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大话灵山 > 第88章 登楼峰]

大话灵山 第88章 登楼峰]

作者:闲石人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7 04:29:33 来源:小说旗

一、玉台悬镜:星眸初启照尘寰

霜降后的灵山如一幅未干的水墨画,黛青色晨雾在群峰间游走,登楼峰恰似一枚青玉印玺,端坐在七十二峰中央。峰顶平如砥石,方圆十丈见方,七根天然石柱按北斗方位矗立,柱身云雷纹深嵌石体,每逢雷雨便发出嗡鸣,声传百里,恍若仙人留下的预警号角。晨曦穿透雾霭时,站在峰巅可见信州大地如棋盘铺展,三百里外鄱阳湖的渔舟张帆,连桅杆上的渔网纹路都清晰可辨——山民们说,这是登楼仙人的目光化作风物,千年如一日俯瞰人间。

石镜村的老猎户李翁背着陈旧的竹篓,篓中装着刚采的“镜叶草”,叶片透明如琉璃,唯有登楼峰阴面才有。他常对山客指着峰顶石面的淡金色斑点:“瞧见没?这是登高仙长的靴印,雷劈不损,雾浸不蚀,连石缝里的青苔都绕着印子长。”说罢从怀中掏出半片青铜镜,镜缘刻着模糊的星图,“祖上曾在镇石观见过仙长,这镜子能照见十里外的山精野魅。”

相传登楼峰曾是天庭“璇玑台”的碎片,七根石柱对应北斗七星,石面暗藏周天星斗阵,每逢子夜,星芒便会汇聚成镜,映出人间疾苦。李翁的孙女小翠常趴在靴印旁,看石凹里的晨露映着云絮飘过,总觉得能从波光中看见仙人衣袂的影子。

二、赤沙漫卷:浊龙吐焰裂山河

宋宁宗庆元五年的旱魃如赤鬼过境,立春之后五月无雨,灵山的溪涧陆续断流,石镜村的梯田裂成龟甲,油茶树的叶片卷成焦黑的螺旋。小翠每日天不亮就背着水罐出发,沿着苔痕斑驳的石阶攀爬,峰顶石凹里的晨露是全村最后的水源。她的布鞋磨穿了底,脚底的血泡渗进石阶,却不敢多接一滴露水——家中病重的阿娘还等着这点水润喉。

七月十五子夜,小翠刚接满半罐露水,西北方天空突然泛起紫芒。云层中暗金色鳞甲翻涌,恶龙的瞳孔如两轮血月,正缓缓转向灵山。露水在罐中剧烈震荡,倒映出龙首下压的阴影,少女的尖叫惊飞了栖鸟。水罐摔碎的声响划破寂静,石镜村的狗吠声此起彼伏,老人们望着天边的紫雾,颤抖着念起祖传的《镇龙咒》。

恶龙降临的第一日,五府岗的松林燃起紫焰,火焰如活物般游走,所过之处松树瞬间炭化,树脂燃烧的气味混着硫磺味笼罩山谷。李翁站在登楼峰顶,通过青铜望远镜看见火焰轨迹与县志中记载的“焚天阵图”分毫不差,镜筒上叠石仙人的岩纹突然发烫——那是浊龙“移星换斗”之术的征兆,此术能引动地火脉,将整片山脉烤成焦土。

三、璇玑阁议:周天镜启照妖邪

天庭璇玑阁内,二十八宿星官围绕浑天仪正襟危坐。掌管觜宿的星官突然惊呼,浑天仪上信州方位的铜针疯狂旋转:“参商二星错位,地火冲斗牛,恐有浊龙现世!”话音未落,阁外鹤鸣清越,掌管了望的典目仙官登高踏云而至,腰间半面“周天镜”残片泛着焦黑,那是百年前在东海与海妖激战时被妖血侵蚀的痕迹。

“下界地脉如乱丝,皆因浊龙欲借焚天阵图重塑旱域。”登高将镜面对准浑天仪,镜中浮现灵山百姓跪求的景象:老妇人跪在龟裂的田地里,将婴儿的襁褓浸在干涸的河床上,试图沾取最后一丝湿气。玉帝凝视镜中赤地千里,忽然想起五百年前遮云、叠石二仙化峰镇邪的壮举,眉间闪过痛色:“准卿调用周天星斗之力,破其雾隐,镇其妖邪。”

