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大话灵山 > 第41章 红茅染霞]

大话灵山 第41章 红茅染霞]

作者:闲石人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6 18:42:15 来源:小说旗

第四十一章:红茅染霞

一、红茅初绽

卯时三刻的灵山还浸在靛青色的雾霭里,海拔一千三百米的褶皱间浮动着鲛绡般的晨岚。青灰岩石上垂挂的苔藓刚抖落夜露,向阳面的红茅草已在第一缕金箔似的光线里睁开了眼。这些生长在页岩缝隙中的草本植物有着火焰般的宿根,长椭圆形叶片边缘细密的锯齿还凝着冰晶,却在晨光拂过时泛起琉璃般的虹彩——那是叶片表皮的蜡质层在折射光线,像无数碎钻缀满连绵的山坡,远远望去,整座山体仿佛在晨曦中燃烧。

山脚下的石板路上响起细碎的脚步声,二十七个村落的采茅人正沿着千年石阶向上汇聚。青壮汉子背着漆绘竹篓,篓沿插着系着红绸的竹铲;妇人的彩衣是用去年的红茅染就,袖口绣着三叠茅叶纹,行走时衣袂翻动,恍若群蝶追逐着霞光迁徙。最前头的孩童们攥着短柄木锄,羊角辫上别着母亲连夜编的茅叶哨,跑过湿润的山径时,鞋尖踢落的露珠在枯草间蹦跳,惊醒了蛰伏的草蛉。

“阿囡慢些跑,当心滑了石阶。”陈阿婆拄着枣木拐杖站在青石桥边,望着孙女秀秀蹦跳的背影含笑叮嘱。七十八岁的老人眼角爬满皱纹,却掩不住年轻时被红茅汁染亮的瞳仁,她腕间戴着用红茅纤维编的护腕,那是女儿临终前最后一件手作。秀秀突然停住脚步,蹲在一丛半人高的红茅前——叶片中央蜷曲的嫩芽刚顶开碎石,新叶边缘的绒毛还沾着粉白的晨霜,像婴儿攥紧的小拳头。

“奶奶你看!红茅宝宝睡醒了!”小姑娘的指尖刚触到嫩芽,三滴露珠便顺着叶脉滚落,在阳光里碎成七瓣彩虹。陈阿婆走过来,粗糙的手掌抚过茅叶时带出沙沙的响声:“五十年前你娘采第一株红茅时,也是这样的天气。那时候啊,山风里都飘着甜津津的草香,连石头缝里冒的泉水都带着胭脂色。”老人从竹篓里取出棉布袋,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十根刻着符文的竹片,“每株红茅都要在根旁插上记岁签,这是你太姥姥传下来的规矩。”

晨雾逐渐被阳光蒸散,漫山遍野的红茅在风中起伏,像流动的熔岩湖。采药人分散在各个向阳的坡地,竹铲入土的轻响与孩童的笑闹声交织成曲。当秀秀把第十株嫩芽放进篓子时,山腰间的望京台突然传来铜铃声——那是提醒采茅人前往三清殿的讯号,晨雾中,百十个彩衣身影正沿着“之”字形山道向上移动,宛如五线谱上跳动的彩色音符。

二、采茅仪式

三清殿的飞檐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八根朱漆廊柱上缠绕的金箔茅叶纹在阳光下流转,仿佛活物般随风舒展。殿前的圆形祭台由九块磨盘大的青冈石拼成,每块石头上都刻着不同年代的采茅图:商周时期的先民跪着采摘,唐宋的匠人背着竹篓,明清的女子抱着陶罐——时光在石纹间凝结,唯有红茅草的红光始终未变。

卯时五刻,钟声从殿内铜钟发出,声波震散了最后一丝晨雾。八十一岁的章长老身着绛红色云纹法袍,袍角绣着二十八宿星图,每走一步,衣摆上的茅叶纹便与地面石纹相映成辉。他手中的桃木杖已有三百年历史,杖头雕刻的茅叶纹路里嵌着细碎的红宝石,那是初代长老从火山岩中寻得的“茅魂晶”。当他踏上祭台的第七级台阶时,东方恰好跃出完整的朝阳,金光照在他霜雪般的长须上,仿佛整个人都在发光。

“庚子年三月廿六,灵山红茅初绽之期。”长老的声音像山涧中滚动的圆石,清越而沉稳,“自太昊氏教民采茅染衣,至今已历三千七百零七载。红茅生而映霞,是天地赐福之兆;采茅以诚,方不负灵山精血。”他举起桃木杖,杖头的茅魂晶突然发出虹光,照亮了祭台上摆着的七件法器:青铜酒樽、陶制茅盏、丝帛手卷、刻纹玉刀、七星灯台、龟甲占卜盘,还有用红茅根雕成的神农氏像。

当长老的桃木杖轻点祭台中央的太极图,三声钟鸣如春雷滚过山谷。百姓们在殿前三层平台上依次跪下,最前排的孩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磕头,额头碰在温热的石板上发出“咚咚”声。秀秀跪在陈阿婆身边,偷偷抬起眼,看见祭台边缘的铜灯里飘着红茅絮,火焰竟是胭脂色的,火苗跳动时,仿佛有无数小茅叶在火光中舒展。

