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中国古代名人传 > 第132章 司马懿

中国古代名人传 第132章 司马懿

作者:轩辕风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7 05:25:03 来源:小说旗

东汉末年,风云激荡,宛如一幅山河破碎、苍生蒙难的末世图景。

曾经辉煌的汉室在桓灵二帝的昏庸统治下摇摇欲坠,宦官与外戚争权夺利,朝政**不堪,百姓在苛捐杂税与战乱中苦苦挣扎。

四方豪杰并起,割据势力林立,整个天下陷入了无尽的纷争与混乱之中。

就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在河内温县的司马家族,一颗注定要在历史长河中掀起惊涛骇浪的新星悄然孕育,他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出生于世家大族,家族世代为官,书香门第的熏陶赋予了他与生俱来的沉稳与睿智。

自幼,司马懿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超乎常人的聪慧,无论是儒家经典、历史典籍,还是兵法谋略,他都如饥似渴地研读。

在书房的昏黄烛光下,常常能看到他专注读书的身影,那些古老的文字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也在他心中种下了匡扶天下、建功立业的种子。

然而,在这个英雄辈出、时局瞬息万变的时代,想要崭露头角并非易事。

司马懿深知,时机未到,过早地暴露自己的锋芒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祸。

于是,他选择在家族的庇护下默默沉淀,观察着天下局势的变化,等待着那个能让他一展宏图的机会。

彼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势力如日中天。

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听闻司马懿的才名后,便迫不及待地派人征辟他入府为官。

对于曹操的征召,司马懿却陷入了深思。

他看到汉室已然衰微,曹操虽实力强大,但因“挟天子”之举背负诸多争议,天下局势尚不明朗。

此时投身曹营,究竟是踏上青云之路,还是陷入权力的旋涡,他难以抉择。

经过一番权衡,司马懿决定装病婉拒,以逃避初次征召。

他闭门不出,对外宣称身患重病,无法起身行走,连生活起居都需要他人照料。

曹操生性多疑,对司马懿的托病之举心生疑虑,派人暗中监视。

司马懿则凭借着出色的演技,成功骗过了曹操的眼线,暂时躲过了这场征召。

但曹操怎会轻易放过这样的人才。

几年后,曹操再次派人强行征召司马懿,并放出狠话,若再不应召便将其下狱。

面对曹操的强硬态度,司马懿明白,自己已没有退路。

无奈之下,他只得踏入曹营,担任文学掾,就此开启了他漫长而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

初入曹营,司马懿深知自己身处险境,周围皆是曹操的心腹和各方势力的眼线。

他行事极为低调谨慎,从不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是默默地观察着各方势力的博弈,努力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

他凭借出众的智谋,在处理政务时条理清晰、滴水不漏,逐渐引起了曹操的注意。

然而,曹操生性多疑,对司马懿“鹰视狼顾”之相颇为忌惮。

所谓“鹰视狼顾”,即目光如鹰般锐利凶狠,回首时如狼般警觉多疑,这种面相在古代被视为野心勃勃、心怀不轨的象征。

曹操曾多次试探司马懿,有一次,他故意在司马懿身后喊他的名字,司马懿不自觉地以“狼顾之姿”回头,这一幕让曹操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告诫曹丕需提防此人。

司马懿敏锐地察觉到曹操的猜忌,心中暗自警惕。

为了消除曹操的疑虑,他愈发收敛锋芒,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辅佐曹丕之中。

在曹丕与曹植的世子之争中,司马懿为曹丕出谋划策,分析局势,帮助曹丕在曹操面前树立良好形象。

他教导曹丕要礼贤下士,广纳人才,以宽厚仁慈的形象示人;同时,在关键时刻,为曹丕提供应对曹植竞争的策略。

在司马懿的辅佐下,曹丕逐渐在这场激烈的权力角逐中占据上风,最终成功登上世子之位。

曹丕对司马懿的帮助感激涕零,将他视为自己的心腹,这也让司马懿在权力核心站稳了脚跟,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后,对司马懿信任有加,委以重任。

此时的魏国,虽据北方大地,但边境仍不太平,东吴与蜀汉时常侵扰,妄图蚕食魏国的领土。

司马懿开始频繁参与军事行动,从幕后走向台前,在对抗外敌的战场上大展身手,逐渐崭露头角。

在对吴作战中,司马懿多次率军抵御东吴进攻。

他深入研究东吴的军事特点,洞察其水军优势与陆地作战短板,制定了稳扎稳打的战略。

在濡须口之战中,面对东吴孙权亲自率领的精锐水师,魏军将士们心中充满了恐惧。

孙权的水师战船高大坚固,士兵们水性娴熟,在江面上如鱼得水。

而魏军大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面对东吴的水师,心中难免有些发怵。

司马懿深知士气的重要性,他亲自巡视军营,鼓舞士兵们的士气。

他站在高台上,对着士兵们大声喊道:“将士们,我们虽不习水战,但我们有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东吴水师虽强,但他们远离本土,补给困难。只要我们坚守城池,利用地形优势,定能击退敌军!”

