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大话灵山 > 第34章 祈雨济世]

大话灵山 第34章 祈雨济世]

作者:闲石人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6 18:42:15 来源:小说旗

第三十四章 祈雨济世

一、旱魃肆虐

(一)赤地千里

己未年孟夏时节,信州府的天空好似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抽走了最后一丝温柔,只剩下无尽的酷热和干燥。七阳山巅的观日石上,那火盆一般的烈日无情地炙烤着石面,仿佛要将它烤化。石面上的温度异常之高,让人难以触摸,甚至连蝉鸣都被这炽热的阳光烤得破碎不堪,仿佛变成了一片片焦糊的碎片,粘在那滚烫的空气之中,让人感到窒息。

而在灵山南麓的灵溪,曾经清澈见底、波光粼粼的溪水如今已变得异常狭窄,宛如一条细弱的脉络。那原本铺满鹅卵石的河床也完全裸露在外,布满了如蛛网般密密麻麻的裂纹,看上去就像是一个被抽干了血液的躯体,毫无生气。溪边的老柳树也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它那原本翠绿的枝条此刻变得卷曲发黄,叶片的边缘更是被烤得焦黑,仿佛被火燎过一般。偶尔有一片枯黄的叶子飘落下来,跌落在那龟裂的田地里,瞬间就被晒成了一片脆片,轻轻一碰便会碎成粉末。

李老汉蹲在自家地头,眼神空洞地望着眼前那片枯死的稻苗,仿佛整个世界都失去了色彩。三个月前,他满怀希望地将秧苗插进泥土里,期待着秋天能有个好收成。然而,如今这些稻苗却只有寸许高,叶片也早已卷成了褐色的问号,仿佛在诉说着它们的痛苦和绝望。

李老汉缓缓地伸出手,用那布满裂痕的手掌去扒开稻苗周围的泥土。然而,这泥土却硬得如同陶块一般,难以撬动。他费了好大的力气,才终于扒开了一条小小的土缝,可当他往深处看去时,却发现那里竟然连一丝潮气都没有。

“唉……”李老汉长叹一声,心中的忧虑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不禁喃喃自语道:“连地龙都躲进阴曹了……”地龙,是一种生活在地下的昆虫,它们通常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生存。如今连地龙都不见了踪影,这片土地的干旱程度可想而知。

李老汉摸了摸腰间的水葫芦,那里面的水早已在三天前就喝光了。他的喉咙干涩得厉害,就像塞着碎瓦片一样,每一次吞咽都让他感到一阵刺痛。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一阵老牛嘶哑的哞叫声。李老汉循声望去,只见王屠夫家的耕牛正趴在水槽边,舌头无力地耷拉在地上。水槽底部原本应该有一些水的,但如今那水渍早已被晒干,只留下了淡淡的盐霜。

城南的义井旁,人头攒动,喧闹异常。打水的百姓们围得水泄不通,每个人都焦急地等待着轮到自己。井绳在空中不断地上下翻飞,仿佛是一条疲惫不堪的蛇,一次次地坠入那深不见底的井中。然而,每次捞起的木桶底却只有寥寥几星泥点,这让人们的心情愈发沉重。

在人群的最前方,站着一位年轻的母亲。她怀抱着啼哭不止的婴儿,满脸愁容。孩子的嘴唇干裂得厉害,甚至已经渗出血丝,那小小的拳头紧紧地攥着母亲的衣襟,似乎在诉说着他的痛苦和饥渴。母亲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不停地滚落,滴落在孩子滚烫的额头上,瞬间便被蒸发殆尽。

“他爹在北边服徭役,临走前还叮嘱我一定要守住这亩薄田。可如今……”母亲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和绝望,她低头看着怀中的孩子,心如刀绞。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微弱,仿佛是生命在一点点地流逝。

而在不远处的街角,一家药铺前也挤满了人。几个年迈的老人靠在墙根处,艰难地喘息着。中暑的人被源源不断地抬进抬出,药香和汗臭交织在一起,在这闷热的暑气中发酵,散发出一股令人窒息的绝望味道。

(二)众生苦相

在灵山脚下,有一座华严寺,它庄严肃穆,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这片土地上。然而,最近这座寺庙却显得有些异常——晨钟已经停止敲响七天了。

大雄宝殿里,原本应该香火鼎盛的香炉,此刻却积满了半尺厚的香灰,仿佛被时间遗忘。这些香灰见证了往日信众们的虔诚,但如今,它们只能静静地堆积在那里,无人问津。

百姓们生活艰难,连糊口的米都快没有了,更别提购买香烛来供奉菩萨了。住持昙摩大师站在观音像前,凝视着菩萨手中倾斜的净瓶。那净瓶本应盛满圣水,象征着慈悲与救赎,可如今,瓶中的圣水早已干涸,只剩下一层薄薄的盐晶覆盖在铜器表面。

