兵,招募年龄在十六至二十岁之间的男子,他们在军队中当兵两年,这两年里接受基础的军事训练,培养军事素养和纪律意识。两年期满后,转为府兵,回到家乡务农,农闲时参与府兵的训练。如此一来,短期募兵在年轻力壮时接受军事训练,提升了自身素质,转为府兵后,也能为府兵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府兵的整体素质。而且,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募兵制带来的财政压力,毕竟短期募兵服役时间短,所需的军饷和物资相对较少。”

此言一出,朝堂上又是一阵热议。有人点头表示赞同,认为这确实是个提升募兵和府兵素质的新思路;也有人面露疑虑,担心短期募兵与府兵的衔接以及训练的连贯性等问题。

李治静静地听着众人的争论,心中越发纠结。他深知,兵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决策都关乎着大唐的兴衰。良久,李治缓缓开口:“诸位爱卿,这两日朝堂上关于兵制改革的辩论,让朕看到了诸多思路和建议。此事关乎我大唐的长治久安,不可草率决定。朕命兵部,将这两日的辩论内容详细整理,结合各方观点,完善兵部兵制改革方案。方案需充分考虑兵制的可行性、财政的承受能力、军队的管理与指挥等多方面因素。待方案完善后,再行朝议。”

众大臣领命。随着李治这句话落下,这场激烈的朝堂辩论暂时画上句号,但众人都明白,兵制改革的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