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所提出的文人修炼体系尽管在大陆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但逐渐暴露出的问题却让我忧心忡忡。当我深入各地去考察目前文人修行者们的进展时,才真切地意识到众人的修炼水平可谓是参差不齐,差距之大远超我的想象,并未有我预期中,理想中的状态。
在一个偏僻的乡村,我遇到了一位名叫王志华的年轻文人修行者,他是他们村中唯一几个考取朝廷秀才功名的人,在听到我的修行体系后,也是第一批响应开始修炼文人体系的秀才。他满怀热忱地向我展示他的修炼成果,然而,当我仔细观察他的文气运用时,却发现他对文气的感知十分模糊,基础的笔法和诗词书写的时候文气运行的走向都错误百出,要不是他本身就有秀才的知识积累,能否感应到文气我都为他担忧,但是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一件事,考取功名的文人自身具有一定的积累底蕴,哪怕没有名师教导,相对于平常百姓更容易踏入文人的修炼体系。
“我一直按照您传出的方向努力,可总是感觉力不从心,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王志华挠着头,一脸的迷茫和困惑。
我耐心地为他讲解文童境的基础要点,“志华啊,文童境重在对文字的感知和对文气的初步接触,就像学走路的孩子,要先站稳脚跟。你在感知文气时,过于急切,没有静下心来细细体会。。。。。。”
再经历了几天时间的教导,我对王志华进行了梳理,然后又踏上了行程。
路过一座繁华的城镇-永诚,一位自认为已经达到文秀才境的学者刘先生与我交流。他自信满满地展示自己的文章,期望得到我的认可。但我一眼便看出,他的文章虽然辞藻华丽,却缺乏灵魂,对文气的运用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理解文秀才境所需要的知识深度和思想内涵。
“刘先生,文秀才境并非只是堆砌华丽的词句,而是要在文字中融入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让文气与思想相互交融。”我指出他的不足之处,看着他恍然大悟又略带羞愧的表情,心中不禁叹息。
还有一位在当地小有名气德高望重孙老,据说已经在冲击文举人境多年。他向我倾诉自己的困境,“我觉得自己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知识,也尝试了各种方法,可就是无法突破到文举人境。”
我为他详细分析道:“孙老,文举人境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量,更在于质的提升,要有独特的见解和创新的思维,能够以文气引发共鸣,影响周围的环境。您或许是陷入了固定的思维模式,需要打破常规,重新审视自己的修行之路。”
面对如此种种的情况,我深刻地认识到,大家虽然怀着对文人修行的热情,依据我传出的主方向努力,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教导和明确的指引,多数人都在黑暗中摸索,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步。这种现状让我感到沉重的责任和深深的忧虑。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下定决心,要开办一所专门的书院,为那些真正有志于文人修行的人提供一个系统、全面且正确的学习和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