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钓鱼人 > 第30章 李建成的阴谋

大唐钓鱼人 第30章 李建成的阴谋

作者:超龄奶爸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6 23:03:39 来源:小说旗

长安,黄昏,东宫

今天李建成的书房周围显得格外安静,不相干的人已经被赶的远远的,书房外只有薛万彻、冯立两人守门。这是李建成众多跟随者中,为数不多的两个猛将。

书房内只有李建成和李元吉,魏征和王珪都不在场,因为有些事情不能让魏征和王珪知道。

前有尉迟恭被告谋反,结果李元吉画蛇添足,让尉迟恭捡回了一条老命。好在程咬金虚报军功之事证据确凿,即将要去康州上任。

但是李世民手上良将众多,还有秦琼、段志玄、张公瑾、侯君集、张亮、屈突通等众多能征善战的武将,这些人有的在长安、有的人在洛阳。

总不能一个一个告发,然后一个个贬出京城,这有些不现实,而且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再说毕竟基本都是诬告,有个差错反而弄巧成拙,说不定还会受到反噬。

再说李建成就算得了皇位,也需要众多武将的支持,否则将来什么人为他征战?所以李建成和李元吉正在偷偷谋划一件大事,一件歹毒又不能让旁人知道的大事。计策简单而且歹毒,甚至有些不要脸。

原来李建成早就遣人与东突厥接洽,希望获得东突厥的一些支持,最终选定了处罗可汗之子郁射设。双方约定郁射设带兵南下,李元吉带兵对抗,双方只需演上一场戏,都可以获得足够的好处。

许诺事成之后赠送郁射设大批金银财宝,郁射设觉得无非带兵南下而已,反正每年都要到大唐抢上几波,要的不过是金银财宝而已,现在假装带兵南下,一点损失都没有,双方自然一拍即合。

那这场戏对李建成有什么好处呢?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带兵,可以都督各路军马北征以抵抗突厥入侵,这样就有足够的借口抽调秦王府的人马,不管是兵还是将都可以尽量抽走,这样李世民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也就在没有实力跟自己争皇位了。

至于抽调的秦王府将军,愿意投降的就升职加薪,不愿意的就看李建成的心情了。心情好就拿去送死,也算为国捐躯,心情不好随便按个罪名杀了也就是了。

这种事要是魏征和王珪知道了肯定是反对的,魏征和王珪是李建成的人不假,但是两人都是能臣,帮着李建成谋划皇位没问题,到那时出卖大唐的事情还是做不出来的。

但是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来说好像并没有什么心理负担,因为在大唐建立之初,李渊就跟突厥不清不楚,这几乎就是遗传。

当年晋阳起兵时,李渊就跟始毕可汗订立了合约,目的在于获得突厥的支持,以免平灭诸多反王时腹背受敌。至于合约的内容到底是什么?这就不得而知了,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后来突厥还送来了不少的战马,在李渊剿灭各家反王的时候突厥果然没有背后捅刀子。

但是后人从很多细节上能做个大致的推测,首先是旗帜的颜色,李渊起兵时旗帜的颜色是绛白旗,起兵的旗号是讨伐后主杨广,匡复隋杨正统。隋朝的旗帜是红色,突厥的旗帜是白色,所谓绛白就是一半红色一半白色,这就让后人有了无限遐想。

还有就是大唐建立之后,突厥人虽然不大举南侵,但是动不动就来勒索,李渊也尽可能满足突厥人狮子大开口的要求,总之在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前,大唐在突厥面前还是比较憋屈的。

或者憋屈的时间久了,就成了习惯,所以对待突厥的事情上李建成确实少了骨头。

李建成小声对李元吉说到:“四弟,突厥那边的事情已经办成了,不日就能南下,到时候只要包围乌城,孤王就上奏父皇推荐你带兵救援。”

李元吉苍蝇一样搓着双手,难掩饰心中的激动,兴奋的说到:“大哥,到时候尉迟恭必须调到我的帐下,嘿嘿嘿,到时候让他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李元吉对尉迟恭的恨,简直如同分手的恋人一般,执着而又畸形。

