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医途大唐 > 第76章 太子李弘病逝,李治下肢无力

医途大唐 第76章 太子李弘病逝,李治下肢无力

作者:稻谷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6 05:23:37 来源:小说旗

大唐宫廷,在李治病情的沉重阴霾笼罩下,本就弥漫着令人窒息的压抑气息。那压抑之感,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整个宫廷紧紧束缚,每个人都在这网中艰难喘息。而此时,又一个噩耗如晴天霹雳般,裹挟着雷霆万钧之势,重重地砸在了众人的心头 —— 太子李弘,这位备受朝野瞩目的储君,终究没能战胜病魔,在东宫黯然病逝。

那是一个阴沉得仿佛要滴出水来的清晨,天空中乌云如墨,层层叠叠地堆积着,厚重得好似要将整个皇宫压垮。狂风在宫殿间呼啸而过,发出凄厉的声响,仿佛也在为李弘的离去而悲歌恸哭。东宫之内,仿若被一层死寂的寒霜覆盖,唯有宫女和太监们那压抑在喉咙深处、低声的抽泣声,如断断续续的丝线,在这片死寂中飘荡。李弘静静地躺在床上,面色苍白如纸,毫无血色,双眼紧闭,曾经那双灵动而充满朝气的眼眸,此刻已被无尽的黑暗所掩埋。他的面容消瘦而憔悴,曾经的意气风发早已消失殆尽,如今只剩下毫无生气的模样。床边,武媚如同一尊悲痛的雕塑,伏在李弘的身上,放声大哭。她的泪水如决堤的洪水,汹涌而出,瞬间浸湿了李弘的衣衫。她的声音颤抖着,带着无尽的悲恸与绝望,一声声呼唤着李弘的名字,那声音仿佛要穿透这冰冷的世界,抵达另一个维度,然而,回应她的,只有死一般的寂静,那寂静如同一只无情的巨手,将她最后的希望彻底捏碎。

李治此时正在寝宫内,由太监小心翼翼地搀扶着,强撑着病体试图活动一下。他面色憔悴不堪,岁月与病痛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沟壑,眼神中满是疲惫与痛苦,那痛苦如同隐藏在黑暗中的野兽,时刻啃噬着他的灵魂。长期的病痛折磨让他身形消瘦得如同风中残烛,每走一步,都像是在攀爬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显得异常艰难。李治所患的乃是风疾,这病症犹如附骨之疽,鬼魅般缠上了他,让他在痛苦的深渊中苦苦挣扎。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持续性的头痛,那头痛犹如千万根钢针同时刺入脑海,每一次刺痛都能让他冷汗淋漓。尤其在天气变化或劳累之时,头痛便会如汹涌的潮水般加剧,让他几近昏厥,只能在痛苦中蜷缩着身体,发出微弱的呻吟。同时,他的视力也逐渐模糊,时常眼前发黑,看东西重影,处理朝政时,连奏折上的字迹都如同游动的蚂蚁,难以辨认。此外,他的肢体也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拿笔写字时,手不停地哆嗦,字迹歪歪扭扭,宛如蚯蚓爬行,难以成句。日常行走更是摇摇晃晃,仿佛一阵风就能将他瘦弱的身躯吹倒,他每迈出一步,都伴随着对未知跌倒的恐惧。

宫廷太医们为了治疗李治的风疾,可谓绞尽脑汁,耗尽了心血。他们先是采用传统的中药调理之法,每日精心挑选各种名贵药材,在那热气腾腾的药炉前,守着熬制数时辰,期望能从根本上改善他的体质,缓解病症。然而,日复一日,服用了一段时间后,效果却微乎其微,李治的病情并未得到明显的好转。那些精心熬制的汤药,仿佛石沉大海,未能在他病入膏肓的身体里激起一丝波澜。接着,太医们又尝试了针灸之术,他们按照人体经络穴位,用那细长的银针小心翼翼地刺入,试图通过刺激穴位,疏通气血,达到治疗的目的。每一次针灸,太医们都全神贯注,额头布满细密的汗珠,然而,每次针灸过后,李治的症状也只是短暂地缓解,没过多久,病痛又会如凶猛的野兽般卷土重来,再次将他拖入痛苦的深渊。

就在这时,一名小太监慌慌张张地冲进寝宫,“扑通” 一声,重重地跪在地上,脸色煞白如纸,毫无血色,声音带着哭腔,颤抖着说道:“陛下,大事不好了!太子殿下他…… 他驾崩了!” 那声音在寂静的寝宫内回荡,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李治的心上。

