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时空食堂:开局喂饱朱元璋 > 第167章 三苏看陆秀夫投海殉国

“子瞻,子由,你们没和你们父亲说过吗?”程宇看向苏轼苏辙二人。

苏轼脸上泛红,伸手挠了挠后脑勺。“本是想回了家就禀明父亲的,这不是……急着想带父亲母亲小妹来先生这里嘛,就……”

苏辙也略显尴尬,低了低头。

苏洵的心思却全然不在这上面,他紧紧盯着程宇,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变调。“先生,方才所言,父子三人同科……此话当真?”

这消息太过震撼,远超仙豆鱼汤带来的冲击。

他苏洵,半生坎坷,科场失意,几乎心死。

如今竟被告知,不仅自己能中,还能带着两个儿子一起?

这简直是……是想都不敢想的天大喜事,又荒诞得让他难以置信。

“自然是真的。”程宇语气淡然,仿佛只是在陈述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实。“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大器晚成,文坛自有你一席之地。”

苏洵手一颤,差点捏碎了手中的空碗。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

这是他年轻时的自嘲,也是鞭策,外人如何得知?

这位程先生,果然是通晓过去未来!

心中的疑虑彻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狂涌的激动与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半生苦寒,终得功名?

而且还是以如此辉煌的方式?

苏小妹虽然年龄不大,但已经知道“同科进士”意味着什么,跟着咧开小嘴笑了起来。

程宇看着激动难抑的苏家父子,轻轻一挥手。

石桌对面的空地上,空气微微扭曲,随即一道光滑如镜的“墙面”凭空出现,散发着柔和的光。

苏家四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得后退半步,好奇又警惕地看着那光墙。

“先生这是……”苏洵不明所以。

“让你们看看,你们所在的这片土地,这大宋,未来的浪潮走向。”程宇的声音平静无波。

程宇拿出了遥控器,点开了液晶显示器屏幕。

首先出现的是一幅清晰的大宋疆域图,山川河流,城池关隘,标注详尽。

“这是……舆图?”苏洵喃喃道,随即被图的精细程度震惊。

紧接着,地图边缘开始出现变化。

代表西夏的区域向内蚕食。

北方的辽国虎视眈眈。

时间快速流转,图上的年份飞速跳动。

画面切换,不再是地图。

出现了身着不同时期服饰的人物,宫廷的奢华,边关的烽火。

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激昂与失落。

王安石变法的决心与争议。

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名字伴随着相关的画面闪过。

苏洵看得心潮起伏,时而扼腕,时而赞叹。

苏轼苏辙则全神贯注,这些历史的片段,对他们这些读书人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画面陡然一转,变得肃杀。

金戈铁马,烟尘弥漫。

北方的地图上,一个名为“金”的势力迅速崛起,灭辽,然后矛头直指——大宋!

汴京城破,宫室焚毁,徽钦二帝被掳北上,受尽屈辱。

甚至还有一张两条神龙被掳走的插画。

随之,“靖康之耻”四个血色大字烙印在画面中央。

“……“

“不!!”苏洵猛地站起,脸色惨白,身体摇摇欲坠。

他双目赤红,指着光墙,嘴唇哆嗦,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国都沦陷,二帝被俘……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

少年苏轼气得浑身发抖,拳头捏得咯咯作响,胸膛剧烈起伏。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蛮夷竟敢如此欺我大宋!”