一道银光落下,周天镜残片瞬间复原,镜身浮现出完整的二十八宿星图。登高抚镜长叹,镜中倒映出他眼中的血丝——自遮云、叠石羽化后,他已独自守望人间百年,镜中每一道裂痕,都是与妖邪激战的印记。

四、青鸾衔镜:星露初降护苍生

登高降临那日,石镜村百姓正在祠堂前跪求,香灰在旱风中扬起,如未散的愁绪。李翁忽见东南方云雾裂开,一只青鸾口衔圆镜飞来,镜中流转的七彩霞光所过之处,焦枯的禾苗竟挺直了茎秆,卷缩的菜叶重新舒展。鸾背上的仙人广袖翻飞,袖中星辰轨迹与登楼峰的北斗石柱遥相呼应。

“随我上峰!”登高挥手撤去峰顶云雾,十二处“天泉眼”显露真容,泉眼周围环绕着星斗状的凹槽,露水在其中聚而不散。他转身握住李翁的手,触感如同握着凉玉:“老伯可还记得‘北斗七章’?你祖上曾以青牛血救过叠石仙长的坐骑,此镜与你怀中的勘地镜本为一体。”

老猎户浑身一震,掏出传家的半片青铜镜,镜身突然发出微光,与登高手中的周天镜共鸣,两道镜光在峰顶交织,竟映出灵山地下暗河的走向。当第一缕星露落入村落水井,井水瞬间盈满,清冽甘甜,小翠捧着水罐狂喜,却见仙人鬓角已有微霜——那是透支仙力的征兆。

登高闭目站在北斗石柱间,镜光连缀成“璇玑望台”,小翠看见镜中浮现千里外的恶龙巢穴:紫鳞覆盖的龙首正啃噬地火脉,每片鳞甲上都刻着缩小的灵山地图,连石镜村的位置都标着暗红血点。“原来它早将我们的山川刻入鳞甲。”李翁握紧猎弓,箭头不自觉对准镜中龙目。

五、镜破雾隐:千江映月现真形

第一战在“雾隐谷”展开,浊龙喷出的紫雾如浓墨泼洒,瞬间吞没整个山谷。登高挥动周天镜,镜中突然浮现鄱阳湖的浩渺波光,湖水倒影投射在雾障上,竟生生撕开一道裂缝,露出藏在雾中的龙爪——爪甲上布满咒文,正是“焚天阵图”的阵眼。

“射其爪!”登高一声令下,埋伏在两侧的猎户松开弩机,涂着朱砂与星砂的弩箭破空而去,精准钉入龙爪鳞缝。恶龙吃痛怒吼,尾椎扫过山谷,却撞在登高布下的“星芒网”上,每颗星芒都化作小镜,将龙身影像折射到登楼峰的璇玑台上。李翁看着镜中三十重龙影,忽然想起祖传典籍中的记载:“千江映月,万镜显真,妖邪遁形!”

他带领猎户们在镜光指引下辗转腾挪,发现唯有镜中最清晰的影像才是真身。弩箭如雨般落下,虽未致命,却在龙爪上留下累累伤痕,紫血滴落在地,竟燃起不熄的幽火。登高趁机以镜光在谷中布下“北斗迷阵”,七根石柱的虚影插入地面,将浊龙困在阵中,为百姓争取到宝贵的转移时间。

六、星台演阵:地脉为锁困赤蛇

第三日,浊龙改变战术,潜入地底引动地火,岩浆如赤蛇顺着地脉爬行,登楼峰的基座传来震动。登高镜中映出赤红的岩浆流,立刻以镜光在石面勾勒北斗星图,七根石柱应声沉入地底,在岩浆层上方结成“玄武镇坤阵”,阵纹与登楼峰的地基融为一体,将地火牢牢困在岩层之下。

