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医途大唐 > 第70章 朝堂风云变,太子更替

医途大唐 第70章 朝堂风云变,太子更替

作者:稻谷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6 05:23:37 来源:小说旗

大唐,这方盛世,表面上歌舞升平,一片繁荣祥和之景,可朝堂之上,实则暗流涌动,各方势力在权力的旋涡中暗自角逐。上官仪,身为朝中举足轻重的大臣,对当下的朝堂局势日益不满。太子李忠虽位居储君之位,却如履薄冰,在错综复杂的宫廷斗争里,地位摇摇欲坠,时刻感受着如芒在背的压力。

上官仪端坐在书房内,手中轻握着一卷书简,但心思却早已飘向远方。他那双深邃而睿智的眼眸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因为他深知太子李忠那宽厚仁慈的心性。在他看来,这位年轻的太子具备着成为一代明君的潜质,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其掌握实权,必定能够带领大唐走向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之境。

然而,上官仪那敏锐的政治嗅觉却让他察觉到一股暗流正在朝堂之上涌动。那些与武媚关系紧密的势力宛如隐藏在暗处的毒蛇一般,悄无声息地策划着阴谋诡计,妄图撼动太子的根基。想到此处,上官仪不禁紧紧皱起眉头,心中涌起一阵忧虑。

一直以来,上官仪都自诩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对于大唐更是忠心耿耿。面对如此险峻的局势,他觉得自己义不容辞地应当站出来,力挽狂澜,改变这不利的局面。于是,在上官仪的暗中运作下,一些同样心系太子前途命运的大臣们被秘密召集到一起。

这些大臣们常常趁着夜色笼罩大地之时,悄悄来到一座偏僻且隐蔽的宅院相聚。宅院内一片寂静,只有几盏昏暗的烛火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随时都会熄灭。众人围坐在一起,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严肃而沉重的神情。他们刻意压低嗓音,生怕走漏半点风声。一开始,大家只是相互交换着对当前朝政局势的见解,并纷纷表示会坚定不移地支持太子。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变得越来越紧迫,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紧张氛围。终于,在一次激烈的讨论中,有人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更为激进的想法:“既然那些心怀叵测之人不肯罢休,我们何不干脆将其一网打尽?唯有彻底铲除那些对太子不利的势力,才能真正做到一劳永逸!”此语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场众人皆陷入沉思之中……

随着讨论逐渐深入,大臣们的言辞愈发大胆,甚至有人提议,必要时采取非常手段,以确保太子顺利登基。上官仪深知此举风险巨大,可一想到大唐的社稷和太子的未来,他咬咬牙,下定决心参与这场危险的谋划。他们开始秘密集结力量,四处寻觅合适的时机,准备发动行动,一举扭转朝堂局势。

此时,身在东宫的太子李忠,也听闻了一些风声。他的亲信匆匆赶来,神色慌张,气喘吁吁地汇报:“太子殿下,听闻上官仪大人正在联络朝中大臣,似乎在谋划着什么大事,此事与殿下您密切相关。”

李忠心中猛地一惊,他深知上官仪对自己的忠心,可这种秘密谋划之事,往往伴随着灭顶之灾。他眉头紧蹙,在殿内来回踱步,内心忐忑不安。一方面,他渴望摆脱如今的困境,稳固自己的太子之位,为日后登基治国开辟道路;另一方面,他又清楚一旦计划失败,必将万劫不复。

李忠思索良久,最终决定召见上官仪。在东宫的密室里,李忠神情凝重地看着上官仪,缓缓说道:“上官大人,本太子听闻你在联络大臣,所为何事?此事关系重大,还望大人如实相告。”

上官仪见无法隐瞒,便将他们的谋划原原本本告诉了李忠。李忠听完,脸色瞬间变得十分难看,沉默许久后说道:“上官大人,您对本太子的忠心,本太子感激不尽。但此事太过冒险,稍有差池,我们都将粉身碎骨。”

上官仪却一脸坚定,说道:“太子殿下,如今局势危急,若不采取行动,您的太子之位恐怕难以保全。我们这是为了大唐的未来,为了殿下您能够顺利登基,造福天下百姓。”

李忠心中十分纠结,既不想辜负上官仪等人的忠心,又害怕事情败露。他长叹一口气,说道:“上官大人,容本太子再考虑考虑。此事事关重大,切不可轻举妄动。”

