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大话灵山 > 第113章 石合峰]

大话灵山 第113章 石合峰]

作者:闲石人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7 04:29:33 来源:小说旗

一、合石初临:双岩合璧觅仙乡

大荒之年,天地如焚。昆仑山巅的合石仙人独立玉虚崖,见下界信州地界腾起焦黄之气,如病龙蜷曲,不禁抚须长叹。他本是盘古开天时的玄石精魄所化,历经万劫修成“磐石真仙”,最见不得人间因旱受灾。袖中《五岳图》突然无风自动,图上信州方位浮现双岩相合之景,岩间隐有清泉流淌,正是“石合而水生”的先天灵脉。

“好个藏风聚气之地!”合石解下腰间的“太初石髓瓶”,化作一道青虹坠入人间。落地时但见两尊巨石如夫妻相拥,高逾千仞,中间缝隙仅容一人通过,石面布满龟裂纹路,却在裂隙深处传来潺潺水声。他足尖轻点岩面,竟有金石之音回荡,细看石纹,竟天然构成“坎”“艮”二卦,正是水与山的交感之象。

“既名石合,便是天地合德之处。”合石挥袖扫去岩间积尘,裂隙中忽现五眼清泉,分别呈青、白、赤、黑、黄五色,对应五行之水。他取太初石髓瓶接了清泉,饮罢但觉丹田温热,石髓瓶上的云雷纹竟与岩间卦象隐隐共鸣。更奇的是,石缝中生长着罕见的“合掌松”,两株松树从左右岩缝中长出,枝桠在半空相握,针叶上凝着露珠,落地成金箔状,正是“金石为开”的祥瑞。

二、茅庐济世:松风石语润苍生

合石在裂隙中央辟出石室,以玄石为砖,松枝为梁,建成“双岩庐”。门前的合掌松自动垂下松针,编织成门,每逢朔望之日,松针便会浮现出“风调雨顺”四字。他在岩间刻下《耕石经》,教导山民如何利用石缝渗水灌溉:“岩泉贵细流,顺纹引之,可润三亩;石皮覆根,可保墒十日。”又从昆仑山带来“九节石菖蒲”,种在清泉畔,此草遇旱则根须深入岩缝吸水,遇涝则叶片化作导流槽,竟能自动调节水量。

战国末年,灵山连旱三年,土地龟裂如兽爪。合石踏遍群山,见老农用陶罐接岩缝滴水,便取下太初石髓瓶,倒出三滴石髓注入泉眼:“三日之内,必有细流。”百姓将信将疑,次日清晨,竟见五色清泉齐涌,顺着他刻在岩面的水纹流入梯田。更妙的是,水中竟混着细小的金箔松针,落入田中,禾苗竟在三日内抽出新穗——原来是合掌松的精魄融入了水脉。

他在双岩庐前设下石案,白日为百姓诊治“石疔”“燥症”,夜间则观岩间卦象,推演旱情。见孩童们在岩缝间攀爬取水,便以法力将合掌松的根须化作石阶,每级石阶都刻着“小心”“慢走”等字样;见妇人背着陶罐摔倒,便用岩粉捏成“石葫芦”,此葫芦能自动吸附岩泉,轻便耐用。山民们送来自制的岩蜜、松饼,他皆笑纳,却在夜深时将石髓悄悄融入百姓的水窖,从此水窖之水永不干涸。

三、旱魃肆虐:玄石为甲护桑田

秦昭襄王三十七年,旱魃率“赤砂三妖”降临灵山,化作赤鳞巨蟒,盘绕石合峰,吸干五色清泉。合石踏岩而上,见合掌松的针叶已枯黄卷曲,岩间卦象黯淡无光,怒喝:“妖孽,敢断人间生机!”甩袖祭出“太初石剑”,剑身为整块玄石所化,剑鞘刻满治水符文。

