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三国,开局宣布大秦复国 > 第120章 三级教育体系

穿越三国,开局宣布大秦复国 第120章 三级教育体系

作者:弯月当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6 11:49:26 来源:小说旗

当嬴昊解释清楚标点符号具体的用法后,几乎在场所有人的眼神都充满了光彩。

“大王真是一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有人低声感叹,语气中充满了敬佩和震撼。

蔡琰站在一旁,目光灼灼地盯着嬴昊,心中非常的骄傲。

她恨不得将这个过度优秀的男人拖走,关在一个暗无天日的小黑屋教育。

商鞅等人则更加冷静,他们深知嬴昊这些举措的意义。

大秦日报的诞生,意味着大秦的每一个郡县乡都能及时了解朝廷的政策和天下大事,大秦的官吏再也不能蒙骗百姓。

这种信息的透明化,将彻底改变中国古代皇权不下乡的传统格局。

中国古代,皇权往往止于县城,乡里的事务多由士族豪强把持。

所以古代都是皇帝和士族豪强共治天下。

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士族豪强。

门阀的形成始于东汉末年,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士族逐渐掌握了地方经济、文化和政治资源。

到了三国时期,曹魏政权为了巩固统治,采纳了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

这一制度名义上是为了选拔人才,但实际上却成为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

中正官由地方豪强担任,他们根据家族背景、声望和关系来评定人才的品级,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到了两晋时期,门阀势力达到顶峰。

东晋政权甚至被称为门阀政治,皇权几乎被门阀架空。

门阀通过联姻、结盟和世袭官职,形成了庞大的权力网络。

他们不仅控制了朝廷的重要职位,还垄断了地方的经济资源,使得皇权难以渗透到基层。

门阀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皇权,成为实际上的统治者。

然而门阀的衰落始于南北朝时期。

随着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和南方士族的腐朽,门阀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打破了门阀对仕途的垄断,寒门子弟得以通过考试进入仕途。

唐末五代时期,战乱频繁,门阀势力进一步削弱。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完全成熟,门阀政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嬴昊显然不满足于皇帝和士族豪强共治天下,他打算彻底改变这种现象。

“这是本王接下来的计划。”

“一是利用大秦日报,让所有子民不被蒙骗。”

“二是将退伍的大秦将士放到乡、里这些基层位置,掌握基层的民众。”

嬴昊的声音铿锵有力,回荡在大殿中。

商鞅等人听得心潮澎湃,他们知道,嬴昊的这些举措将彻底打破士族豪强对基层的控制,让大秦的统治真正深入到每一个角落。

商鞅上前一步,拱手说道:“大王英明!”

“此举不仅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还能让百姓直接感受到朝廷的恩泽,民心必将更加稳固。”

蔡邕点头附和:“大秦日报的推行,确实是一大创举。”

“以往百姓对朝廷政令一知半解,如今有了报纸,政令通达,百姓也能明辨是非,不再受地方豪强蒙蔽。”

田丰沉思片刻,补充道:“不过此举必然会触动士族豪强的利益,他们可能会暗中阻挠。”

“大王,我们需提前做好准备,以防不测。”

李儒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几分冷峻:“田副总理所言极是。”

“但大秦军队所向披靡,退伍将士更是忠诚可靠。”

“若有豪强胆敢反抗,正好借此机会彻底铲除他们的势力。”

贾诩则淡然说道:“大王此策,可谓一举多得。”

“既能巩固统治,又能收拢民心,更能削弱地方豪强的势力。”

“臣以为,此乃千古未有之良策。”

就连甄逸这样的商贾世家代表,也不得不佩服嬴昊的才华和手段。

他心中暗叹:“秦国的君臣、军事、制度和民心,都比关东各国强太多了。嬴昊此人,真是千年难遇的雄主。”

大殿之中,群臣纷纷表态支持,嬴昊的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的光芒。

嬴昊微微一笑,目光转向蔡邕,继续说道。

“蔡副总理,你主管教育部,接下来的任务非常重要。”

“你立即带人重新编写一批教材,内容要涵盖大多数流派,但一定要通俗易懂。”

蔡邕恭敬地点头,随后问道:“大王,臣明白教材的重要性,但各流派思想纷繁复杂,如何取舍才能既全面又通俗易懂?”

