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中国古代名人传 > 第79章 李斯

中国古代名人传 第79章 李斯

作者:轩辕风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7 05:25:03 来源:小说旗

战国末年,楚国上蔡的一个普通清晨,晨曦穿过淡薄的云层,洒在郡衙那略显陈旧的屋檐上。

郡衙内,一个身形清瘦的小吏正忙碌地穿梭于各个房间,他便是李斯。

此时的他,每日的生活被琐碎的文书杂务填满,从核对账目到整理公文,从接待往来官员到传达上级指令,日子就这样平淡而庸常地流逝着。

这一日,李斯如往常一样去吏舍的厕所。

刚踏入那昏暗且散发着异味的空间,便瞧见几只瘦小的老鼠在秽物间匆匆觅食。

它们的身形孱弱,毛发稀疏,每一丝外界的动静都能让它们惊恐万分。

一听到李斯的脚步声或是远处传来的犬吠,这些老鼠便吓得四处逃窜,慌不择路地躲进黑暗的角落。

不久后,因为公务,李斯来到官府的粮仓。

这里与厕所截然不同,宽敞明亮,堆积如山的粮食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李斯惊讶地看到,在这粮仓之中的老鼠个个肥硕无比,皮毛油亮。

它们悠然自得地穿梭在粮食之间,时而大快朵颐,时而慵懒地打个盹,丝毫不用担心外界的惊扰,仿佛这偌大的粮仓是它们专属的安乐窝。

目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李斯内心受到极大震撼,一种强烈的不甘和对命运的思索涌上心头。

他伫立良久,不禁长叹:“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在这一刻,他深刻地意识到,人就如同老鼠一般,能否出人头地,关键在于所处的环境。

自己怎能一辈子被困在这狭小的郡衙,做着微不足道的小吏,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

当下,他便暗下决心,一定要摆脱这卑微的处境,去追求更高远的人生,就像那粮仓中的老鼠,寻得属于自己的“丰饶之地”。

为了实现心中的抱负,李斯没有丝毫犹豫,毅然辞去了小吏之职。

他听闻齐国的荀子是一代大儒,精通“帝王之术”,那正是自己渴望学习的安邦定国、成就大业的学问。

于是,李斯背上行囊,踏上了前往齐国的求学之路。

一路上,他风餐露宿,穿越山川河流,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齐国,拜入荀子门下。

在荀子的学堂里,李斯如饥似渴地学习着。

他与同窗韩非一起,每日钻研典籍,探讨治国理政的方略。

荀子的教导深入浅出,从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到现实各国的政治局势,无一不详细剖析。

李斯思维敏捷,常常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得到荀子的称赞。

数年时光转瞬即逝,李斯在荀子的悉心教导下,对“帝王之术”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学业有成后,李斯开始分析天下局势。

他审视着各国的国情,楚国虽地域辽阔,但国内政治**,旧贵族势力强大,改革难以推行,难有作为。

其余六国也皆国力衰微,在秦国日益强大的压力下,自顾不暇,难以成就大业。

唯有西方的秦国,历经数代变法图强,商鞅变法更是为秦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其国力强盛,兵强马壮,正展现出吞并天下的雄心。

李斯认定,秦国就是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是自己实现抱负的希望所在。

于是,他怀着满腔的热血和憧憬,告别恩师荀子,踏上了西入秦国的征途。

李斯历经长途跋涉,终于来到秦国。

然而,他刚到秦国时,恰逢庄襄王去世,年幼的嬴政即位,相国吕不韦把持朝政。

初来乍到的李斯深知,要在秦国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站稳脚跟,需先寻得靠山。

于是,他多方打听,设法成为吕不韦的舍人。

吕不韦初见李斯,便被他的谈吐和学识所吸引。

在与李斯的交谈中,吕不韦发现他对天下局势有着深刻的见解,对治国理政也有着独特的思路,不禁心生赏识。

不久,吕不韦便任命李斯为郎官,这一任命让李斯获得了接近秦王嬴政的机会。

一日,李斯在嬴政处理政务的间隙,抓住时机向嬴政进言:“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遂忍之。自秦孝公以来,秦国历经六世积累,如今诸侯臣服,秦国统一天下之势已成。若大王此时懈怠,待诸侯再次联合,即便有黄帝之贤能,也难以完成霸业。”