赤砂三妖喷出赤砂,瞬间将岩面烤成焦黑。合石不慌不忙,双掌按在“坎”“艮”二卦上,喝一声“石合如璧”,但见双岩剧烈震动,竟如巨门闭合,将赤砂挡在峰外。赤砂遇岩即化,反而在岩面留下红色纹路,恰似凤凰展翅——此乃“火生土”的自然之道。

旱魃恼羞成怒,化作百丈赤龙,龙口一张,竟要将石合峰吞入腹中。合石见状,纵身跃上龙头,太初石剑刺入龙目,同时以自身精魄催动岩间灵脉。双岩突然发出青光,五色清泉化作五条水龙,从裂隙中喷涌而出,与赤龙战作一团。激战中,合石的青衫被赤焰烧破,露出内里的石质肌肤——原来他本是玄石成精,肉身便是最坚硬的法器。

此战持续五日,合石的石剑断成两截,却换来灵山普降甘霖。他将断剑埋入合掌松根下,竟长成“剑形石笋”,笋尖日夜滴露,汇作小池,百姓称其“仙人泪”。村正捧着新收的“石穗稻”(用岩泉水灌溉所生,米粒坚硬如石,煮之却香软)前来,见他倚岩而坐,石质手臂上布满裂纹,惊道:“仙长竟伤了法体?”合石却笑道:“石虽坚,却能容水;人虽弱,却可胜天。”

四、天诏压顶:金戈铁马叩岩扉

汉武帝元鼎年间,合石正在岩间刻制“节水百图”,忽见正北方向云开九重,五方五帝使者踏石而来,手中捧着玉帝金旨:“磐石真仙合石,私动太初石髓,乱改地脉,着即卸去仙籍,永镇幽冥石牢!”

山民们闻讯赶来,将石合峰围得水泄不通。年逾七旬的老村正拄着合掌松制成的拐杖,颤声说道:“仙长护了我们二十年,若要拿他,就先让我们死在这岩泉旁!”说着,带领众人跪下,以石葫芦承接岩间滴露,高举过顶——露珠在阳光下竟映出合石的虚影,与双岩轮廓渐渐重合。

合石轻抚老村正的肩膀:“莫怕,石本无心,因爱而坚。”他转身对五帝使者拱手:“容我与百姓作别,自会随你们回天。”却在转身时,以石语告知最聪慧的弟子石生:“子时三刻,取我埋在剑形石笋下的‘太初石核’,嵌入双岩裂隙。”

五、石战九霄:玄黄二气护灵根

紫微天网降下时,合石正在裂隙中布“双岩护峰阵”。五帝使者祭起“五岳镇石”,妄图将石合峰碾为齑粉,却见合掌松突然化作青铜巨手,托住镇石。“尔等可知,此峰乃天地初开时的‘玄黄合璧’?”合石甩去破损的青衫,露出石质躯干,太初石核在胸口闪烁,“看我以岩为甲,以石为兵!”

中央黄帝使者怒极,祭出“轩辕石镜”,照得满山透亮。合石却盘坐裂隙中央,双掌按在“坎”“艮”二卦上,岩间突然涌出玄黄二气,化作石墙,将天网挡在三丈之外。他的石质肌肤与双岩共鸣,每道裂纹都对应着岩间水脉,竟将五帝的法力转化为润泽土地的养分。

“老石,你竟要与凡界山峰共生?”东方青帝使者惊怒交加,抛出“斩石刀”,却见合石突然张口,将太初石核与双岩的“玄黄精魄”合二为一,化作“磐石印”,印在天网上。天网应声而裂,露出背后的星空,而合石的石质躯干,已深深嵌入双岩的每道纹路。

六、化石为峰:玄精凝璧护万代

当第十七道“天崩雷”劈落时,合石的石质躯干已布满蛛网般的裂纹,太初石核碎成两半。他望着山脚下跪求的百姓,忽然笑了:“原来最坚硬的磐石,不是生于天地初开,而是生于人间疾苦。”说罢,将半颗石核嵌入双岩裂隙,石质身躯轰然倒地,化作一尊盘膝而坐的石像,双手结“合石印”,掌心永远凝着一滴五色清泉,背后双岩自动闭合,形成“合石护仙”的天然屏障。