李建成听罢面色一沉,说到:“四弟,再也不可胡闹。尉迟恭不过一个莽夫,翻不起多大风浪,死不死不伤大雅,程咬金、秦琼等人才是最大的威胁。”

李元吉赶紧说到:“是是是,都听大哥的,管叫他们全部吃不了兜着走。”李元吉虽然嘴巴上这么说,但是最想弄死的还是尉迟恭,其他人死不死的自己根本就不关心。

我们的历史非常长,里面又全都是阴谋诡计。这种假装有外族入侵,然后带兵出征的经验,几百年之后会被一个叫做赵老二的人学会。

这家伙刚吃过了年夜饭就带兵应敌契丹,走到陈桥驿的时候喝多了,然后被属下盖上了黄袍,然后就成了皇帝,自己还装无辜,迫不得已。

人家李建成好歹是真的勾结了突厥,演戏都是全套的。赵老二就不同了,契丹南下完全就是假消息。可见前世之人不能胡来,不然后人就有样学样了,而且越发的过分。

果然没多少天,边关就有消息传来,东突厥兵马有异动。其实大唐跟突厥的摩擦,每年都不知道有多少次,朝堂之上本来也已经习以为常。

但是这次显得有些不同,因为草原民族经常会在秋天选择南下,北方游牧民族受不了中原地区的炎热,更关键的是秋天才是战马膘肥体壮的时候,过冬之前抢一把,也好舒舒服服过个肥年。正热的时候突厥人南下,这就显得跟以往完全不同,甚至有些不合情理。

太极殿上,兵部尚书李靖最先发言。在武德、贞观年间,不少功臣都有兵部尚书衔,但基本都是虚职,算是一种奖赏,此时真正的兵部尚书就是李靖,这才是管兵部事的一个人。

李靖双手抱着护板,站起来对着李渊施礼,说到:“启奏陛下,北方边关来报,东突厥兵马异动,三万骑兵已经靠近长城,臣请陛下早做准备。”

李渊见到是李靖发言,便说到:“突厥人每年都要犯边,今年好像比往年早了不少。李爱卿,你如何看待此事?”

随着李靖军事才能的展现,李渊也慢慢放下的对李靖的成见,所以才有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都不如李靖的评价,对于军事之事自然很想听听李靖的意见,李靖绝对是当时的权威。

李靖见李渊问道自己,便开口说到:“陛下,臣以为此时突厥犯边有些不同寻常,往年均是九、十月份战马膘肥体壮之时才会南下,今年的确早了很多,只是臣愚钝,猜不出其中缘由,但是不合常理必有妖,此次突厥南下必有阴谋。不过兵来将挡而已,臣请领兵出战。”

奈何军神有多么优秀的军事才能,怎么也不可能猜到突厥人南下跟李建成和李元吉有关。不过对于李靖来说,突厥人来了打回去就是了,他是有这个自信的,因为自从归唐以来无一败绩。

这几年没什么仗打,在长安闲的有些难受,再加上李世民前段时间拉拢,也正打算趁机带兵离开长安,免得陷入太子和秦王之争的旋涡里,军神还是有些政治才能的。

李世民也感受到了这件事其中的阴谋,同样也猜不到其中的缘由,但也察觉到了其中的机遇。面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苦苦相逼,领兵出战是个不错的选择,到时候军权在握,总是能够自保的。带上天策府的文臣武将,也免得这些人再受到李建成的迫害。

于是李世民也站起身来,躬身给李渊施礼之后说到:“父皇,儿臣请战突厥,必叫突厥人不敢南下,荡平。。。”

