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大话灵山 > 第12章 九十九宫观]

大话灵山 第12章 九十九宫观]

作者:闲石人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6 18:42:15 来源:小说旗

第十二章 九十九宫观

一、宫观林立

晨雾未散的卯时三刻,青石板阶上的露水还凝着七分凉意。我踩着被千年步履磨出包浆的石阶向上,指尖掠过右侧崖壁时,忽然触到一道深凹的纹路——那是只展翅仙鹤的浮雕,鹤喙微张,仿佛要将山间晨露啄入腹中。石缝里钻出的野兰垂着水珠,在晨光中折射出细碎的虹,与摩崖上斑驳的篆文相映成趣。那些文字记载着唐贞观年间,第一个在灵山结庐的羽士如何被仙鹤引至灵泉的传说。

转过第三个弯道时,松涛声忽然低了下去。眼前豁然开朗处,第一座宫观如栖于云端的金鹏,飞檐上的鎏金鸱吻正衔住一缕初升的阳光。\"灵霄宫\"三字悬于朱漆大门之上,门旁两尊石狮足有两人高,左狮爪下按着绣球,右狮护着幼崽,细看时竟发现狮眼瞳仁处嵌着墨晶,晨光掠过便泛出温润的光,仿佛这守护了七百年的灵兽随时会在夜色里踏云而行。

殿内传来三清铃响,一位鹤发童颜的道长正绕着青铜香炉踱步,道袍上的星斗纹随步伐流转。\"朝圣者可是从信州府来?\"他忽然驻足,拂尘轻点地面,香炉中青烟竟凝成游龙形状,\"昨夜观星,天枢星芒落于西南,料想今日必有贵客。\"

我低头看去,香灰在供桌上积成浅丘,无数细小白点嵌于其中——是朝圣者们埋下的祈愿签。道长见我凝视,笑道:\"三百年前有位举子在此求签,将愿望刻在银杏叶上埋入香灰,后来竟中了探花。如今百姓皆学此道,香灰里藏着万家灯火呢。\"

拾级再上,宫观渐次在云雾中显形:有的隐于巨岩之后,飞檐从石缝间斜挑而出,如苍松破石;有的半悬于峭壁之上,凭木栈道与主路相连,廊柱上缠绕着百年藤萝,花开时便如紫色瀑布垂落山谷。行至\"玉虚观\"前,忽见一位道姑正用竹帚清扫台阶,每片落叶都被细心拢入竹篓——她说这些落叶晒干后可入香,能助信众在冥想时通感天地。

最为奇特的当属那座“石隐宫”了,它整座宫观完全是依着天然的岩洞而建造起来的。那岩洞的洞顶,垂下来的钟乳石如同帘子一般,令人惊叹不已。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钟乳石竟然被前人用金粉勾勒出了二十八宿图!

当清晨的阳光从洞口斜射进来时,那石钟乳的阴影便会在丹墙上缓缓游走,仿佛是银河在流动一般,美轮美奂,令人陶醉其中。

而在这宫观之中,有一位守宫的老道长正坐在石榻上打盹。他的身旁,摆放着一张石案,案上有半块尚未刻完的石碑。那石碑上的刀痕之间,填满了朱砂,仔细一看,原来是《灵山宫观记》的残篇。

二、万民朝拜

巳时过半,山路上的人流渐渐密集。挑着竹篓的山民走在最前,篓里的米酒晃出涟漪,沾着晨露的杜鹃花在篓边轻轻颤动。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追着风车跑,彩绸带扫过青石板,惊起几只藏在苔藓里的蓝蝶。她母亲背着竹篓,篓底垫着新收的糯米,面上摆着三串纸折的元宝——那是给\"石人公\"的祭品。

\"石人公殿到了!\"不知谁喊了一声,前方人群忽然虔诚起来。那座建在凸岩上的小殿供奉着整块天然形成的人形巨石,石面经千年香火熏染,泛着温润的古铜色。殿前三株古柏枝干扭曲如虬龙,枝桠间挂满红丝带,风过时便如万蝶振翅。

先前遇见的老者跪在蒲团上,额头触地时发出\"咚\"的轻响。他带来的供品是一小袋稻种,用红绳系着,放在石人公脚边。\"去年山洪冲走了半亩田,\"他起身时扶着膝盖,眼角皱纹里嵌着山风带来的细沙,\"石人公托梦说要在岩缝里种旱稻,您瞧,今年育的秧苗竟比往年壮实三分。\"

