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医途大唐 > 第64章 突厥反叛,萧嗣业兵败流放

医途大唐 第64章 突厥反叛,萧嗣业兵败流放

作者:稻谷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6 05:23:37 来源:小说旗

林羽成功平定西域叛乱,获封安西都护府副都护的事迹,恰似一阵凌厉劲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传遍了大唐辽阔版图的每一寸土地。他凭借着过人智慧与无畏勇气谱写的那一段传奇,一时间成为街头巷尾百姓们热议的焦点话题。市井之中,说书人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林羽的英勇事迹,引得众人纷纷围聚,听得如痴如醉。孩童们更是将林羽视为心中的英雄偶像,模仿着他征战沙场的模样,手持木棍,在街巷中奔跑嬉闹。林羽的故事,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激励着无数热血之士,他们心中燃起了为家国效力、奔赴边疆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然而,大唐边疆那来之不易的和平,却如同昙花一现,短暂而又脆弱不堪。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一场更为汹涌可怕的危机,正如同潜伏在黑暗中的猛兽,悄无声息地缓缓迫近。

突厥,这个长久以来对大唐边疆富饶土地垂涎三尺的强大势力,在新可汗的强势统领下,野心愈发膨胀得如同即将撑破的气球。新可汗自登基以来,便心怀不轨,日夜谋划着如何再次进犯大唐,以拓展自己的疆土,满足那无尽的贪欲。在他的暗中指示下,突厥各部厉兵秣马,精心筹备着一场残酷的战争。铁匠铺中,炉火熊熊燃烧,火星四溅,工匠们日夜不停地打造着锋利的兵器;草原上,战马嘶鸣,骑手们加紧训练,练习着骑射与冲锋战术。

在一个看似平常无奇,却又暗藏着无尽危机的日子里,突厥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野心,趁大唐边境防御因一时疏忽而稍显薄弱之际,悍然发动了反叛。刹那间,突厥骑兵如汹涌澎湃的潮水一般,铺天盖地地向着大唐边境汹涌袭来。他们所到之处,犹如恶魔降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宁静的村庄被熊熊大火吞噬,滚滚浓烟遮天蔽日;百姓们的哭喊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这片饱受战火无情摧残的土地上。家园被无情摧毁,亲人被迫离散,原本安居乐业的边境百姓,瞬间陷入了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

边疆告急的文书,如同纷飞的雪花一般,一封接着一封,源源不断地送往长安。这些文书仿佛带着边疆的战火与硝烟,迅速打破了朝堂往日的平静。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大臣们手持文书,神色慌张,相互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唐高宗李治得知突厥反叛的消息后,顿时龙颜大怒,原本威严的面容此刻因愤怒而扭曲。突厥的这一挑衅行为,犹如狠狠扇了他一记耳光,触及了他作为大唐天子至高无上的威严。李治深知,若不及时平息这场叛乱,大唐的边境将永无宁日,百姓也必将继续深陷苦难的深渊。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果断下令出兵平叛。

此次领军的重任,最终落在了名将萧嗣业的肩上。萧嗣业在大唐军队中久负盛名,过往的征战岁月里,他身经百战,多次立下赫赫战功,威名远扬四方。他的名字,在大唐军中如同一面旗帜,激励着无数将士奋勇杀敌。此番出征,满朝文武皆对他寄予了厚望,他们坚信,凭借萧嗣业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定能再次凯旋而归,扞卫大唐的尊严与荣耀。

萧嗣业领命后,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他迅速点齐兵马,率领大军日夜兼程,向着边疆火速奔赴。一路上,尘土飞扬,马蹄声疾,大军如同一股钢铁洪流,向着战火纷飞的边境滚滚而去。

初到战场,萧嗣业充分展现出了他作为名将的卓越才能。他凭借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敏锐的战场洞察力,巧妙地部署兵力,精准地打击突厥的小规模进犯。在一次遭遇战中,他提前设下埋伏,待突厥骑兵进入包围圈后,一声令下,伏兵四起,唐军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人,打得突厥骑兵措手不及,狼狈逃窜。这一战,唐军大获全胜,成功击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一时间,唐军士气大振,士兵们的脸上重新焕发出自信的光芒,他们高唱着战歌,士气如虹,对接下来的战斗充满了信心。

然而,突厥可汗并非等闲之辈,他对萧嗣业的威名早有耳闻,深知其厉害。于是,他绞尽脑汁,精心策划了一场诱敌深入的阴险计谋。突厥军队佯装败退,在撤退的途中,故意丢弃大量物资,制造出慌乱逃窜的假象。那些散落一地的粮草、兵器,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光芒,如同一个个致命的诱饵,等待着唐军上钩。

萧嗣业被眼前看似轻易得来的 “胜利” 冲昏了头脑,他的心中逐渐被骄傲和轻敌情绪所占据。他没有识破突厥的阴谋,反而认为敌人已是强弩之末,不堪一击。于是,他贸然率军追击,心中只想着乘胜追击,彻底消灭敌人。他带领着大军一路深入草原腹地,越追越远,却浑然不知自己正一步步踏入敌人精心布置的陷阱,逐渐脱离了后方的支援。

