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人境界体系的初步构建完成,我迎来了更为艰难的挑战——将其推广与普及,让其成为与道家和佛教一样的修行之法。
我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旅程,足迹遍布大陆的每一个角落。在一座繁华的都市,我走进了一间挤满了准备科举考试的年轻学子的书院。他们正埋头苦读,四书五经堆满了书桌。
我清了清嗓子,说道:“诸位学子,除了科举仕途,还有一条文学修行的道路等待你们去探索。”
学子们抬起头,眼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
“我们日夜攻读,只为在科举中一举成名,这修行之说,闻所未闻,不知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一位身穿长衫的学子率先发问。
“文学修行能让你们真正领悟文字的魅力,提升内心的境界,而不仅仅是为了功名利禄而读书。”我试图说服他们。
但他们纷纷摇头,又继续埋首于书卷之中,可见对于我所说的话他们是不怎么相信的。
在一个偏远的县城,我与当地的官员们围坐在一起,试图向他们阐述文人修行体系对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大人,这文人修行体系若能在本地推广,必能激发民众对文学的热爱,提升地方的文化氛围。”我诚恳地说道。
官员们却面露难色,其中一位年长的官员说道:“我们这里重视的是农业生产和税收,这种虚无缥缈的修行,恐怕难以得到民众的支持,也无法为县衙带来实际的政绩。”
尽管四处碰壁,但我并没有放弃。我在茶馆里举办小型的讲座,向过往的行人讲述文人修行的奇妙之处。
“各位朋友,想象一下,你们的文字能够拥有力量,能够触动人心,甚至能够改变周围的世界。”我激情洋溢地说道。
然而,听众们大多只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听完便一笑而过。
在书院中,我与先生们展开激烈的争论。
“先生们,传统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文人修行能够开拓新的视野,培养出更有创造力和灵性的学子。”
“你这是在破坏传统的教育秩序,让学子们分心!”一位顽固的先生大声反驳。
慢慢地,一些对文学充满热爱、不满足于仅仅追求功名的人开始对我的体系产生兴趣。他们主动找到我,与我交流心得,组成了小小的研讨群体。
“我一直觉得读书不应只是为了功名,您的理论让我看到了新的希望。”一位年轻的书生激动地说道。
但与此同时,反对的声音依然不绝于耳。传统的势力认为我的体系是对正统学问的挑衅,对我进行了更加严厉的指责和打压。
“不要被他的歪理邪说迷惑,还是专心科举,光宗耀祖才是正道!”一位乡绅在众人面前大声呵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文人修行体系的独特魅力和潜在价值。一些原本对科举失去信心的学子,在文人修行中找到了新的方向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