嬴政听后,心中大为震动。

他抬起头,目光紧紧地盯着李斯,眼前这个年轻人的话语如同一把锐利的剑,直击他内心深处的渴望。

嬴政深知,李斯所言极是,秦国多年的努力不能功亏一篑,统一天下的大业必须抓紧推进。

从那以后,嬴政开始关注李斯,听从他的计谋。

李斯建议嬴政暗中派遣谋士携带金玉财宝游说诸侯,对于那些可以用钱财收买的诸侯名士,便重金结交,让他们为秦国效力。

对于不肯就范的,就派刺客暗中除掉。

嬴政采纳了这一策略,李斯也因此忙碌起来,他精心挑选谋士,为他们制定详细的计划,安排他们前往六国。

这些谋士凭借着李斯的谋划,在六国之间纵横捭阖,成功离间了六国的君臣关系,为秦国的军事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离间计的成功实施,秦国在对外扩张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李斯也因功被升为客卿,开始在秦国政坛崭露头角。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

正当李斯在秦国渐入佳境时,“郑国渠事件”爆发。

韩国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建议秦国修建一条大型灌溉渠,企图以此消耗秦国国力,避免其伐韩。

起初,秦国并未察觉韩国的阴谋,在郑国的主持下,工程顺利开展。

后来,韩国的阴谋败露,秦国宗室大臣纷纷进言秦王:“诸侯之人来秦国做事,大多是为其主充当间谍,应将所有客卿一律驱逐。”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李斯心急如焚。

他深知秦国若驱逐客卿,将是巨大损失。

客卿们为秦国带来了不同的思想和治国理念,是秦国强大的重要助力;而对于自己而言,这也意味着他刚刚开启的辉煌前程将就此断送。

在这危急时刻,李斯没有坐以待毙,他奋笔疾书,写下千古名篇《谏逐客书》。

在文中,他以深情而有力的笔触,列举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四位君主重用客卿,使秦国强大并成就霸业的史实:“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他指出,这些客卿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他们,秦国难以有今日的强大。

接着,李斯又以秦王对异国珍宝、美女、音乐的喜爱为例,说明不应在用人上区别对待:“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他犀利地指出,秦王在对待珍宝和人才上的双重标准是不合理的,否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最后,李斯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强调驱逐客卿是“藉寇兵而赍盗粮”,会使秦国失去人才,削弱自身实力,而资助敌国:“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嬴政读罢《谏逐客书》,被李斯的雄辩和远见所折服。

他意识到自己险些犯下大错,逐客之举确实会给秦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嬴政立即下令废除逐客令,召回被驱逐的客卿,并恢复李斯官职经此一役,李斯不仅保住了自己在秦国的地位,更赢得了嬴政的信任与重用,官职一路升至廷尉。

此后二十余年,李斯始终坚定地站在嬴政身边,成为嬴政实现统一大业的得力助手。

在军事战略的制定上,李斯协助嬴政制定并实施远交近攻的战略。

他深入分析六国的地理位置、国力强弱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提出先拉拢距离秦国较远的齐国、燕国,稳住它们,使其不与其他国家联合抗秦。

然后集中力量,逐步蚕食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这一战略如同一张精准的大网,将六国逐步纳入秦国掌控之中。

在军事行动中,李斯密切关注前线战况,及时为嬴政提供决策建议。

当秦军进攻赵国时,赵国名将李牧多次击退秦军。

李斯深知李牧是赵国的中流砥柱,若不除去他,秦军难以取胜。

于是,他再次施展离间计,派人携带重金潜入赵国,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让他在赵王面前诬陷李牧谋反。

赵王昏庸,果然中计,杀死李牧。

李牧一死,赵国防线崩溃,秦军势如破竹,很快便攻克赵国都城邯郸。

在政治上,李斯积极参与秦国的各项改革,为秦国建立起一套高效的政治制度。

他协助嬴政建立起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九卿则分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这种制度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同时,李斯还建议嬴政统一法律,将秦国的法律推广到全国,使全国有了统一的行为规范,加强了国家的统治秩序。

公元前221年,秦国终于完成统一大业,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

李斯因功被任命为丞相,达到了他人生的巅峰。

此时的他,位极人臣,荣耀无比,成为秦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为巩固秦朝统治,李斯又提出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政策。

他力主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在朝堂之上,李斯与主张分封制的大臣展开激烈辩论。

他指出,分封制是周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拥有极大的权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与中央政权产生矛盾,导致国家分裂。

而郡县制则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官员直接对中央负责,这样可以大大加强中央集权,避免诸侯割据局面的再次出现。

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郡县制的推行,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本的政治格局。