还没等李世民说完,李建成也站起来说到:“父皇,儿臣有话要说。”这就看出来李建成比李世民有“礼貌”了,想要说话先“举手”,李渊见状示意李建成继续讲。

“父皇,代国公所言极是,此次突厥人南下的确有些反常。不过这些年来,我大唐跟突厥每年都要打上几场,每次不过抢些人口和财货罢了,已经习以为常。”说完顿了一顿。

“儿臣以为,代国公和世民都是我大唐武将之中的脊梁,不过边关平常战事而已,哪里需要他们出手,儿臣以为元吉带兵就足够了。”李建成说完还看了李元吉一眼。

李元吉马上会意,也站起来施礼说到:“父皇,儿臣请战突厥,必叫突厥人不敢南下,荡平边关战事。”

李世民。。。。。。这明明是我刚才说的,还没说完就被李建成打断了,李元吉这个混蛋,跟我抢带兵出征,还要抢我的词。

李渊听完哈哈大笑,开口说到:“国有战事,你等纷纷请战,为国分忧,朕心中甚是欣慰。世民,李爱卿,你二人这些年来战功赫赫,劳苦功高,依朕的意思这次就让元吉去吧,年轻人总要历练历练才是。”

此时的李世民又嗅到了阴谋的味道,如果李元吉都督军马北征,必定会抽调天策府的人马,那手下的这帮人就成了后娘养的,怕是一个都活不成了。

想到这里李世民遍体生寒,急忙说到:“父皇,此次突厥南下非比寻常,儿臣怕元吉难以应付,还是儿臣出战最为稳妥。”

李元吉听完差点把鼻子气歪了,开口说到:“二哥,又不是只有你会打仗,当年刘黑闼不就是我跟大哥一起剿灭的吗?再说这些年小弟苦读兵书,自认也是一名良将。”也只有在朝堂上李元吉称李世民为二哥,平常可都是直呼其名。

李元吉这人确实没什么军事才能,武德二年李元吉守并州,被刘武周打的丢盔卸甲。最后趁着夜晚出城逃命,这货还知道带上妻妾,但是丢下军队把并州直接就给放弃了,最后逃回了长安。

就这都没受到任何处罚,可见李渊对李元吉的喜爱还真不是李建成和李世民能够比的,所以说历史上李渊绝对不厌恶这个嫡出的小儿子。

当然了,李元吉后来打仗也是输多胜少,唯一拿得出手的也只有跟李建成剿灭刘黑闼。

李靖就算没有什么政治才能,到了此时心中有些了然了,听到太子、李世民、李元吉等人争抢带兵出征的机会,赶紧偷偷跪坐下,太凶险了,刚才就不应该说带兵出征的话。

虽然不知道这几个皇子为何争抢,但是其中肯定没好事,自己还是明哲保身为好,千万不能卷到皇子之争里面去。李靖已经站错过一次队了,经过多年战功赫赫才算扭转,现在为了怕站错队,反而不打算站队了。

看到李世民还想开口,李渊赶紧摆摆手,说到:“世民就不要争了,朕意已决,就让元吉带兵北征吧。”说完又对着李元吉说到:“元吉,朕命你为行军大总管,都督各路军马,北征以抵抗突厥入侵,此战如果不胜,别怪朕军法处置。”

李元吉听说让自己领兵出征,高兴的鼻涕泡就差点出来,拍着胸脯对李渊说到:“父皇请放心,儿臣一定不叫父皇失望。”

李世民此时心里苦,但是又无可奈何。

出征从来都不是小事,需要很多的准备工作。要调兵遣将,召集民夫,也要准备粮草、马匹、马车还有各种物资,所以不是说走就能走的。

好在大唐对于突厥这种不大规模的骚扰已经习以为常,前有车、后有辙,组织起来效率还是极快的。

在李建成、李元吉、魏征、王珪等东宫属官的群策群力之下,不过几天之后关于兵将的调令就出来了。

果然不出李世民所料,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张公瑾、秦琼等等均在征调之列,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挑选李世民帐下精锐的兵士以增强李元吉的实力。

这样一来李世民就真的成了光杆司令了,当然那时候还没司令这个叫法,应该叫光杆上将。不过李世民还在忍,尤其是到这个时候才能看出来哪些人才是最忠心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