就连一向看起来很淡定的苏辙,此时也是面色苍白如纸,眼中充满了震惊与痛惜,他死死咬着嘴唇,努力消化着这残酷的未来。

苏小妹吓得躲到父亲身后,小手紧紧抓着苏洵的衣角,大眼睛里噙满了泪水。

光墙上的画面仍在继续。

南宋建立,偏安一隅,苟延残喘。

岳飞精忠报国,却遭奸臣陷害,风波亭饮恨。

画面最终定格在一片苍茫的大海上,血色残阳染红天际。

崖山之上,年仅八岁的南宋末帝赵昺趴在南宋宰相陆秀夫的背上,迎风而立。

半山腰上,蒙军统帅张弘范亲率两万骑兵步步紧逼。

陆秀夫侧头回望赵昺,”大势已去,回天无力。陛下可愿与臣一同殉国,以全气节。“

赵昺幼小的身躯还在发抖,脸上的恐惧仍未消失,他凝望了一眼宋家江山最后一轮夕阳,坚定道:

“数十万大军尽赴国难,我虽年少,却也不愿卑躬屈膝地活着,今日就随恩师一同去吧。”

稚嫩的话音坚定有声,不止是让陆秀夫动容,屏外的三苏等人已然不知觉滑落泪痕。

“陛下……”苏轼喉头哽咽,泪水再也抑制不住,夺眶而出。

一个八岁的孩子,竟有如此骨气!

“何至于此,何至于此啊!”苏洵老泪纵横。

光墙上,陆秀夫眼中闪过一丝动容,他没有再说什么君臣之礼,只是将赵昺紧紧抱在怀里,像抱着自己的孩子。

“好孩子!”

一声叹息,饱含了太多复杂的情感。

随即,两人相拥,纵身一跃,投入了那片被残阳染红的冰冷大海。

紧随其后的,是崖山上残存的十余万宋军军民,他们没有丝毫犹豫,如同下饺子一般,纷纷蹈海殉国。海面上溅起无数水花,又很快被浪涛吞没,只留下一片死寂。

视频结束,庭院恢复了平静,只剩下沉重的呼吸声和压抑的悲愤。

苏家四人仿佛被抽干了力气,久久无法言语。

尤其是苏洵,这位饱读诗书,以天下为己任的文人,此刻只觉得心如刀绞,悲愤欲绝。

他一生所求,不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预见的未来,却是国破家亡,山河破碎!

“先生……”许久,苏洵才找回自己的声音,嘶哑干涩,他对着程宇,深深一揖到底,身躯颤抖。“先生既知未来,可有……可有救国之法?”

“求先生教我!”苏轼苏辙也同时躬身行礼,目光灼灼,充满了恳切与期盼。

他们不愿相信,不愿接受这样的结局!

程宇看着眼前这三位未来名动天下的文人,此刻却因家国命运而悲痛失态,心中也略有触动。

他手指轻点桌面。“方法,并非没有,只是……”

他看向苏洵。

“大宋立国,重文抑武,此为国策,亦是隐患。军力积弱,外敌环伺,非一日之寒。”

又看向苏轼苏辙。

“冗官,冗兵,冗费,三冗之弊,积重难返。”

“外强中干,非改弦更张,固本培元,无以图存。”

程宇言简意赅,点出几个关键。

苏洵苏轼苏辙三人凝神倾听,眉头紧锁,反复咀嚼着程宇的话。

这些话,直指大宋弊病核心,发人深省。

“先生之意,是需强兵,裁官,节流?”苏辙反应最快,尝试着解读。

苏洵沉吟。“强兵易,然钱粮何来?裁官难,天下士子之心如何安抚?节流亦非易事,朝廷用度,盘根错节……”

苏轼性子急。“难道就眼睁睁看着国亡家破?总得做点什么!”

就在父子三人陷入沉思,讨论着各种可能性与困难时,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

“爹爹,哥哥,程先生是说,咱们不能只顾着读书写字,也要想想怎么让国家有钱,让兵哥哥们能打仗,对不对?”

苏小妹从苏洵身后探出小脑袋,眨巴着大眼睛,认真地问道。

她的话语简单直白,却意外地点醒了沉浸在复杂思绪中的三人。

苏洵一怔,随即苦笑。

苏轼苏辙也是一愣,看着小妹。

是啊,道理或许不复杂,难的是如何去做,如何平衡各方。

程宇看了苏小妹一眼,嘴角微不可察地扬了扬。

这小姑娘,倒是剔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