李治听到这话,整个人如遭雷击,身体瞬间僵住,仿佛被施了定身咒一般。原本就虚弱不堪的他,差点站立不稳,双腿一软,险些摔倒在地。他瞪大了眼睛,眼中满是震惊与难以置信,那眼神仿佛在质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嘴唇颤抖着,半晌说不出话来,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哽住,发出微弱而沙哑的声音。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喃喃自语道:“不可能,这不可能,弘儿他怎么会……”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像是被风吹散的灰烬,眼中的光芒也渐渐黯淡下去,仿佛一颗星辰在夜空中缓缓陨落。

缓过神后,李治不顾自己虚弱的身体,用力甩开搀扶他的太监,那力气仿佛是从他灵魂深处爆发出来的。他跌跌撞撞地朝着东宫奔去,脚步踉跄,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的盲人,好几次差点摔倒,但他顾不上这些,心中只有一个无比坚定的念头:去看看弘儿,这一定是个误会,一定是上天跟他开的一个残酷玩笑。

当他终于赶到东宫,看到李弘那毫无生气的面容时,他的双腿一软,“扑通” 一声,重重地跪在了床边。他伸出颤抖的手,那双手布满了青筋,仿佛是岁月与病痛的见证,轻轻地抚摸着李弘的脸庞。他的泪水夺眶而出,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那泪水仿佛是他心中无尽痛苦的宣泄。“弘儿,我的弘儿啊,你怎么能就这样抛下父皇?你还年轻,还有那么多的抱负没有实现,你让父皇如何承受这一切啊!” 李治的声音充满了悲痛与绝望,那绝望如同无尽的黑暗,将他彻底吞噬。他紧紧地握住李弘的手,仿佛这样就能把他的生命留住,仿佛只要他握得足够紧,李弘就能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他想起李弘小时候,总是跟在他身后,奶声奶气地叫着 “父皇”,那稚嫩的模样仿佛还在眼前,如同一幅温馨的画卷。李弘那红扑扑的脸蛋,明亮的眼睛,还有那纯真无邪的笑容,都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想起李弘勤奋好学,在朝堂上发表见解时的意气风发,那自信的神态,激昂的言辞,仿佛能点燃整个朝堂的热情。他的每一个观点,每一次发言,都展现出他对大唐未来的深刻思考与宏伟蓝图。想起父子俩一起商讨国事时,李弘眼中闪烁的光芒和对大唐未来的憧憬,那光芒如同星辰,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可如今,这一切都化为了泡影,李治的心仿佛被一把锋利的刀狠狠地刺痛,痛得他无法呼吸,那疼痛如同汹涌的潮水,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他的内心。

与此同时,在自己府邸读书的李贤,也从匆匆赶来的家仆口中听闻了这一噩耗。手中的书卷 “啪” 地掉落在地,那声音在寂静的书房内显得格外突兀。他呆立当场,双眼圆睁,眼中满是难以置信与悲痛,那悲痛如同汹涌的火焰,在他心中熊熊燃烧。他的嘴唇微微颤抖,喃喃道:“兄长,这不是真的……” 那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仿佛在祈求命运的垂怜,希望这只是一场噩梦,醒来后一切依旧如初。

李贤的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与李弘相处的点点滴滴。小时候,李弘总是护着他,在他受了委屈时,温柔地安慰他。每当他被其他孩子欺负,李弘总会第一时间站出来,像一个勇敢的卫士,将他护在身后。长大后,他们一起探讨治国之道,李弘的见解总是让他受益匪浅。那些一起度过的时光,此刻如走马灯般在他眼前闪现。他们在花园中漫步,谈论着大唐的山川社稷;在书房中秉烛夜谈,分析着朝堂的局势变幻。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温暖与情谊。

他匆忙整理了一下衣衫,神色悲戚地朝着东宫奔去。踏入东宫,看到李弘的灵柩,他的双腿一软,直接跪在地上,悲恸地哭喊道:“兄长,你怎么就抛下我去了……” 那哭声撕心裂肺,仿佛要将他心中的悲痛全部释放出来。武媚和李治看着悲痛的李贤,心中满是酸涩。武媚缓缓走过去,轻抚着他的后背,声音带着哭腔说道:“贤儿,你要节哀。” 那声音温柔而又充满了哀伤,仿佛是一阵微风,试图抚平李贤心中的伤痛。李贤抬起头,眼中满是哀伤与坚定:“母后,儿臣定会帮您和父皇处理好后续事宜。” 那眼神中透露出的坚定,仿佛在向世界宣告,他将挑起这份重担,守护大唐的未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贤强忍着悲痛,如同一位坚毅的战士,积极参与到太子的丧葬事宜之中。他亲自挑选丧葬用品,每一件物品都经过他的精心考量,从材质到样式,都力求完美。他安排礼仪细节,对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言辞都符合太子的身份与尊严。他日夜操劳,眼睛布满了血丝,但他从未有过一丝懈怠,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让兄长的葬礼办得风风光光,体体面面。同时,他也关注着朝堂上的动态,那敏锐的目光,时刻洞察着朝堂的风云变幻。