在文化方面,李斯倡导“书同文”。

当时,六国文字各不相同,这给国家的政令传达、文化交流带来极大不便。

李斯亲自整理秦国小篆,将其作为标准文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他组织人力编写识字课本,如《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让各地百姓学习统一的文字。

“书同文”的实施,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更好地沟通和理解,也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奠定了文化基础。

经济上,李斯推动“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他规定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为六尺,这样全国的车辆就可以在相同的轨道上行驶,便于交通往来和物资运输。

同时,他统一了长度、容量、重量的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颁发标准的度量衡器具,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使全国的经济交流更加顺畅,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稳定。

随着地位的提升,李斯的家族也尽享荣华。

他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诸子皆娶秦国公主为妻,女儿也都嫁给秦国公子。

有一次,李由回咸阳休假,李斯在家中大摆宴席,朝中百官纷纷前来祝贺,门庭若市,车骑数以千计。

看着这热闹非凡的场面,李斯却突然感到一阵忧虑。

他想起老师荀子说过的“物禁大盛”,心中暗自思忖:自己从一介布衣走到今天,位极人臣,富贵已达极点,然而盛极必衰,未来等待自己的又会是什么呢?

这种忧虑如同一片阴影,悄然笼罩在他的心头。

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嬴政率领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及小儿子胡亥等巡游天下。

一路上,秦始皇视察各地的民情,宣扬秦朝的国威。

当他们行至沙丘时,秦始皇突然病重。

嬴政自知时日无多,便令赵高写诏书给长子扶苏,让他将兵权交给蒙恬,速回咸阳主持葬礼,言下之意便是传位给扶苏。

诏书封好后,还未等使者送出,秦始皇便驾崩了。

此时,诏书和皇帝玺印都在赵高手中,只有胡亥、李斯、赵高及几个贴身宦官知晓秦始皇去世的消息。

赵高心怀叵测,他与扶苏向来不和,担心扶苏即位后对自己不利。

扶苏为人正直,对赵高的一些行径颇为不满,而且扶苏信任蒙恬等大臣,若他即位,赵高的权势必将受到极大威胁。

于是,赵高打起了歪主意,他想扶持胡亥称帝,胡亥性格懦弱,容易掌控,这样自己就能继续在朝中呼风唤雨。

赵高先找到胡亥,极力劝说他篡改遗诏,夺取皇位。

他对胡亥说:“皇上驾崩,没有遗诏封诸子为王,只赐给扶苏一封诏书。扶苏一到咸阳,就会即位为帝,而你连尺寸之地都不会有,这可如何是好?”

胡亥起初有些犹豫,认为这样做不义不孝,违背了道德和伦理。

但赵高并不罢休,他继续说道:“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如今大权在你我和丞相手中,机会难得。若不抓住,以后再后悔可就来不及了。况且,统治别人与被别人统治,差别可太大了。”

在赵高的巧言令色下,胡亥最终还是动摇了,他的心中开始燃起对皇位的渴望。

之后,赵高又去拉拢李斯,他深知李斯在朝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若得不到他的支持,篡位之事难以成功。

赵高找到李斯,直截了当地说:“皇上驾崩,遗诏和玺印都在胡亥手中,立谁为太子,全在你我一句话。你想想,论才能、功劳、谋略以及与扶苏的关系,你比得上蒙恬吗?扶苏即位后,必定任用蒙恬为丞相,到时你可就无法保住现在的地位和荣华富贵了。而胡亥仁慈宽厚,若立他为帝,你我都能长享富贵。”

李斯闻言,内心十分挣扎。

他深知篡改遗诏是大逆不道之事,不仅违背了自己对秦始皇的忠诚,也可能给国家带来灾难。

他辅佐秦始皇多年,深知秦始皇对扶苏的期望,也明白扶苏的贤能和担当,若扶苏即位,必定能将秦朝治理得更好。

但他又贪恋权势,害怕失去现有的一切。

这些年来,他为秦国的统一和发展付出了无数心血,好不容易才达到今天的地位,享尽荣华富贵,他实在难以割舍。

在赵高的不断威逼利诱下,李斯的防线逐渐崩溃。

赵高见李斯有所动摇,进一步施压:“现在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若你不与我们合作,一旦消息泄露,你不仅自身难保,还会连累家人。”

李斯想到自己的家族,想到那些依赖他的亲眷,心中一阵剧痛。

最终,他还是屈服了,在权力和**的驱使下,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他们合谋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假称秦始皇遗命立胡亥为太子,又伪造了一封诏书赐给扶苏,指责他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赐剑让他自杀。