“臣请大王指点。”

嬴昊略一沉吟,缓缓说道:“各流派皆有可取之处,关键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农家,皆有其独到之处。”

蔡邕:“大王,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臣以为此乃治国之本,是否应作为教材的重点?”

嬴昊:“儒家确实重要。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适合培养官吏的操守和责任感。”

“但儒家过于注重礼教,容易流于形式。”

“教材中应突出其仁政和民本思想,让学子明白为官者当以民为先。”

蔡邕:“大王所言极是。那法家呢?”

“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是否过于苛刻?”

嬴昊:“法家虽重法治,但其核心在于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法家的优点在于强调公平和效率,适合用于制定法律和治理国家。”

“教材中应取其法精神,让学子明白法律是治国之基,而非滥用刑罚。”

蔡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是否与大王提倡的积极治国相悖?”

嬴昊:道家并非消极无为,而是强调顺应自然,减少不必要的干预。”

“其优点在于帮助官吏调节心态,避免急功近利。”

“教材中可取其清静无为的智慧,让学子学会在复杂局势中保持冷静。”

嬴昊说完,目光坚定地看着蔡邕:“蔡卿,各流派思想皆有可取之处,关键在于结合实际,取其精华。”

“教材编写务必通俗易懂,让更多庶民能够接受教育。”

蔡邕深深一拜:“臣明白了!臣一定不负大王所托,尽快完成教材编写。”

嬴昊满意地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用之才,而非养一群只会吟诗作赋的闲人。”

“大秦的未来,在于教育,在于民心。”

群臣齐声应诺,声音震天动地:“臣等谨遵王命!”

“大秦万年!”

“大王万年!”

大殿内,气氛热烈而欢快。

嬴昊打开了剩下的两个木盒,一个木盒中整齐地摆放着六个光滑细腻的青花瓷,另一个木盒中则装着三面精致的小镜子。

众人的目光瞬间被吸引了过去。

男人们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青花瓷上,尤其是蔡邕,他对这些瓷器爱不释手,从远观到上手细细把玩,口中不住赞叹。

“一蓝一白,真是完美之极!”

“白色透明纯净,蓝色沉静大气,图案更是清晰华美,堪称鬼斧神工!”

商鞅手持一只青花瓷碗,仔细端详其纹路,赞叹道:“大王,此瓷器不仅工艺精湛,更难得的是其釉色均匀,图案层次分明。”

“臣曾游历各地,却从未见过如此精美的瓷器。”

“此物若推广至民间,必能提升我大秦的工艺水平,甚至可作为贸易之宝,换取他国资源。”

田丰轻轻抚摸着一只青花瓷瓶,眼中满是欣赏:“大王,此瓷器不仅美观,更显实用。”

“其胎体轻薄却坚固,釉面光滑如镜,实乃巧夺天工。”

“臣以为此物若能普及,必能改善百姓生活,甚至可作为朝廷赏赐之物,激励臣民。”

李儒拿起一只青花瓷盘,细细观察其图案,笑道:“大王,此瓷器上的图案栩栩如生,既有山水之韵,又有花鸟之趣。”

“臣以为此物不仅可作为日常用具,更可成为文人雅士的珍藏之物。若能以此为契机,推动我大秦的文化繁荣,实乃一举多得。”

嬴昊听着群臣的赞叹,微微一笑,说道:“诸位爱卿所言极是。”

“此青花瓷不仅是一件器物,更代表了我大秦的工艺水平和文化底蕴。”

“本王已命工匠加紧制作,未来将推广至民间,甚至远销他国,让我大秦的威名远播四海。”

众人闻言,无不振奋。蔡邕更是激动地说道:“大王英明!此青花瓷必将成为我大秦的一张名片,让天下人皆知其精美绝伦!”

