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皇除掉靖王叶修,绝非如宋高宗赵构杀害岳飞那般“莫须有”,而是有着他认定的“确凿理由”。
叶修嫉恶如仇、刚正不阿,又直言不讳,这样的人往往不太讨喜。
虽说大家心里都承认这类人是好人,可内心深处却都不太乐意与他们打交道。
所以,这类人在社会上很难找到立足之地。
不巧的是,叶修恰恰就是这种人!
很快,他便得罪了丞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逐渐失去了楚皇的信任。
好在他极为聪慧,察觉到众人对自己的态度,于是在政治生涯的黄金时期,主动请求告老还乡,退出政治舞台,彻底隐退江湖。
退休之后,钱财无忧,本可饮酒作乐、亲近美色、打打麻将、钓钓鱼、吟诗作对,生活何等惬意!
然而,他并非凡夫俗子,而是心怀天下的圣人。
圣人的目光不会仅仅停留在世俗的享乐上,不会沉沦于吃喝玩乐,更不会在酒色财气中迷失自我。
圣人关心的是宏大的命题。
我们从何处而来?
我们将走向何方?
如此高深的哲学问题,并非普通大众能够触及。
因为我们即便有心,却缺乏相应的能力。而叶修这位圣人,既有心关注,又具备深入探究的能力。
他隐退后闲来无事,竟撰写了一本预测未来之事的奇书——《星辰谶》。
《星辰谶》全文共计两千余字,由五十余首隐晦的歌谣组成。
这是一部用隐语写成的“预言”之作。
在民间广泛流传,影响深远,其内容晦涩难懂,被世人视为神来之笔。
《星辰谶》不仅解答了我们从何处来的疑惑,还对我们将走向何方给出了预测。
生于本朝的他,竟预言了:
土木堡之变的危机四伏、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与影响、
满清崛起的风云变幻、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屈辱开端、
第一次中日战争的激烈冲突、
辛亥革命的改天换地、
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程、
台湾回归的必然趋势、
美国如罗马帝国般衰落的命运、
中国在世界舞台担当重任、
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
人类移居火星的未来探索、
宇宙被无限开发的广阔前景等诸多未来事件。
《星辰谶》的每句答话都宛如谜语,如同诺查丹玛斯的“预言”一般,表述极为隐晦,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其中含义。许多研究者称《星辰谶》灵验非凡,但其缺点在于无法确切推断未来究竟会发生何事,往往要等事情发生后才能反证其准确性。有人认为它最大的不足,便是未能预测出作者自身的结局。
看来,圣人眼中从来只有这个我们共同生存的世界,而无我。
圣人不为个人安危考量,一心只系天下未来。所以,他们从不躲避灾祸,始终坚持按自己的信念行事。
耶稣基督如此,因而被钉在十字架上;
佛祖如此,当年甘愿承受一刀刀割肉剔骨之痛;
孔子亦如此,才有了沦落为丧家之犬的坎坷经历。
唯有老子不同,他无心做圣人,也不愿与愚昧世人在真理上过多纠缠。
于是,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任由世人自己去参悟,他则骑着青牛逍遥于天际,做那快活神仙。
引得无数世人羡慕,几千年来纷纷效仿他做隐士、炼丹修仙,此风至今未绝。
叶修写下两千余字的《星辰谶》,却没有像祖师爷老子那般洒脱离去,而是准备如圣人般勇担责任。
这,便是圣人和神仙的区别。
期望江山永固的楚皇,大概是看到了《星辰谶》,内心仿佛被叶修狠狠刺了一刀。
所谓“万岁”,根本活不了一万岁,连一百岁都难以企及。
“万岁”自己也清楚这一点,可就是不能有人当面直言。
叶修却偏偏不识时务地“说了”。
圣人明白,该来的终究会来,无法逃避。
因为,皇帝已然动了杀心。
杀人总归需要借口,尤其是像叶修这样的人,皇帝也不敢随意下手。
命运对叶修其实颇为宽容眷顾。
大臣们厌恶他,皇帝不信任他,可他依旧活着,这已然是个奇迹。
他本应珍惜这个奇迹!