然而,还没等李忠做出最终决定,武媚便通过眼线,迅速得知了上官仪等人的动向。她不动声色,暗中精心布局,准备给这些妄图挑战她权威的人致命一击。

一日早朝,朝堂之上气氛异常压抑,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大臣们行礼完毕后,武媚突然发难:“陛下,近日朝堂似有不轨之举,有人妄图颠覆朝纲,扰乱大唐社稷,陛下可曾知晓?” 李治闻言,神色骤变,朝堂之上竟有人如此大胆,而他却毫无察觉。

武媚见李治一脸疑惑,冷笑一声,道:“陛下,上官仪便是此事的主谋。他勾结众人,欲扶持太子,行不轨之事。”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众人惊愕地看向面色惨白的上官仪。

上官仪强装镇定,上前辩驳:“陛下,皇后娘娘,这是污蔑!臣一心为大唐,怎会谋反?” 武媚不慌不忙,一挥手,几个参与谋反的大臣被侍卫押了进来。这些人吓得瘫倒在地,为求自保,将上官仪等人的计划全盘托出。

面对铁证,上官仪无力反驳,瘫倒在地。李治又惊又怒,下令将上官仪等人打入大牢。

而太子李忠,因被卷入这场谋反风波,也难以逃脱干系。武媚趁机向李治进言:“陛下,太子牵涉其中,为大唐社稷考虑,其太子之位恐难再保。” 李治满脸痛苦与纠结,李忠毕竟是自己的儿子,但谋反之事关乎国本,他权衡再三,最终下诏废除李忠太子之位。

李忠被废后,幽禁于深宫。他望着那高高的宫墙,满心悔恨,深知自己的鲁莽不仅害了自己,还连累了一众大臣。

太子被废之后,朝堂之上对于新太子的人选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派,主张立李治的第五子、武媚长子李弘为太子。长孙无忌整理了一下衣袖,上前一步,神色庄重地说道:“陛下,李弘殿下虽年纪尚轻,但仁孝宽厚之名早已远扬四方。自幼便饱读诗书,对经史子集皆有深刻的见解,心怀天下苍生,常常将百姓疾苦挂在心头。立他为太子,必定能引领大唐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此乃顺应民心之举。” 说罢,他微微躬身,目光诚恳地望向李治。

这时,林羽快步走出队列,拱手行礼后,声音洪亮地说道:“陛下,长孙大人所言极是。臣曾有幸与李弘殿下探讨治国之道,殿下见解独到,心系民生,对诸多政务都有着深刻的思考。他既有仁爱之心,又具聪慧之智,若为太子,定能在陛下的教导下,将大唐治理得更加繁荣昌盛。” 林羽的话掷地有声,引得朝堂上不少大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然而,武媚却有着自己的盘算。她心中更倾向于立自己的次子李贤为太子。武媚轻轻抚了抚鬓角,仪态优雅地说道:“陛下,李贤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对政务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超乎常人。他心思缜密,行事果断,在处理一些事务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若能成为太子,定能在陛下的悉心教导下,成为一代贤君。” 武媚的话语看似平和,却隐隐透露出不容置疑的意味。

朝堂之上,两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支持李弘的大臣们列举着他的种种优点,强调其品德和才能对大唐未来的重要性;而支持李贤的大臣则盛赞李贤的聪慧与果断,认为他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朝堂局势。

李治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神色凝重。他深知太子之位关乎国本,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大唐的命运。李弘的仁孝宽厚他看在眼里,李贤的聪慧果断也不容忽视。武媚的意见他同样需要慎重考虑,毕竟皇后在朝堂上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在经过多日的深思熟虑后,李治最终决定立李弘为太子。这一决定让支持李弘的大臣们暗自松了一口气,而武媚心中虽有不满,但也只能暂时隐忍。她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却开始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等待着时机的到来。

李弘被立为太子后,在东宫之中更加勤奋地学习治国之道。他每日研读典籍,与朝中大臣交流政务,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准备将来肩负起治理大唐的重任。

这场谋反事件震动朝堂,许多官员因牵连被罢官、流放。武媚和李治迅速整顿朝堂,加强监管,朝堂局势逐渐恢复平静。但大臣们都明白,平静之下,新的矛盾或许正在悄然滋生,大唐的未来依旧充满变数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