朝堂上,大臣们得知太子李弘病逝的消息,先是一阵死寂,那死寂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让人感到无比的压抑。随后便爆发出一阵哗然,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脸上满是震惊与悲痛。

宰相张文瓘原本正与几位同僚商议着政务,听到这个噩耗,手中的毛笔 “啪” 的一声掉落在地,那毛笔仿佛承载着他的震惊与悲痛,重重地摔在地上。他瞪大了眼睛,满脸的不可置信,喃喃自语道:“这怎么可能?太子殿下向来勤勉,怎会……” 他的声音颤抖,脸上写满了震惊与悲痛,那悲痛仿佛是一道深深的裂痕,刻在了他的脸上。

年轻的谏议大夫苏良嗣,正站在一旁,听到消息后,身体猛地一震,手中的笏板差点掉落。他眉头紧锁,眼中满是忧虑,那忧虑如同乌云,笼罩着他的双眼。急切地说道:“太子殿下是大唐的希望,如今他突然离世,这朝堂局势该如何是好?” 话语中透露出对大唐未来的深深担忧,仿佛能预见即将到来的风暴。

武将出身的左武卫大将军程务挺,此刻也是一脸凝重。他重重地叹了口气,那口气仿佛是从心底深处发出的,充满了无奈与悲痛。一拳砸在桌子上,发出沉闷的声响,那声响如同他心中的愤怒与不甘。大声说道:“这可如何是好?太子殿下英年早逝,对我大唐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他的脸上满是悲愤,仿佛失去了一位亲密无间的战友,心中的痛苦无法言表。

一些平日里与太子交情深厚的大臣,更是忍不住悲从中来。他们有的默默流泪,泪水顺着脸颊悄然滑落,打湿了他们的衣襟;有的低声抽泣,那压抑的哭声在朝堂上回荡,如同一首悲伤的乐章。整个朝堂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那悲痛如同厚重的阴霾,笼罩着每一个人。

然而,悲痛之余,大臣们也开始意识到,太子的离世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储君之位空缺,朝堂局势变得微妙起来。一些大臣开始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着新的储君人选。那窃窃私语的声音,如同黑暗中的暗流,在朝堂下涌动。

李贤深知这一时刻的重要性,他主动与大臣们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他来到宰相张文瓘面前,神色诚恳地说道:“张相,如今朝堂局势动荡,您德高望重,对这储君人选,可有什么见解?” 那眼神中充满了尊重与期待,仿佛在向张文瓘寻求智慧的指引。张文瓘看着李贤,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六皇子,依老夫之见,储君人选关系到大唐的未来,需慎重考虑。皇子您才华出众,若能担此重任,定能带领大唐走向繁荣。” 那话语中充满了对李贤的认可与期许,仿佛看到了大唐未来的希望之光。李贤谦逊地回应:“张相过奖了,贤儿定当竭尽全力,为大唐分忧。” 那谦逊的态度,展现出他的涵养与胸怀。

大臣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有人支持李贤,认为他有能力治理国家,他的才华与智慧,足以引领大唐走向辉煌。有人则倾向于李显,觉得他性格温和,容易掌控,在这动荡的局势下,或许能带来一丝平稳。还有人提出,应该从皇室宗亲中挑选合适的人选,他们认为皇室宗亲中或许隐藏着更合适的储君之才。

就在大臣们议论纷纷之时,六皇子李贤开始在朝廷大臣之间走动。他面色凝重,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关切。每到一处,他都会诚恳地与大臣们交谈,倾听他们对当前局势的看法,同时也表达自己对大唐未来的担忧和抱负。他言辞恳切,条理清晰,那话语如同潺潺流水,滋润着大臣们的心田。让不少大臣对他刮目相看。

“诸位大人,如今太子已逝,大唐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我们需携手共进,共渡难关。” 李贤对着一群大臣说道,眼神依次扫过众人,那眼神仿佛能洞察每一个人的内心。“我虽不才,但愿为大唐尽一份绵薄之力,若能为稳定朝局出谋划策,也不负诸位大人的期许。” 大臣们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对他的态度也变得更加亲近。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有担当、有抱负的皇子,心中对大唐的未来又燃起了一丝希望。