然而,他却对奇迹摇了摇头,对命运说了声:“不!”
他活着并非为了苟且偷生,而是为了完成上天赋予的保国安民的神圣使命。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圣人也难以违背这一规律。
一个忧国忧民的圣人,总会为国家和民众“造孽”。这是圣人坚守的道义准则,“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并非愚蠢,而是圣德的体现。
无论叶修是圣人还是凡人,在政治面前人人平等:隐退却又无法彻底抽身,必将招来灾祸。
当时,在瓯、闽之间有一片狭长之地名为灵渊,此地是盐贩、盗贼的聚集之所。
让楚皇彻底下定决心除掉叶修的,是曾经在此地起兵反叛的枭雄——慕容轩。
慕容轩此人绝非等闲之辈,与历史上的陈胜吴广相比也毫不逊色,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与楚皇处于同一时期,同样是起义领袖。
但他胸无大志。
在王朝末年,先是投降朝廷,后又归顺楚皇。
楚皇厌恶他的为人,却怜惜他的才能。
因为楚皇起兵时,正是以慕容轩为榜样!
慕容轩是第一个带头起兵反抗旧王朝的人!他造反时,楚皇还未崭露头角。
彼时,旧王朝的皇帝被称为睿灵帝,其统治无道,对百姓压迫和管制极为严苛。
睿灵帝名为宇文邕,他统治下的天下,存在着一种令人发指的现象:无论哪户人家结婚,新婚之夜新娘子必须先由权贵占有,这被称作“初夜权”,是对其他民族的公然压迫。这种践踏新郎权利的行为,最终演变成权贵肆意占有他人财产、玩弄女子的恶劣手段,西方称之为“张开大腿权”。
就连制定这荒唐规则的荒淫无道的睿灵帝,也深陷其中。
他制定如此不平等的规则,本就是为了满足私欲。
有了这样的规则,他便能更加肆无忌惮地玩弄良家女子。
有一次,睿灵帝御驾亲征,刚到通州,途中偶遇一位貌美的新娘子,竟当场将其拥于马上,全然不顾战事,率军返回京城,直奔逍遥床寻欢作乐。
他不仅霸占了新娘子的初夜,还夺走了新郎的蜜月,直至玩腻了才将新娘子放走。
皇帝如此,下面的权贵纷纷效仿。
这般行径,吓得百姓不敢光明正大地结婚。可结婚毕竟是两口子长久相伴的大事,总不能一直偷偷摸摸。于是,民怨沸腾。
睿灵帝害怕汉人反抗,规定每十户人家才能共用一把菜刀,且要用铁链锁在屋柱或井岸上。
加之当时灾祸频发,民不聊生。
时势造就英雄,慕容轩顺势而起,揭竿造反。
待他积累起英雄之势后,朝廷不断对其拉拢。胸无大志的慕容轩,如同宋江一般接受了招安,又像宋江一样为朝廷剿灭匪患。
其中最着名的一战,便是攻打枭雄张士诚。
慕容轩率军挺进长江,在昆山与张士诚交战。慕容轩身先士卒,以五万兵力战胜了张士诚的七万大军。次日再战,七战七捷。
在中华战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篇章。
当楚皇成就帝王之势时,慕容轩这位英雄也到了抉择之时。
他真心不愿投降,主要是惧怕受制于楚皇。
可不投降吧,天下大势已趋明朗,许多同期起义的领袖都已归顺楚皇。
若不早做打算,等楚皇建立王朝后,恐怕再无他的容身之所。
他犹豫不决,权衡利弊,试图窥探成败之机。
先是派儿子做人质,侍奉楚皇。
楚皇看穿他并无诚意,当即放他儿子回去。
后来,慕容轩害怕楚皇派兵攻打,假装惶恐谢罪,并献上装饰着金宝的鞍马。
楚皇心里明白,慕容轩拥兵自重,屡次假意进贡,反复无常,知道他还在犹豫是反叛还是归顺。
楚皇毫不客气,先写信历数他的十二大罪状,给他一个下马威。接着,又对他敢于率先起义的英雄事迹稍加赞扬,最后许以高官厚禄。
这便是标准的“胡萝卜加大棒”策略,楚皇运用此计的时候,所有美国人都还未诞生。
慕容轩身为一代枭雄,深知楚皇的残忍本性,担心楚皇表里不一。
因此,他不听劝告,日夜运送珍宝,打造船只,为逃往海上做准备。
这些准备没有白费。他果然被楚皇打得逃到了海上。
即便如此,慕容轩仍不服输,继续逃亡。
楚皇穷追猛打。
一直将慕容轩逼得走投无路。
英雄末路,最终乞降!!