胡昭祠内,木鱼声与道观的钟磬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律。这座祠庙并非供奉佛像,而是纪念三国时期在此隐居的胡昭。胡昭,这位与诸葛亮齐名的隐士,不知何时竟成了灵山佛道共尊的仙人。

祠内,一位身披袈裟的僧人正站在供桌前,将一碗符水递给一位抱着病儿的农妇。农妇满脸忧虑,接过符水后,小心翼翼地吹了吹,然后轻轻喂给孩子。符纸在瓷碗里缓缓打转,水面上倒映着佛像的金箔,仿佛在水中也能感受到佛的慈悲。

僧人低声对农妇说:“胡公在时,常常采集山上的草药来救治众人。如今,菩萨借他的手,继续护佑着众生。”农妇感激地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希望。

在山腰间的一个平台上,几个年轻的匠人正忙碌地雕刻着新的功德碑。他们身后堆放着从山岩中开采出来的青石,这些青石的石面上天然的云纹竟与灵山三十六峰的轮廓相似,宛如一幅天然的画卷。

“上个月州府送来的碑额,”为首的匠人指着地上的一块浮雕说道,“你们看,这四足神兽踏云而行,栩栩如生。知府大人说,灵山的香火旺盛,连京城都有所耳闻,皇帝要赐下‘江南第一仙山’的匾额呢。”匠人们听了,脸上都露出欣喜之色,手中的刻刀也更加用力地雕琢起来。

三、道佛双兴

申时初刻,葛仙峰巅的药庐飘出淡淡药香。七叶莲在紫铜香炉中燃烧,烟雾顺着竹管引入崖下的石室——那是葛玄当年炼丹的地方,如今成了灵山最大的义诊处。穿道袍的弟子们在石臼里捣着草药,石杵与臼壁相击的声音,竟与山脚下佛寺的诵经声合着同一节拍。

\"施主可曾见过'金莲花现'?\"那位在石人公殿见过的僧人不知何时来到身边,手中托着个青瓷盏,盏中浮着三朵极小的金色莲花,\"卯时采的朝露,酉时开的金盏花,须得用葛仙翁当年留下的丹炉煮沸。\"他说话时,远处玉虚观的道长正领着弟子抬着药箱下山,道袍与袈裟在山风中交替闪过,恍若日月同辉。

药庐后的石壁上,嵌着半块断碑,\"洗心\"二字已风化不全,却仍能看出晋代隶书的筋骨。传说葛玄在此炼丹时,曾用山泉水为百姓洗眼,盲者复明,病者得愈。如今石壁下凿出的水池里,清水潺潺,常有朝圣者掬水抹眼,说能洗净心头尘埃。

当暮色如轻纱般缓缓染透群峰,天地间渐渐被一层神秘的色彩所笼罩,一场特殊的法事正在\"双圣殿\"中悄然举行。

这座殿宇与众不同,它同时供奉着老子与释迦牟尼的坐像,两尊神像庄严肃穆,在昏黄的烛火映照下,仿佛散发出一种超越尘世的光辉。烛火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殿堂都弥漫着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氛围。

在神像前,道长与僧人并肩而立,他们身着各自的道袍和袈裟,面容慈祥而庄重。道家的《黄庭经》与佛家的《金刚经》的诵经声同时响起,交织在一起,宛如天籁之音。这声音穿过雕着阴阳鱼与莲花的窗棂,飘向远方,惊起了归巢的山雀,它们扑棱着翅膀,似乎也被这神圣的氛围所震撼。

殿内,有一位白胡子老者带着全家跪倒在地,他的眼中闪烁着泪光,声音略微颤抖地说道:“五十年前,土匪上山,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是道观的道长和佛寺的僧人联手,护着我们这些百姓躲进了岩洞,才保得全村平安。”他的话语充满了感激之情,仿佛那段历史依然历历在目。

法事结束后,我随着一位僧人缓缓走下山去。僧人指着远处错落有致的宫观,微笑着对我说:“灵山的灵,在于它的包容。”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暮色中,道袍的月白与袈裟的土黄已难以分辨,它们仿佛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这座山的独特风景。

僧人接着说:“葛仙翁种下的七叶莲,惠能大师插上的菩提树,都在这山上生了根。就像这三十六峰,各有各的姿态,却共顶一片天。”他的话语如同这山间的清风,轻轻拂过我的耳畔,让我对这座山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天下第一灵山