而在处理完朝堂之事后,李贤马不停蹄地前往看望父母。他先来到武媚的寝宫,看到母亲憔悴的面容,心中一阵刺痛。那刺痛如同被利刃划过,让他的心隐隐作痛。他快步走到武媚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那双手温暖而有力,仿佛能传递力量。声音哽咽:“母后,您要保重身体,弘儿他一定也不希望看到您如此伤心。” 武媚抬起头,看着李贤,眼中满是哀伤,却也多了几分欣慰,拍了拍他的手:“贤儿,你能懂事,母后心里也宽慰些。” 那眼神中的欣慰,仿佛是对李贤成长的认可与骄傲。

随后,李贤又来到李治的寝宫。李治躺在床上,脸色苍白,仿佛一张白纸,毫无血色。看到李贤进来,努力想要坐起身。李贤赶忙上前扶住他:“父皇,您身子不便,不必如此。” 李治看着李贤,眼神中满是复杂的情绪,有悲痛,那悲痛如同无尽的黑暗,笼罩着他的心灵;也有期待,那期待如同微弱的烛光,在黑暗中闪烁。“贤儿,如今朝堂局势混乱,你可有什么想法?” 李贤沉思片刻,认真说道:“父皇,儿臣以为,当务之急是稳定朝堂,确定储君人选,同时也要安抚民心。儿臣愿听从父皇和母后的安排,为大唐效力。” 李治微微点头,叹了口气:“你能这样想,朕也就放心了。” 那点头与叹息,仿佛是对李贤的肯定与托付。

之后,李贤又与其他大臣一一交谈,了解他们的担忧与期望。他认真倾听,不时点头,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聆听世间最珍贵的声音。还会发表自己对朝堂局势的看法,言辞恳切,条理清晰,让不少大臣对他刮目相看。

“如今太子已逝,当务之急是确定新的储君,以安民心,稳朝堂。” 一位老臣忧心忡忡地说道,那声音中充满了对大唐未来的担忧,仿佛是一位守护家园的老者,为家园的未来而忧心。

“是啊,可这新储君该选谁呢?六皇子李贤,才华出众,但性格刚直;七皇子李显,生性懦弱,难以担当大任。这可真是个难题。” 另一位大臣皱着眉头,一脸的无奈,那眉头紧锁,仿佛凝聚着无数的烦恼。

大臣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有人支持李贤,认为他有能力治理国家,他的才华与智慧,足以引领大唐走向辉煌;有人则倾向于李显,觉得他性格温和,容易掌控,在这动荡的局势下,或许能带来一丝平稳;还有人提出,应该从皇室宗亲中挑选合适的人选,他们认为皇室宗亲中或许隐藏着更合适的储君之才。

而此时,朝堂之外,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也开始蠢蠢欲动。他们看到了权力的真空,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企图在这场混乱中谋取私利。一些官员开始暗中勾结,为自己的势力拉拢支持者,那秘密的会面,低声的交谈,仿佛在黑暗中编织着一张罪恶的网。朝堂上的气氛变得愈发紧张,那紧张的气氛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乌云,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打算放过这个摇摇欲坠的宫廷。就在李弘病逝后不久,李治的病情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他原本就被头痛折磨得痛苦不堪,如今,又出现了下肢无力的症状。起初,只是偶尔感到双腿发软,行走时有些不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越来越严重。

一天,李治在太监的搀扶下,试图起身行走,可刚一迈步,双腿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得抬不起来,整个人向前扑去。太监们惊慌失措,急忙扶住他,才避免了摔倒。

“陛下,您没事吧?” 太监们焦急地问道。

李治脸色苍白,喘着粗气,摆了摆手,示意自己没事。但他心里清楚,自己的病情愈发严重了。此后,李治的下肢无力症状日益加重,他甚至无法正常站立,只能整日躺在床上,依靠太监和宫女的照顾。

林羽得知李弘病逝和李治病情恶化的消息后,心中也是悲痛万分。他深知,自己必须尽快找到治疗李治的方法,否则,大唐的局势将更加岌岌可危。于是,他日夜查阅医书,研究各种治疗方案,希望能找到一线生机。

武媚虽然沉浸在丧子之痛中,但她也明白,自己必须振作起来。她一方面要安抚李治的情绪,照顾他的病情;另一方面,还要应对朝堂上的各种事务,稳定大局。她召集了几位心腹大臣,商议如何应对当前的局势。

“如今太子已逝,陛下病情又加重,我们必须尽快做出决定,以确保大唐的稳定。” 武媚面色凝重地说道。

大臣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但对于新的储君人选,却各有各的看法。一时间,朝堂上议论纷纷,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