“红茅红,映灵山——”长老开始吟唱采茅古谣,声音忽高忽低,如同山风掠过茅梢,“露珠晶,润心田——”随着歌声,桃木杖在祭台上画出复杂的轨迹,每一道光影划过,石面上的古老采茅图便泛起微光,仿佛先民们从画中走出,与现代的采茅人重叠。当唱到“染霞锦,佑万民”时,整座山峰的红茅草同时泛起金光,叶片上的露珠竟悬浮在空中,形成一片闪烁的光雾。

仪式进行到“分茅”环节时,长老用玉刀割下七株最粗壮的红茅,茅根处渗出的汁液竟呈琥珀色,滴落在青铜酒樽中,与米酒混合后发出虹彩。“此乃茅之精魄,”长老将酒樽递给排头的老匠人,“饮之者当铭记:红茅生于瘠土,长于风霜,其色愈烈,心愈纯。”当酒樽在人群中传递时,秀秀看见老匠人们饮下后闭目颔首,仿佛在与百年前的先辈对话。

三、染色秘术

位于中灵山腰的染坊是座悬空的吊脚楼,三十六根松木柱扎根在岩缝中,屋顶的青瓦上常年飘着淡红色的雾气。采回的红茅被分门别类:嫩芽用来染最鲜亮的“朝晖红”,成熟叶片染“晚霞绛”,老根则熬制“丹砂紫”。七十二岁的染匠吴师傅正在指挥学徒清洗茅叶,他布满老茧的手掌抚过叶片时,能准确辨别出哪片适合哪种色度——这门手艺,他从十二岁跟父亲学起,至今已整整六十年。

“头遍洗用山涧活水,二遍洗加松针汁,三遍洗要在月光下。”吴师傅的声音在木楼中回荡,学徒们小心地将红茅放入半人高的木盆,清水没过叶片时,水面立即泛起细碎的红光,如同撒了一把碎珊瑚。陈阿婆带着秀秀站在染坊门口,看着浸泡红茅的木桶被漆成朱红色,桶壁上刻着密密麻麻的符文,那是防止色素流失的古老咒印。

七天后的子夜,染坊迎来最关键的时刻。吴师傅亲自点燃灶下的栗炭火,三十六口染缸按八卦方位排列,中间最大的“天枢缸”里,浸泡了七日的红茅已经化作绛红色的浓汤,表面浮动着金箔似的光膜。当更夫敲响子时的梆子,吴师傅手持枣木搅拌棒,开始按顺时针方向搅动,每搅动三圈,便往缸里撒一把磨成粉的白云石——这是让红色更沉稳的秘诀。

“起帛!”当东方泛起鱼肚白,吴师傅一声令下,七名染匠同时提起浸在染缸中的素帛。原本雪白的丝帛在出缸的瞬间绽放出惊人的光彩:靠近缸面的部分是朝阳般的橘红,中间是燃烧的赤霞,靠近缸底的竟带着紫晶般的光晕。丝帛滴落的染汁在青石板上溅起小火苗,转瞬即逝,却在地面留下淡淡的茅叶纹。

“快看!是二十八宿图!”不知谁喊了一声,众人抬头,只见染匠抖开的丝帛在晨风中舒展,天然形成的色晕竟勾勒出北天星空的图案。秀秀看见陈阿婆眼中泛起泪光,老人喃喃自语:“你娘当年染出‘星轨霞’时,也是这样的天象。”原来,真正的灵山锦从不需人工绘制,红茅汁与丝帛的自然反应,便会织就独一无二的云霞图谱。

长老的身影不知何时出现在染坊二楼,他望着眼前的景象,缓缓开口:“世人皆道红茅染霞是秘术,却不知真正的秘诀在于‘心有灵犀’。红茅生于灵山岩缝,吸日月精华,承风雨淬炼,唯有心怀敬畏之人,才能让它的精魂在丝帛上重生。”他转身望向远处的山峦,朝阳中,红茅海洋正翻涌着金色的波浪,“当年太昊氏教民染织,不是为了华丽衣裳,而是让人与天地相连——每一匹灵山锦,都是灵山写给人间的情书。”

染坊外,百姓们跪在地上,额头贴着染过红茅汁的石板,感受着大地的温度。秀秀伸手接住一片飘落的茅叶,叶片上的纹路竟与丝帛上的星图隐隐相合,她突然明白,为什么奶奶总说“红茅会说话”——当人们用虔诚的心倾听,灵山的草木,从来都不吝惜自己的馈赠。

晨雾散尽,阳光铺满整座灵山,红茅草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哼唱古老的歌谣。这一天,三十六匹灵山锦被郑重地收进樟木箱,它们将被送往山外的各个村落,成为新生儿的襁褓、待嫁姑娘的嫁衣、长者寿辰的贺礼。而留在染坊的红茅残渣,会被埋回灵山的泥土,化作明年春天的养料——这是灵山与人类最古老的约定,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当暮色降临,秀秀跟着陈阿婆走在回家的山路上,回头望时,三清殿的飞檐在晚霞中勾勒出金色的轮廓,染坊的烟囱飘着最后一缕淡红的烟。山风掠过茅梢,带来若有若无的草香,小姑娘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就像红茅草每年春天都会重新绽放,灵山、红茅、人与土地的故事,也会在每个朝阳升起的清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