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钓鱼人 > 第60章 太白经天

大唐钓鱼人 第60章 太白经天

作者:超龄奶爸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6 23:03:39 来源:小说旗

李世民的折子早就到了李渊的手中,折子的内容自然不需要李世民自己动笔,长孙无忌就是阴谋诡计的老手,写这种诬告的折子最是合适。

当李渊看了折子内容之后瞬间炸裂,不得不说长孙无忌很有文采,李建成和李元吉跟后宫苟且之事,如同他亲眼所见一般,写得甚是详细。如果长孙无忌不做官,怕是也能出几本金瓶梅之类的读物,照样会被后世人所敬仰。

这种事就怕有人说,就算本来没怀疑心里也会比较膈应。这些年李渊养尊处优,身体也大不如前,越看越是恶心想吐,一时间急火攻心居然昏了过去。史书上记载李渊有风疾,应该类似高血压之类的疾病,这种病最是不能着急。好在皇帝有超强的御医团队,又是针灸又是灌药,总算是苏醒过来了。

李渊可不是糊涂蛋,等苏醒过来之后就仔细思量李世民的这个折子。李元吉确实有进入内宫的便利,如果说李建成和李元吉**后宫,李渊是不怎么相信的,毕竟李渊还是比较相信这两个儿子的。

问题在于折子是李世民呈上来的,这就导致李渊更加不相信其中的内容,如果李建成被废,李世民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从这个诬告的折子中,李渊更加感受到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已经到了无法调解的地步,这让他非常难过,他不想见到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相残,从两个儿子开始出现矛盾时就是这样的态度。

早些年劝说调解,希望两人能相互迁就。近些年李渊更加支持太子,希望李世民知难而退,目前来看好像并没有效果。连李渊建议李世民去洛阳,甚至允许李世民在洛阳建立国中国,李世民还是不愿意去。

李渊揉了揉肿胀的额头,还是有些头晕目眩,但还是做了一个英明的决定,通知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三日后前来见他。等旨意传来出去,李渊这才昏昏的睡下,又气又担心,还有点恶心,着实需要先休养几天。

当旨意传到秦王府时,秦王府众人欢欣鼓舞,个个摩拳擦掌,计策的第一步总算是成功了,是功成名就还是全家死光,就看三天之后了。秦王府众人不知道,其实诬告根本没成功,是李渊想调解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但是不管如何结果都一样。

当旨意传到东宫时,李建成和李元吉开始并没有多想,等传旨的内侍走了之后,皇宫中的内线很快传出消息来,李渊因为看了李世民告发李建成**之事,气血攻心昏迷了过去,现在已经苏醒。

李元吉脾气暴躁,听说被诬告就想去找李世民拼命,还好被李建成拉了回来,李建成认为这根本就是没有的事,坦然处之就是了,再说现在李渊正在养病,等三天后自然还两人清白。

李世民在等,李建成其实也在等。

事情总会有意外,两天之后秦王府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一个道士打扮的人出现在了李世民的书房内,来的人居然是太史局的傅奕。

太史局负责测验天文,考定历法,应该算是古代最迷信又最科学的一个部门。考定历法很科学,起码需要很多算学知识,测验天文就比较迷信了,古人习惯了用天象变化对应人间祸福。

傅奕已经年过五旬,面相清瘦须发皆白,看起来有些仙风道骨,做道士这个行业就应该如此,不像袁老道一样邋邋遢遢,让人感觉毫无仙气。

傅奕算不上是李世民的核心班底,甚至连核心的边都沾不上。几月之前李世民感受到了无限危机,府库中的财宝任长孙无忌使用,到处花钱拉拢人,不管有用没用先结交上再说,傅奕就是长孙无忌这样结交上的。

看来李世民对于钱财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眼看着小命都要不保了,还要那些钱财有什么用?钱花出去才是钱,放在府库全是废铜而已。面对长孙无忌的厚礼赠送,傅奕自然选择站在了李世民的这一边,这正应了那句话:出家人不爱财,越多越好。

别看仙风道骨,骨子里不过是个贪财的老道而已,这跟袁老道的悲天悯人比起来差远了。

李世民对于傅奕的到来很是吃惊,要不是长孙无忌介绍,完全就不知道还有这样一号人物。既然是站在自己这边的,那就没有怠慢的道理。所以李世民十分热情,先是请坐,然后让人上茶。傅奕也感受到了李世民的礼贤下士,觉得这步棋算是走对了。

李世民先开口说到:“先生前来,怕是有要事吧?”李世民很忙,讲话也就不用那些虚头巴脑了。

傅奕跪坐的身体稍稍欠身,对李世民说到:“下官前来的确有要事相告,今日太白经天,此乃天象变异之征,怕是有大事要发生。”

李世民听的有些糊涂,毕竟自己不是专业人士,哪里知道所谓的“太白经天”到底是个什么意思。于是开口询问到:“先生明说好了,太白经天是什么天象?”