寅时已近尾声,黎明前的黑暗逐渐被驱散,灵山的云海像是被一股神秘力量搅动,开始翻滚涌动起来。我静静地站在“观日台”上,目光穿越层层云雾,凝视着远方那九十九座宫观。

这些宫观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间,宛如散落在这片天地间的明珠。玉虚观的长明灯最先亮起,微弱的光芒在黑暗中显得格外醒目,仿佛是在为这即将到来的日出预热。紧接着,灵霄宫的走马灯也开始缓缓旋转,五彩斑斓的光影在云海上投射出一幅幅流动的宫阙图案,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终于,卯时一刻来临,第一缕阳光如同一支金色的利箭,刺破厚厚的云层,直直地照射在葛仙峰巅的“降真台”上。那座古老的青铜鼎静静地矗立在那里,鼎中燃烧着檀香,浓郁的烟雾袅袅升起,与云海交融在一起,竟然在半空中织出了“灵山”二字,若隐若现,如梦似幻。

就在这时,灵霄宫的钟声骤然响起,清脆而悠扬的钟声在山间回荡,余音袅袅。紧接着,各宫观的钟磬声也纷纷响应,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宏大而庄严的交响乐。这钟声如同唤醒沉睡大地的晨钟,惊起了群鸟,它们在金色的光柱中翻飞翱翔,宛如祥瑞降临,为这壮观的景象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清晨,阳光洒在山脚下,给这片土地带来了一丝温暖。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开始了新一天的朝拜。

在通往山顶的小路上,有一个背着竹篓的药农。竹篓里装满了他刚刚采集到的灵芝,这些灵芝散发着淡淡的香气。药农小心翼翼地背着竹篓,生怕灵芝受到一点损伤。他的目的地是山顶的药庐,他要将这些珍贵的灵芝供奉给药庐,希望能为人们带来健康和福祉。

不远处,一位牵着耕牛的老汉缓缓走来。耕牛的背上驮着一袋新麦,老汉手中还拿着一把麦穗。他来到石人公殿前,将新麦撒在殿前的空地上,然后虔诚地合十祈祷。这些新麦是他辛勤劳作的成果,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感谢神灵的保佑,让他的庄稼丰收。

与此同时,一支穿着绫罗绸缎的商队也在山路上行进。他们抬着一箱箱的捐银,这些捐银是他们为各宫观准备的。然而,当他们走到胡昭祠前时,却突然停了下来。商队的领队让每个伙计都喝一碗僧人熬的平安茶,这是一种传统的习俗,寓意着平安和吉祥。

继续沿着山路前行,经过一段蜿蜒曲折的小路后,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聚仙桥”。这座桥宛如一条巨龙,横跨在山涧之上,气势磅礴。桥身全部由青色的石头砌成,坚固而稳重。栏杆上则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细腻入微,线条流畅自然,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昨日曾见过的那位雕刻匠,此时正站在桥头,全神贯注地忙碌着。他手中的凿子不停地敲打着青石板,每一下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佛是在演奏一场独特的音乐盛宴。

走近一些,可以看到他正在修补栏杆上的图案。他新刻的图案是道佛二圣共执玉笏,上方是两位圣人庄重肃穆的面容,下方则刻着百姓们挑水、耕织、读书的场景。这些图案栩栩如生,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亲眼目睹当时的生活场景。

“知府大人说,匾额不日就到啦!”雕刻匠脸上洋溢着笑容,对路过的人们说道,“可咱们灵山的好,又岂是一块匾额能够说得尽的呢?”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灵山的深深热爱和无比自豪,让人感受到他与这座山之间的深厚情感纽带。

正午时分,我在\"心远亭\"遇见那位晨雾中扫地的庙祝。他正将新采的山莓分给路过的孩童,见我到来,从怀中掏出个布包:\"这是灵霄宫的香灰,掺着七叶莲粉,带回去撒在门前,能保四季平安。\"他身后的山林在阳光下泛着翡翠色,九十九座宫观的飞檐在绿树间若隐若现,宛如大地生长出的金色冠冕。

离开灵山时,回首望见云海翻涌中,宫观的轮廓时明时灭,唯有山风中的香火味与钟磬声始终清晰。忽然明白,这九十九座宫观从来不是冰冷的建筑,它们是众生心愿的具象,是千年信仰的沉淀。当最后一缕阳光掠过\"天下第一灵山\"的匾额时,我知道,真正的灵山之灵,早已在每个朝圣者的心中,在每声虔诚的祈愿里,在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烟火中,永远闪耀着温暖的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