扶苏接到诏书后,悲痛万分,他虽心有疑虑,但生性仁孝,不愿违背父命,最终含冤自杀。

蒙恬也被囚禁,不久后被杀害。

沙丘之变成为李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从此,他陷入了权力的旋涡,一步步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秦二世即位后,昏庸无道,整日沉溺于享乐,将朝政大权交给赵高。

赵高为了独揽大权,开始大肆排除异己,朝中许多忠良之士纷纷遭到迫害。

他设计陷害朝中大臣,制造冤假错案,使得朝堂之上人人自危。

李斯虽为丞相,却因沙丘之谋而受制于赵高,在朝廷中的地位逐渐被架空。

赵高深知李斯在朝中根基深厚,始终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只是一时还未找到合适的时机彻底扳倒他。

面对秦二世的暴政和赵高的专权,李斯也曾试图进谏,希望能挽回局势。

秦二世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费在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上,百姓徭役赋税沉重,民不聊生,各地反抗的烽火渐起。

李斯忧心忡忡,他上书秦二世,言辞恳切地指出当前国家面临的种种问题:“今关东群盗并起,此皆陛下急政暴赋、戍徭无已之故。百姓疲于奔命,不堪其苦,遂相聚为盗。陛下当轻徭薄赋,缓刑爱民,以安天下之民。”

在奏疏中,他还列举了历史上因暴政而亡国的例子,希望秦二世能引以为戒。

然而,秦二世早已被赵高迷惑,对李斯的劝谏充耳不闻。

他反而质问李斯:“朕即位以来,盗贼日益猖獗,你身为丞相,却不能加以制止,这是为何?”

赵高趁机在一旁煽风点火:“丞相久居高位,权势日盛,或许早有不臣之心,他对陛下的政令阳奉阴违,才导致局面如此难以收拾。”

秦二世听后,对李斯的不满愈发强烈。

李斯意识到自己处境危险,却仍不甘心坐以待毙。

他与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商议,决定联名上书,再次劝谏秦二世。

他们在奏疏中写道:“关东盗贼并起,朝廷发兵诛击,所杀甚众,然犹不止。盗贼多,皆以戍漕转作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

他们希望通过停止阿房宫的修建,减轻百姓负担,平息民怨。

秦二世看到奏疏后,勃然大怒。

赵高更是在一旁添油加醋,诬陷李斯等人谋反。

秦二世下令将李斯、冯去疾、冯劫逮捕入狱。

冯去疾和冯劫不愿受辱,自杀身亡,而李斯则被赵高严刑拷打,逼他承认谋反。

在狱中,李斯受尽折磨,被打得遍体鳞伤。

他本想上书秦二世为自己辩解,详细陈述自己对秦国的忠诚和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从入秦以来协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制定各项制度巩固秦朝统治,桩桩件件,皆是他的心血。

然而,狱吏早已被赵高收买,他的奏疏被扣留,根本无法送到秦二世手中。

李斯心中悔恨交加,他想起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想起在荀子门下求学时的意气风发,想起辅佐秦始皇成就霸业时的荣耀与自豪。

他曾以为自己能名垂青史,成为一代贤相,却因一时贪念,与赵高同流合污,不仅害了自己,也将秦国推向了灭亡的边缘。

如今,他已无力回天,只能等待命运的审判。

赵高为了坐实李斯谋反的罪名,还派人假扮成御史、谒者、侍中,轮番审讯李斯。

只要李斯翻供,就对他严刑拷打。

后来,秦二世真的派人来核实李斯的口供,李斯以为还是赵高的圈套,不敢再改口,只能含冤承认谋反。

公元前208年,李斯被判处腰斩之刑,夷灭三族。

行刑那天,咸阳城万人空巷,百姓纷纷前来观看。

曾经威风凛凛的丞相,如今却沦为阶下囚,百姓们心中感慨万千。

李斯被押赴刑场时,回头看了看同样被押解的次子,心中五味杂陈,他感慨地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这一刻,他想起了自己在上蔡的平凡时光,那时虽无富贵权势,却有着简单的快乐。

可如今,一切都已成为奢望。

随着刽子手的刀落下,李斯的生命戛然而止,曾经辉煌一时的家族也随之覆灭。

李斯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从一个小小的郡吏,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成为秦国丞相,在秦国统一六国及秦朝建立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政治主张和改革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他又因贪恋权势,在关键时刻做出错误选择,参与沙丘之变,最终导致自己身败名裂,也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他的故事,成为后人不断反思和探讨的历史样本,警示着人们在追求成功与权力的道路上,要坚守道德与忠诚,切不可被**蒙蔽双眼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