嬴昊点了点头,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坚定:“大秦的未来,不仅在于军事和制度,更在于文化和工艺。”

“诸位爱卿,务必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一个强盛而繁荣的大秦!”

群臣齐声应诺,声音震天动地:“臣等谨遵王命!”

“大秦万年!”

“大王万年!”

而蔡琰一开始就被那三面小镜子吸引住了。

她拿起一面镜子,看到镜中映出的自己,淡雅的面容清晰可见,甚至连每一根发丝都看得清清楚楚。

她心中一阵惊喜,忍不住多看了几眼。

嬴昊见状,微微一笑,走上前搂住蔡琰,在她耳边轻声说道。

“琰儿,喜欢吗?”

“本王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面小镜子。”

蔡琰心中一阵甜蜜,但想到这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便轻轻挣脱了嬴昊的怀抱,脸上泛起一丝红晕。

“大王,臣妾先告退。”

说完她匆匆带上那面小镜子,准备去和自己的姐妹们分享这份惊喜。

过了许久,蔡邕等人才注意到那两面小镜子的神奇之处。

蔡邕率先拿起一面镜子,仔细端详,镜中的自己清晰可见。

蔡邕不禁感叹道:“此物真是巧夺天工!竟能将人像映照得如此清晰,实在是前所未见。”

田丰接过镜子,也细细观察了一番,点头附和:“确实神奇。大王,此物从何而来?”

“莫非是西域传来的宝物?”

嬴昊微微一笑,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缓缓说道:“此镜乃本王命工匠精心打造,采用了新的工艺,才能有如此清晰的效果。”

商鞅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沉吟道:“大王,此镜不仅精巧,更可视为国之利器。”

“若能大量制作,或许可成为我大秦的一项财源。”

嬴昊点头赞许:“商君所言极是。此镜不仅可作赏玩之物,更能为我大秦带来财富。

田丰放下镜子,若有所思地说道:“大王,此镜虽好,但若流入敌国,恐被仿制。”

“我们需谨慎行事,确保工艺不外泄。”

嬴昊点头:“田副总理所言有理。”

“不过我们大秦工匠部管理严格,不会出现泄密的事。”

蔡邕抚须笑道:“大王思虑周全,臣等佩服。”

“不过此镜既已现世,想必很快便会传遍天下。”

“我们需趁此机会,抢占先机。”

嬴昊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沉声道:“正是如此。”

“商君,你即刻着手安排,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此镜推向各国市场。”

商鞅肃然应道:“臣遵命!”

郭嘉双眼放光,忍不住赞叹道。

“大王,这真是神物啊!”

“大王今天英武异常,光芒四射。”

“我对您的敬仰,真是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王允等人对郭嘉这副嘴脸早已见怪不怪,只是微微一笑。

嬴昊自然也明白郭嘉如此卖力拍马屁的原因——他想要一面这样清晰的小镜子,好回家过几天太平日子。

毕竟现在郭嘉一听到夫人的脚步声,就会全身起鸡皮疙瘩,仿佛老鼠见了猫。

嬴昊走上前,拍了拍郭嘉的肩膀,笑道。

“奉孝,本王知道你对大秦的忠心,但在场的众位爱卿都是本王的心腹。”

“本王虽然以你为知己,但也不能厚此薄彼。”

“这样吧,本王决定抓阄,交给上天决定。”

郭嘉心中暗骂:“老子什么时候成了你的知己?”

“老子分明就是你的狗腿子!”但郭嘉脸上依旧保持着恭敬的笑容。

嬴昊走到桌前,将白纸撕碎,写下两个“中”字,混在一堆白纸中,然后全部放入木盒,摇晃了几下,打开盒盖。

“来来来,排好队,抽中‘中’的人可以拿走镜子。”

“奉孝,你是本王的知己,本王让你第一个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