“众生苦厄,菩萨亦垂泪啊。”昙摩大师轻声叹息,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带着无尽的悲悯。他转过身,对着身旁的小沙弥说道。小沙弥看着大师,只见他袈裟下的脊背比平日更加佝偻,仿佛背负着千斤重担。

七日前,昙摩大师刚刚主持完一场盛大的三教法会,那时候的他,身披荣光,受人敬仰。然而,如今的旱魔肆虐,让这一切都变得如此苍白无力。旱灾的重压,如同大山一般,碾碎了大师心中的希望和骄傲。

三清观的玄玑子道长正在丹房查看《云笈七签》,案头的铜鹤香炉里,龙涎香烧得正旺,却驱不散眉间的阴云。窗外传来道童的禀报:“山下来了十几个百姓,跪求道长祈雨……”他合上典籍,手指抚过泛黄的“祈雨咒”章节,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蜀地,也是这般大旱,他与青城山的道友联手设坛,最终唤来甘霖。“佛道本同源,此时不联手,更待何时?”他拂袖起身,青袍上的太极图在光影中微微颤动,似有风云汇聚。

正午时分,昙摩大师与玄玑子在两寺之间的银杏树下相遇。老银杏树的叶子已枯了大半,却仍有几片倔强地挂在枝头,投下斑驳的阴影。“道长可曾听见山下的哭声?”昙摩大师双手合十,声音里带着少见的急切,“孩童们的喉咙都快冒烟了,再不下雨,秋粮便颗粒无收,百姓们……”玄玑子抬手止住他的话,目光望向远处蜷曲如死蛇的灵溪:“贫僧正欲相邀,佛道联手,共设祈雨法阵。”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坚定——三教法会上的“归心”之誓,此刻正化作济世的行动。

(三)筹谋共举

华严寺的藏经阁里,昙摩大师取出珍藏的《大云经祈雨陀罗尼》,泛黄的经卷上,手绘的龙王像鳞片清晰,双目微睁,似在等待召唤。玄玑子则展开《雨师经》,朱砂笔勾勒的雨师画像手持法器,衣袂间有雨水流淌。“佛教祈雨,需以慈悲心感通龙天;道教祈雨,当以阴阳术调和五行。”玄玑子...

轻捻长须,缓缓说道。昙摩大师点头称是:“虽法门不同,但皆为救民于水火,当相互配合。”

两人商定,在灵溪干涸的河道上设坛。昙摩大师带领众僧诵经祈福,以慈悲愿力感天动地;玄玑子道长率领道童施展法术,以阴阳之术调和天地五行。

祈雨当日,烈日高悬,大地如炙。百姓们围在四周,眼神中满是期盼与焦虑。昙摩大师身披袈裟,口诵经文,声音沉稳而庄严;玄玑子道长手持桃木剑,脚踏七星步,口中念念有词。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空中竟渐渐有了变化。原本湛蓝的天空,慢慢涌起了一层灰色的云霭。众人见状,心中一喜,祈祷声愈发响亮。然而,就在云霭即将汇聚成雨时,一阵狂风突然袭来,将云霭吹散。究竟是何方作祟,让这场祈雨陷入危机,众人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

昙摩大师和玄玑子道长心中一惊,急忙加**力输出。但狂风越来越猛,卷起地上的沙尘,迷了众人的眼。玄玑子道长掐指一算,脸色大变:“是旱魃作祟!这旱魃怨念极深,法力强大,怕是有高人在背后操控。”

就在这时,原本庄严肃穆的祈祷声突然被一阵惊呼声所打断,紧接着,人群中开始传出哭泣的声音。昙摩大师见状,心中一紧,但他并没有被眼前的状况所吓倒,而是紧紧地咬了咬牙,转头对玄玑子道长说道:“道长,我们绝对不能就这样放弃啊!再试试看吧!”

话音未落,两人便不约而同地深吸一口气,然后无视那猛烈的狂风,继续施展出他们的法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体力逐渐透支,呼吸也变得越来越急促,但他们依然咬牙坚持着。

就在他们感到自己快要力竭之时,突然间,一道神秘的身影出现在了遥远的地平线上。这道身影周身散发着柔和的光芒,仿佛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手中还握着一把古朴的扇子。

只见那神秘人不紧不慢地走到了近前,然后轻轻地挥动了一下手中的扇子。刹那间,那原本狂暴的狂风像是被施了定身咒一般,瞬间止住了。不仅如此,那些原本被吹散的云霭也像是受到了某种力量的牵引,开始重新汇聚起来。

神秘人缓缓地走到了昙摩大师和玄玑子道长的面前,面带微笑地对他们说道:“二位不必着急,我来助你们一臂之力。”说罢,他也加入到了施法的行列之中。

在神秘人的助力下,原本艰难的施法过程变得异常顺利。没过多久,天空中便开始落下豆大的雨点,滋润着干涸的大地。百姓们见状,顿时欢呼雀跃起来,纷纷跪地感谢上苍的恩赐。

而那神秘人的身份,却如同他突然出现一般,成为了众人心中一个难解的谜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