“小翠,看好镜中光点!”登高将周天镜交给小翠,镜中分出十二道光影,对应灵山十二处要害。少女看见镜中某点突然亮起红光,立刻挥动系着星铃的旗子,远处石匠村的石鼓应声敲响,刻着叠石仙法的石鼓震动岩脉,竟将即将喷发的火口重新封死。

第七日正午,浊龙终于按捺不住,腾空扑向登楼峰,龙目如熔炉,将峰顶石面烤得通红。登高望着镜中越来越近的龙首,忽然露出微笑——他等的正是恶龙全力一击的时机。当龙嘴大张欲喷焚天焰,周天镜爆发出刺目银光,镜中浮现出整个灵山的立体星图,每座山峰、每条溪流都化作星点,最终在龙喉处聚成一道“地脉锁链”,锁链由登楼峰的北斗石柱、叠石峰的镇山符印、天马峰的定海神珠共同凝成,瞬间锁住恶龙咽喉。

七、镜碎峰成:天眼永镇护八荒

战斗到最激烈时,周天镜的裂痕已蔓延至镜心,登高能听见镜中星图破碎的声音。他望向峰下密密麻麻的百姓,想起初入仙班时在南天门立下的誓言:“愿以双目为尺,量尽人间苦难。”咬破指尖,在镜面上画下最后一道“天眼符”,鲜血渗入镜中,镜光突然暴涨,将自身神识与登楼峰的地脉绑定。

“镜在人在,镜毁人毁。”他将周天镜嵌入峰顶中央石座,转身对李翁说,“每年霜降,若镜中星点偏移,便是恶龙躁动之时。”话音未落,浊龙的尾椎扫过峰侧,七根石柱轰然倒塌,却在落地前化作漫天镜光,如利刃般划过龙鳞,紫血飞溅在石面上,竟腐蚀出“护民”二字。

当晨曦初露,百姓们惊见峰顶多出一座三层石楼,楼身由碎镜拼成,每片镜片都映着不同的星象。每层楼檐悬着风铃,风过时发出的声响,竟与登高指挥战斗时的法咒一模一样。楼内中央的石镜自动映出灵山各处景象,小翠看见镜中阿娘正在井边打水,泪水终于落下——这场耗时七日的恶战,终究保住了家园。

八、万载镜光:星眸长明照人间

元顺帝至正年间,红巾军窜入灵山,企图据登楼峰为寨。为首将领刚踏上峰顶,石楼内的镜光突然大盛,映出他身后三百里外的官兵动向。贼众望着镜中如火焰般燃烧的“顺天者生”四字,以为仙人显灵,吓得连夜撤离。山径上,镜光自动写成的警告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每笔都像坠落的星辰。

清康熙十九年,信州大旱,新任知府王士祯登上登楼峰,石楼镜中映出鄱阳湖底的水脉走向。他依照镜中所示开凿渠道,竟引来了地下暗河,解了七县旱情。竣工之日,他在峰壁刻下《镜湖记》,末句云:“仙人去后镜长明,照破千重雾与尘。镜中星斗皆民愿,一片冰心在玉京。”

如今的登楼峰上,石楼虽已残破,楼基的镜纹仍在发挥妙用。石镜村的孩子们玩“照影戏”时,总能在镜石上看到不同朝代的影像:有时是登高仙长教李翁使用勘地镜,有时是遮云、叠石二仙与他并肩而立,镜光交映处,云雾化作千军万马,重现当年战景。

李翁的后人保存着那半片青铜镜,镜面映出的不再是山水,而是登楼峰的石楼倒影。他们说,仙人留下的不是居高临下的了望,而是将人间疾苦尽收眼底的温柔。每当暮色降临,镜石亮起微光,像仙人未眠的双眼,守望着山下的万家灯火。山风掠过石楼遗迹,风铃响动,恍若千年前的战号仍在回荡——那不是恐惧的呐喊,而是凡人与仙人并肩,与天地共舞的勇气之歌,永不熄灭。

登楼峰的传说,就像峰顶的周天镜,将千年来的守护与牺牲,永远映在每个抬头仰望的人眼中。当晨雾再次笼罩群峰,七根石柱的残影在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仙人从未离去,只是化作了山峰的一部分,用永恒的凝视,护着这方土地的烟火长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