毕竟都是揭竿而起的英雄豪杰。
英雄惜英雄,此言不虚,因为英雄本就寥寥无几!
楚皇原谅了慕容轩。慕容轩死后,楚皇还亲自设祭,足见对他的敬重。
皇帝对人的敬重分为两种:一种是敬畏、重视;一种是尊敬、看重。
楚皇对慕容轩,显然是第二种。
能让楚皇这样雄才大略的帝王有如此态度,实乃莫大的荣幸。
然而,不幸的是,楚皇对叶修也有类似的感觉,而且是更为强烈的第一种感觉!
楚皇将叶修视为比慕容轩更可怕的人。
因为,叶修的本事本就比慕容轩更大!
这看似荣幸,实则绝非好事。
叶修却并未多想,他一心只为国尽忠,为民谋福。
于是委托儿子叶琏上奏:应在慕容轩起兵反叛之地设立巡检司,以加强对该地的管控。
胡惟庸心思敏锐,洞察到皇帝内心的恐惧,知晓这是讨好皇帝的绝佳时机,便指使刑部尚书吴云弹劾叶修。
反诬慕容轩起兵反叛之地,依山傍海,有帝王之气。诬陷叶修深谙风水玄机,妄图将此地据为自己的墓地,暗指叶修有谋反称帝之心,准备借助此地的帝王之气,将来像慕容轩一样起兵造反。
洞悉一切的楚皇。
不置可否!
只是下令将弹劾文书传给叶修知晓。
这究竟是何意?
所有人都看明白了,楚皇这是想借机除掉叶修,传递的信号再明确不过。
若叶修没有恰当的回应,谋反的罪名便会降临。
皇帝的心机何其深沉!
叶修自然也能看懂,知道皇帝要对自己动手了。为了不牵连儿孙,他赶忙进京面见楚皇。
楚皇好不容易等来这么好的除掉叶修的机会,自然不会错失。
他施展太极手段,对弹劾之事全然不过问。
叶修陷入两难之境,既无法辩解,又不敢离京。他本就体弱,长期动脑且身体欠佳,如今寄居京城,生活条件恶劣,饱受煎熬,很快便病倒了。
这正是楚皇想看到的结果,也是他的目的。
叶修刚病倒,心怀叵测的胡惟庸便带着补药前来“探望”。
黄鼠狼给鸡拜年,实则黄鼠狼并非胡惟庸,而是在幕后操纵的楚皇。
胡惟庸不过是个“快递员”!
叶修心里明白,含泪欣然吃下了药。
吃完药,他想叩头谢恩,因为儿孙的性命得以保全,他觉得这一趟进京没有白来!
这药果然厉害,杀人于无形。叶修吃下后,顿时感觉胸口仿佛有拳头大小的硬物堵塞。
病情迅速恶化。
没过多久,楚皇的第二把“杀人不见血的刀”递来了。
这把“刀”是一只御赐的烤羊。
叶修吃着楚皇送来的烤羊,感受到了楚皇的“铁汉柔情”。
皇帝想杀人,本只需一句话,却如此大费周章,作为臣子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不久后,一代绝世奇才叶修与世长辞。
但这还不够,他最终被砍头。
这仍未结束,他的尸体被御赐一颗黄金头颅,并按照王爷之礼厚葬在龙脉之上,为帝陵冲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