观天象这种事都是专业人才,普通人谁没事天天看星象呢,再说也看不出什么变化来。傅奕于是解释道:“回禀殿下,太白经天就是太白星出现在了白天,就在天空正南方。”

太白星就是我们说的金星,也叫启明星,后世也经常说太白金星,金星几乎都是出现在晚上。八大行星有着不同的公转轨道周期,白天看到也没什么稀奇的。后世人还能推断出白天看到金星的周期,8年,121.5年,8年、105.5年,按照这个规律循环。

对于古人来说这可是大事,预示着即将有大事发生,甚至是王朝更替。当傅奕解释完之后,李世民心情十分舒畅,自己正忙着造反呢,天象都给出了指引,看来大事可成,早知道就不拿龟壳做占卜了,丢人而且小气,还是天象配得上自己。

长孙无忌听完之后觉得此事大有可为,于是三人又开始密谋。首先要求傅奕密奏李渊,奏折的内容比较简单,无非“太白经天,秦王当天下”而已。太白星白天出现在了秦国之地,这预示着秦王当为天下之主。

古代皇帝很讲究天人感应,这样的密折上去,看李渊如何应付。对于天象变化之类的大事是不能公开上书的,所以是密折。傅奕得到李世民的指示,赶紧回家写奏折。李世民还比较体贴,派了四个人护送傅奕回去,顺便把赠送的财物用车拉回去,再顺便看着傅奕写折子。

等傅奕走后,长孙无忌又派人在长安散布谣言,不过半天的功夫,长安城都知道了“太白经天,秦王当天下”。在李渊还没看到奏折时,长安城就已经传疯了。

李渊上次昏迷过去之后,这些日子身体一直都不好,这两天都在休养身体。密折是直接送到李渊手中的,不需要经过三省,不然知道的人多了哪里还叫密折?

当病恹恹的李渊看完密折后,居然没有大怒,而是遣内侍把傅奕的密折送到了李世民手中,并且让内侍转告李世民,明天一早到太极殿把此事解释清楚。

李渊或许相信天人感应,但是对于“太白经天,秦王当天下”一点不信,这明显又是李世民是手段。再说不过十多年前,天下最大的谣言莫过于“十八子,得天下”,这是李密为自己造势放出来的谣言而已,在李渊看来,李世民不过拾人牙慧而已。

李密现在何处?坟头的树都可以做椽子了,不过确实成就了另一家姓李的。

谣言当然也传到了东宫,李建成速招魏征和王珪两人,当然还有小跟班李元吉来东宫商讨此事。谣言这东西上层人基本是不信的,但是底层百姓经常会深信不疑,所以古代有个罪名就是妖言惑众。李建成虽然不把这种谣言当回事,但还是担心长安百姓受到蛊惑,所以还是希望能有所应对。

魏征、王珪二人,对这种谣言自然是打死都不信的。两人都熟读史书,这种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什么“楚虽三户能亡秦”,“大楚兴,陈胜王”,“公孙病已当立”,“十八子,得天下”,等等等,两人可以举例很多出来。

可难点就在于李世民掌握了舆论先机,任凭魏征、王珪二人聪明异常,还是想不出适合应对的方法。

四人密谋半天也没个结果,只好暂时作罢。对于李建成来说明天还是个重要的日子,他和李元吉需要上朝解释关于李世民诬告**后宫之事。对这件事魏征给出的意见很简单,千万不要做过多解释,只需回答绝无此事即可。

魏征的说法是对的,这种事只能义正言辞的说没有,因为解释越多越是说不清楚,最多义愤填膺的让李世民给出证据。

当内侍把傅奕的密折和李渊的口谕传达给李世民之后,开始李世民还有些担心,奏折都送过来了,李渊自然是在点李世民。二郎啊,真的不要闹了,朕知道是你做的好事,你最好把事情给朕解释清楚。

不过担心也只是一瞬间而已,想到身边的一群兄弟,明天就打算动手弄死李建成了,还解释个什么东西?

今天来的人很齐,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侯君集、程咬金、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张公瑾,都是李世民的核心班底,也都是绝对值得信任的人。

明天即将改变所有人的命运,是全家一起躺板板,还是飞黄腾达,明天就见分晓了。所有人都不敢有丝毫怠慢,全部在秦王府商讨着明天截杀李建成的细节。

每个人来之前都跟家人做了道别,此一去再无回头之路。每个人心中都有放不下的家人,年老的双亲,幼年的子女,但是依然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不得不说李世民绝对是个有无穷魅力的人,所以才能汇聚当世天下的顶级人才,陪着他做全家可能死光的大事。

最终商讨的结果是这样的,次日一早李世民带着尉迟恭、秦琼、侯君集、程咬金、段志玄、张士贵、张公瑾从玄武门进入皇城,在玄武门附近埋伏李建成,这些都是当时的百战名将,李建成的少量亲卫根本不是对手。

长孙无忌、房乔、杜如晦、高士廉等文官在战场上根本一点作用也没有,能做好协调工作就行了。

老将屈突通带领玄甲军暂时埋伏在秦王府北门附近,等到玄武门有喊杀之声时,带领玄甲军到玄武门负责接应,不能早也不能晚了。

其实如此大的事,反而不需要再商量太多细节了,因为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干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其他的事都在建立在此事成功的基础上的。

当退无可退时,已经做了最后的决断,人反而会平和心态,这群人这一夜并没有无眠,李世民和这些属官居然一夜好梦,养精蓄锐准备次日搏杀。

次日,在太阳还没升起时,李世民等人已经饱餐战饭,出发之前李世民去见了长孙王妃,也算是道别。

李世民对长孙王妃说到:“观音婢,此去不知前途如何,成功了你以后就是皇后,失败了你就跟我一起下九泉。”

不管李世民做什么,长孙王妃都是毫无怨言的支持,她相信李世民能够成功。原本要流出来的泪水被生生的憋了回去,只是抓住李世民的手,笑着说到:“二郎,我和孩子们等你回来。”

有这句话就足够了,李世民如同打了鸡血一般,跟长孙王妃道别之后挺起胸膛转身走了。

此时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正照在李世民的脸上,李世民迎着光走去,如同踏上了金光大道一般。

李世民带着尉迟恭、秦琼等七人,骑上快马出秦王府北门,往东直奔玄武门。

改变李世民一生,也改变大唐命运,以及无数人一生的玄武门之变,总算拉开了序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