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陪诊师 > 第72章 农民之苦(1)

陪诊师 第72章 农民之苦(1)

作者:月半弯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16 12:47:00 来源:小说旗

一口酒刚喝下去,顾娟的手机响了,她一看是爸妈的,估计没什么大事,也就是关心关心她,不料接听后,脸色阴郁了下来。

季虹见顾娟脸色不对,急问有什么麻烦。林倩和黄默山也跟着追问。

“我爸腿摔断了,头也摔出问题,我妈叫我寄两万块回家……我哪儿有?两个月前我哥盖房子,我的钱全贡献出去了。”

气氛立时沉闷起来。片刻,季虹先开口道:“我刚借一万给林倩,上次回老家给爷奶两千,手里还有两千多,你拿去吧。我干陪诊大半年,攒了几万块,去年我大伯家盖房子,跟我借三万,我是不打算他还的,因为我家的平房就是我大伯和我大姑拿钱盖的。”

林倩也说:“我半个月前跟季虹借了一万,我手里的钱借给我表哥了。”季虹回应说没错。

这时,出乎大家意料的,黄默山说:“我还有两万私房钱,你先拿去吧。”说完拿起手机,问顾娟的账号。

顾娟正要拒绝黄默山——她觉得她没资格接受黄默山的帮助——黄默山却说话了:“利索点,我不怕你的,三个月就赚够了,是不是?”

顾娟只得把账号发给黄默山,感谢连连。

黄默山抬头问她:“你爸多大岁数了,怎么这么不小心的?”

顾娟叹口气道:“我爸快六十了,跟着建筑队做小工,听我妈说到搭的架子上帮忙,不小心摔下来了。”

“包工头也真是的,真他妈该死!”黄默山骂道,“那么大年龄了还要人家爬高上低,这下倒好,他不赔钱吗?”

顾娟郁闷地说:“我爸是临时工,风险自担的。”

“农村的事你不清楚。”林倩对黄默山说,“包括季虹和顾娟都没我清楚,我在家里呆的时间长些,知道个大概。像顾娟他爸这种情况,是临时工,包工头有言在先的,风险是自负的。有良心的给个一千两千,冷漠的,啥事儿不问。

“现在盖房子的少了,不缺工人,包工头自然很傲的,很多在家的中老年想找个活干都找不到。负责扫大街的一个月才几百块,抢着干呢。”

黄默山听得眼睛瞪得大大的:“一个月才几百?”

“不够你一顿烧烤撸串的吧?”季虹瞅一眼黄默山,“你不知道农民工的可怜吧?我跟你好好讲讲,你想听不?”

“当然当然,洗耳恭听。”黄默山应着,看了下手机,转账已成功。

林倩和顾娟安静下来,她俩也想听听季虹对农民工的了解。季虹清了清嗓子说——

我辞掉护士后,在家待了一段时间陪爷爷奶奶,听到了我村的几个老人在外打工的不少辛酸。

第一个老人,我叫他老张吧,他在北京打工22年,今年56岁。他从来没想过什么叫退休。他说他必须干到70岁,因为他的养老金每月只有100多块。

这个信息深深触动了我,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在全国,有近1亿像老张这样的的农民工,有着相似的命运。

老张在北京看过门、做过绿化、做过保安、做过保洁,连续七年没休过假,一天工作10个小时,一个月2600块,简直就是劳模。

他50多岁了还没结婚,因为结不起。一个人住在冬天没有暖气、夏天潮湿发霉的10平米的地下室,而且他已经整整两年没有领到过一分钱工资。

一开始,他在一家小区当保安,后来小区取消了保安岗位,他就转做保洁。不料过了三个月,保洁岗位也不发工资了,但老张坚持在小区做保洁。他每天早上6点到小区清洁两个垃圾桶,7点垃圾站开门的时候,他永远是第一个到,然后回去清扫小区里的6栋楼。

老张说,我一旦中途走人,以前的工资就泡汤了,叫我咋整啊?我必须耗到拿到工资。

他也想到劳动仲裁,但是他工作了14年,连个劳动合同都没签过。而56岁这个年龄,一旦离开了小区,只能去做更不稳定的日结工——就是当天结算那样的工作。

他不愿离开小区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清退令”的出台——这道令牌,将会让他连去工地搬砖都成为奢望,因为政策严禁60岁以上的农民工再进入工地。

类似老张这样的人的真实处境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第二个例子,是一对夫妇,他俩有三个儿子。为前两个儿子结婚,他俩耗尽了所有存款。

轮到第三个儿子,他俩无计可施,也无钱可借,只好一起出外捡破烂,整整10年没有回家。因为一回家就得花钱,他俩伤不起。

心里念着还没成家的小儿子,他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手里的钱攒够一个整数了就寄给小儿子,虽然数目小,但是源源不断。

他们说,在60岁之前是不会考虑给自己存钱的,只有把小儿子的事儿办了,把外债还完了,他俩才能考虑自己。

他俩有个天真的想法,希望下一代不再重复他们的命运。老天在上看得清清楚楚,固化的阶层,岂是他俩能打破的?

第三个老人,我叫他老余,他63岁,为了能继续在大城市生存下去,不惜办假身份证,把年龄改小了7岁,结果刚上工两天就在检查的时候被抓获。他被罚了500块钱,拘留了一天。

老余说,类似他那样的人,工作难找他们不怕,即便是冒着风险。只要能在城市里让他们活下去,他们什么都肯干。他们不怕累,不怕时间长,不怕自己年龄大。

相比之下,城里人讨厌延迟退休,而农民工呢?他们的口号是“不怕累到死,干不动为止。”

第四个老人,我叫她唐大妈,她在一家公司当保洁员,为了看病,她请了一天假。但是,当她再回公司时,公司不要她了,说已经有人顶上了。

仅仅是请了一天假,就失去了工作,那岂不是有病也不能看吗?带着这个疑问,我又查询了相关资料,结果让我大吃一惊。

在类似于唐大妈这样的群体中,只有1\/3的人做过体检,六七成的人在城里没看过一次病。他们对待病的态度就是能忍则忍,只有1\/10的人得了重病会选择去当地的大医院看看。

2010年新农合基本覆盖全国,但很多都不能异地解决报销问题,身在外地的农民工要是生了病,必须先回到户籍所在地的医院,确认不能诊治了再办转诊手续,而后再回到打工地看病才能报销,而且需要自己先垫钱。

这样子一折腾,太耽搁时间了,失业的风险他们承担不起,于是,对待疾病,他们只能是能拖就拖。

黄默山忍不住问:“中国不是早就实现小康了吗?这些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得这么快,大街上的轿车动不动塞车塞得长龙似的,怎么在乡下还有这么可怜的老年人?照你那说法,他们打工半辈子,为什么还存不下钱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