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陪诊师 > 第36章 贫陋之恶

陪诊师 第36章 贫陋之恶

作者:月半弯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16 12:47:00 来源:小说旗

没想到那条窄路一直通到村里。

卓璧丹忍不住吐槽:“这么长的一条路错不开车,真不知这路咋修的。春节期间外地车都回来了,看他们在路上打架!”

进村子后问了几个人才找到石汉家。石汉家住的是一层三间的平房,看起来有些年头了。有个小院,院墙上有几处裂缝。院门是老式的对开木门,门上的木纹和嵌进去的污渍都彰显着岁月的痕迹。

“你们就是石正友的朋友是吧?……”老人从门口的凳子上站起来,打量着黄默山和卓璧丹,浑浊的双眼里透着茫然和空洞。他的背微驼,头发白了一半,脸上千沟万壑。

黄默山听出老人说的石正友就是他的孙子“石头开花”。他这才想起没把他的叮嘱告诉卓璧丹,于是给卓璧丹挤了下眼睛,说:“对对,我们是他的好朋友。我到过您家,您可能忘了……您孙子说您脚崴了,叫我们带您去医院正正骨。”

黄默山说着,心想,从没做过影视表演,没想到现在当起了演员。

“哦哦,是的是的,他昨晚电话通知我的,”石汉说着,摇了摇手中的老人机,“真是难为你们了。从辛州过来得个把钟吧,乡下就是不方便……这大热天的,热坏了吧……屋里坐屋里坐,你门是喝水还是喝茶?我冰箱里我记得还有几罐王老吉的……哎,你说我几个孩子,长年在外,陪我看个病都没时间,还是大孙子安排的……”

几句话,不到一分钟,石汉切换了几个话题,显见得平时没人聊天,见到一个陌生人也不放过机会,一腔子的话像煮沸的水,咕嘟咕嘟往外冒。

黄默山连忙说什么都不用喝,得抓紧时间出发,否则时间不够用。石汉听如此说,就拿起门内的包裹,锁了院门,准备出发。

黄默山安慰石汉道:“都不容易呀!你孙子说他是厂子里的组长,又在外省,如果请假回来,那损失可大了。再说了,您只是个轻伤,又不是三病六痛的是吧?子女多赚钱还不是为了孝敬老的吗?”

“啊哈哈,你这孩子真会讲话呀,我听着心里舒服多了。”石汉脸上笑开了花。

石汉正准备往车里钻,过道里钻出一个人来,对着院门口就喊:“大伯,你家铁锹借我用用!”

黄默山听这声音耳熟,循声望去,嚯!竟是刚才狭路相逢的那个恶棍。他扭头问石汉:“爷爷,这是您什么人,怎么喊您大伯?”

石汉说是他侄子。他站在车门旁探身问他侄子:“要铁锹做啥子?我院门锁了。我等着瞧病去,人家等着走呢,要不急的话,等我回来再来拿。”

那汉子这才发现他大伯门口的车是黄默山的,他急急转身,头也不回地说:“不急不急!”

黄默山跟石汉讲起刚才狭路相逢的事儿,石汉叹口气说:“他这个挨千刀的好吃懒做,不出门打工,专爱在家偷鸡摸狗,三十多了还没讨到媳妇儿。你们走的那条路是新修的,这些修路的全是黑心鬼,个个贪污**,不按国家政策办事儿,把路修得窄窄的,哪能错开车?

“知道底细的都走老路,虽然破破烂烂的,可以错开车呀……像你这样来头趟的,动不动就被卡在路中间了。我那个挨千刀的侄子专干拦路的活,变着法儿跟人家要这要那,其实都是不值钱的小玩意儿,真值钱的,人家也不给他……上个月,他被一个开好车的给治啦,那家伙听说是黑社会的,把他治得服服帖帖的。”

石汉指引黄默山走老路,说安全一些。

老路上不少坑坑洼洼的鸡蛋窝,好在黄默山的车底盘高,如果是底盘底的轿车,得走蛇形,还得慢慢挪,否则极易刮着车底。

“农村人的思想这么落后啊。”卓璧丹嘲讽道,“路修成那样子,和村长没关系吗?他们是蛇鼠一窝,联合搞**。”

“天下乌鸦一般黑。”黄默山说,“城里不**呀?这农村里是小手脚,城里才都是惊天大案呢。”

石汉插话道:“别小看村官,一个村几千人,一个人头贪污十块就是几万块。这个项目那个项目,老百姓傻得很,好多不知道。”

黄默山感到谈这些没什么意义,他问石汉:“您的脚坏了,怎么是您孙子问事,您儿子女儿呢?”

石汉唉了一声:“我俩儿子俩女儿,全部在外打工。咱这地方田地少,全靠打工。我这个大孙子是我一手带大的,他和我最亲,三天两头给我打电话。我这个老人机也是他买给我的,这是第三个了,声音很大,真耐用。

“我的脚才崴坏他就知道了,他叫我瞒着他爸妈们,不让他们操心,他说,他安排朋友带我到辛州治一治,他说回来请他们吃顿饭就行了。”

“嗯,是的。哪儿用他请吃饭呀。”黄默山沉浸在表演的乐趣中,“我还欠他情呢,这点小事儿算啥呀。”

“哦……那你们交情不错。”石汉夸他孙子道:“我这个大孙子从小就是个好人,人家问他路,他会一直把人家带到家里;读初中时,有一次人家开车撞了他,要带他到医院检查,他感觉没啥事,叫人家走了,结果第二天感到不舒服,到医院检查,吃了几百块钱的药。”

卓璧丹不客气地问:“你孙子这么好,你侄子咋那么差劲?都是你的后人,差别咋这么大?”

石汉哈哈笑了:“别说他俩差了一辈,亲兄弟亲姊妹还不一样呢。咱村里有一家人有三个女儿,大女儿最有钱,对娘家最小气;小女儿最穷,在娘家头上最大方;二女儿比大女儿也差不多,但是她说,俺是老二,不多不少,正好。这种事,不都是靠自觉吗,外人也说不上话,人心哪有一样的?

“前年,那家老人歪倒了——你们城里人叫瘫痪了,咱农村叫歪倒了——老人的儿子排行第二,他往后躲,说自己穷,叫最有钱的大姐拿主意,大姐也往后躲,说这事该儿子问事……最后,是小女儿把老人接到了自己家,幸亏她男人也讲理,要不然,都说那家老人得睡在外面。你们说,养这一大堆后人,有啥用?

“农村里的怪事多得很,你们城里人有钱,对老人好些,在农村可不一样。文钱憋死英雄汉,人混穷了,就别说啥面子值钱、没有良心啥的,没用。现在的人都比着攀高,只管自个儿的眼珠子,哪还管眼眶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