天兵们见“人峰共生”已成,知道再难动摇石合峰,只得悻悻回天。临行前,黄帝使者望着石像叹道:“痴儿,你可知这一化,便是与峰同寿,再无重列仙班之日?”却不知,石像的眉心间,正闪烁着太初石核的碎光——那是他留给人间的“石脉灵根”。

山民们在石像前修建“合石祠”,发现双岩裂隙从此永不闭合,五色清泉四季流淌,遇旱则甘冽,逢涝则温和;岩间的《耕石经》字迹自动更新,竟能根据年景变化,指导百姓种植。更奇的是,合掌松的针叶上,常常凝结着形似石纹的露珠,饮之可治跌打损伤。

七、鳞痕千秋:风雨如晦见石心

唐代天宝年间,灵山爆发山火,百姓们抱着石像痛哭,忽见双岩裂隙发出青光,竟将山火引向无人区;宋代苏轼任信州知州时,饮了石像掌心的清泉,竟在岩壁上题下“石合如心,水润如德”八字,字迹百年不褪;明代徐霞客登临此峰,见双岩在雨中如夫妻相偎,题诗壁上:“双岩合璧千年泪,化作甘霖润九州。”

近代抗战时期,日军企图爆破石合峰修建炮台,炸药却在石像前莫名失效,指挥官夜梦合石仙人持剑怒斥,惊醒后见掌心布满石纹,遂仓皇撤退;2003年南方大旱,灵山地区却因石合峰的岩泉系统,成为唯一丰收的区域,水文专家发现,双岩裂隙竟能自动调节地下水位,恰如合石当年所授的“坎艮相生”之术。

八、云深石语:松涛犹唱护山谣芒种,灵山景区的悬空栈道上,导游小林正指着远处的双岩巨峰:“那就是石合峰,由两块花岗岩巨石相合而成,中间的裂隙被誉为‘天地之缝’。当地人都说,这是合石仙长的化身……”

游客们驻足仰望,只见双岩之间的裂隙中,合掌松的枝桠仍在半空相握,针叶上的露珠在阳光下折射出五色光晕。忽然,山风大作,竟将云雾吹成合石仙人的轮廓,绕峰三匝后,化作细雨飘落。有孩童指着石像惊呼:“妈妈,石爷爷的眼睛在动!”

小林笑着解释:“那是阳光穿过合掌松,在石像上投下的光影。不过老一辈人说,每当有旱情,石像掌心的水珠就会变大,提醒大家节水。”说话间,一位地质学家正在记录岩间的水文数据,他的仪器显示,石合峰的裂隙系统竟能过滤重金属,保持水质纯净——正是合石当年以石髓净化水脉时,留下的“活石灵枢”。

暮色中的石合峰渐渐笼罩在青雾中,石像的轮廓与双岩浑然一体,仿佛一位沉睡的守护者,随时会在旱魃来临时苏醒。山风掠过合掌松,松针相击之声,竟隐隐透出《耕石经》的吟诵韵律——那是千年前,合石坐在双岩庐前,教给山民们的第一首护水歌谣。

当最后一缕阳光消失,石像掌心的清泉仍在滴落,在“仙人泪”池中敲出清脆的节拍。游客们不知道,每一滴泉水里,都藏着一个关于坚韧与守护的故事,藏着一位玄石仙人放弃长生,只为让人间的岩泉永远流淌,让土地永远肥沃,让孩子们的笑声永远伴着松涛与石语飘扬。石合峰默默矗立,如同一座永不崩塌的精神丰碑,而合石的传说,就像他掌心的五色清泉,在每个需要希望的时刻,都会在百姓的记忆里重新绽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