当萧嗣业的军队追到一片山谷时,突厥的伏兵突然从四面八方如鬼魅般涌出。山谷两侧的山坡上,突厥骑兵如猛虎下山般迅猛冲下,马蹄声震得大地都在颤抖。瞬间,唐军的退路被截断,陷入了绝境。前方,突厥的主力部队也掉转马头,气势汹汹地向唐军发起了猛烈攻击。刹那间,喊杀声震天,刀光剑影闪烁,整个山谷仿佛变成了一个人间炼狱。唐军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无法逃脱的死亡牢笼。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萧嗣业顿时惊慌失措,原本镇定自若的神情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惊恐与慌乱。他的双手微微颤抖,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滚落。他匆忙下达作战指令,然而,由于过度紧张和指挥混乱,这些指令不仅未能有效组织起唐军的抵抗,反而让士兵们更加不知所措,队伍陷入了混乱之中。士兵们只能各自为战,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合力。突厥骑兵在唐军阵营中肆意砍杀,如入无人之境,唐军士兵们纷纷倒下,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损失惨重。

尽管唐军士兵们怀着必死的决心奋力抵抗,但在突厥的优势兵力和精心布局下,败局已定,回天乏术。萧嗣业见大势已去,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悔恨。他望着战场上惨烈的景象,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但此时他已别无选择,无奈之下,只好率领残军突围。在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后,他们终于突出重围,但此时的唐军已伤亡过半,元气大伤。曾经整齐的队伍变得七零八落,士兵们疲惫不堪,身上伤痕累累,眼神中充满了迷茫和恐惧。

萧嗣业兵败的消息传回长安,朝堂上下一片震惊。大臣们纷纷面露惊愕之色,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李治得知此次战败损失惨重,心中的怒火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难以平息。他认为萧嗣业身为领军大将,却轻敌冒进,指挥严重失误,导致大唐军队遭受重创,边疆百姓陷入苦难的深渊,其罪不可饶恕。在朝堂之上,李治满脸怒容,言辞严厉地下令将萧嗣业革去官职,流放岭南。

此时,朝堂上一片寂静,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轻易出声。李治强压着怒火,开口问道:“如今突厥猖獗,边疆危在旦夕,谁能担此重任,去平定叛乱?” 一时间,朝堂上鸦雀无声,众人皆在心中权衡利弊,不敢轻易请缨。毕竟,此次突厥叛乱来势汹汹,且刚刚击败了名将萧嗣业,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就在这时,武媚站了出来,她仪态端庄,身姿挺拔,宛如一株傲雪绽放的寒梅。她的声音清脆而坚定,如同洪钟般在朝堂上响起:“陛下,臣以为安西都护府副都护林羽,有勇有谋,曾成功平定西域叛乱,此次不妨让他一试。”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有些大臣面露疑虑之色,他们认为林羽虽有功劳,但资历尚浅,且突厥与西域叛军实力悬殊,担心他难以胜任如此重任。而另一些大臣则想起林羽在西域的出色表现,他那过人的智慧和果敢的勇气,觉得他或许能创造奇迹,纷纷表示赞同。

李治陷入了沉思,他的脑海中浮现出林羽在西域改良火药、制作火铳、平定叛乱的种种事迹。林羽那坚定的眼神、冷静的指挥,仿佛就在眼前。片刻后,他重重地点了点头,说道:“林羽临危受命,即日起,升任平叛大军主帅,即刻出征,务必平定突厥叛乱!”

林羽接到任命时,心中既感到意外,又充满了强烈的责任感。他深知此次任务艰巨无比,突厥的实力不容小觑,且刚刚经历了萧嗣业的兵败,士气低落。但他没有丝毫退缩之意,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他迅速交接了安西都护府的事务,马不停蹄地赶赴长安。一路上,他日夜兼程,不辞辛劳,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尽快平定突厥叛乱,还边疆百姓一个安宁。

抵达长安后,他来不及休息,便立刻入宫面见李治。在朝堂上,他身姿挺拔,神情庄重,向李治立下军令状,发誓定不辜负陛下的信任,定要将突厥之乱彻底平息。他的声音坚定有力,响彻朝堂,让在场的大臣们都为之动容。

上任后,林羽没有急于出征,而是先仔细研究了突厥的军情和战场形势。他深知突厥骑兵机动性强,擅长突袭,若贸然进攻,很可能重蹈萧嗣业的覆辙。于是,他一面整顿军队,鼓舞士气,亲自到军营中慰问士兵,与他们同甘共苦,讲述战斗的意义和必胜的信心,让士兵们重新燃起斗志;一面派人深入突厥境内,刺探情报,了解突厥军队的部署和动向 。他在营帐中,日夜翻阅着情报资料,仔细分析着每一个细节,试图从中找到突厥军队的弱点和破绽,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好充分的准备。

写后的内容是不是更精彩了?如果你希望我继续丰富林羽平叛的情节,或者增加更多人物互动,都可以告诉我,我会进一步完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