士兵们听了司马懿的话,士气大振,纷纷表示要与敌军决一死战。

战斗打响后,司马懿指挥魏军坚守城池,巧妙利用地形设置防线。

他在濡须口周围布置了大量的鹿角、拒马等防御工事,阻止东吴水师靠近岸边。

同时,他派遣小股部队骚扰东吴后方补给线,烧毁东吴的粮草辎重,袭击东吴的运兵船队。

孙权久攻不下,粮草渐乏,军队士气低落。

在一次战斗中,孙权亲自率领一支精锐部队试图突破魏军防线,却陷入了司马懿的包围圈。

魏军将士们奋勇杀敌,将孙权的部队团团围住。

孙权见势不妙,急忙率领部队突围。

在突围过程中,孙权的战马被魏军的绊马索绊倒,孙权险些被魏军俘虏。

幸好他的部将周泰拼死相救,才使他得以逃脱。

经此一役,孙权深知魏军的厉害,无奈之下,只得退兵。

此役让司马懿声名远扬,在军中威望大增,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魏国上下的一致认可。

而在对抗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北伐中,司马懿更是成为魏国的中流砥柱。

诸葛亮智谋超群,心怀兴复汉室的壮志,北伐初期屡战屡胜,魏国边境告急。

消息传到洛阳,魏明帝曹叡大惊失色,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在朝堂之上,大臣们议论纷纷,有的主张求和,有的主张坚守,一时难以达成共识。

此时,司马懿站了出来,他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认为诸葛亮虽然智谋过人,但蜀汉国力弱小,粮草运输艰难,难以支撑长期的战争。

只要魏军采取正确的战略,坚守不出,消耗蜀军的粮草,必能击败诸葛亮。

曹叡听了司马懿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任命司马懿为大都督,率军抵御诸葛亮的北伐。

司马懿奉命出征,与诸葛亮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智谋较量。

在街亭之战中,司马懿抓住马谡轻敌冒进的弱点,派张合切断蜀军水源,一举攻克街亭。

马谡是诸葛亮颇为器重的将领,但他刚愎自用,不听从诸葛亮的指挥,擅自将军队驻扎在山上。

司马懿得知后,大喜过望,他亲自率领大军包围了马谡的军队。

张合则率领一支精锐部队切断了蜀军的水源。

蜀军在山上无水可饮,军心大乱。

司马懿趁机发动进攻,蜀军大败,马谡弃军而逃。

街亭的失守,让诸葛亮的北伐计划陷入了困境,他不得不退回汉中。

此役,司马懿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取得了关键胜利,也让诸葛亮对他刮目相看。

此后的多次交锋中,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粮草运输艰难,急于速战速决,便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

无论诸葛亮如何叫骂挑衅,甚至派人送给他女人的衣服,试图激怒他出战,司马懿都不为所动。

他对部下们说:“诸葛亮远道而来,粮草不足,他急于与我们决战,就是想速战速决。我们只要坚守不出,拖垮他们的粮草供应,他们自然会退兵。”

在司马懿的坚守下,诸葛亮的北伐计划一次次受挫。

最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的死讯后,率军追击蜀军,但被诸葛亮生前安排的姜维等人用计吓退。

此役过后,司马懿成功化解了蜀汉对魏国的最大威胁,进一步巩固了在魏国的军事地位,成为魏国不可或缺的军事统帅。

魏明帝曹叡即位后,司马懿继续得到重用,成为朝廷元老重臣。

然而,随着权力的不断集中,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愈发激烈。

曹叡临终前,任命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佐幼主曹芳。

曹爽出身曹氏宗亲,起初对司马懿颇为敬重,毕竟司马懿历经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君主,位高权重,在朝廷中威望极高。

但在亲信的怂恿下,曹爽逐渐忌惮司马懿的权势,开始想方设法排挤打压他。

曹爽独揽军政大权,任用亲信,结党营私。

他将自己的弟弟曹羲、曹训等人安插到重要的军事岗位上,掌握了京城的兵权。

同时,他还拉拢了一批朝廷官员,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

为了剥夺司马懿的实际兵权,曹爽将司马懿明升暗降,封他为太傅,看似位高权重,实则剥夺了他的军事指挥权,只给了他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职。

面对曹爽的步步紧逼,司马懿选择了隐忍退让。

他深知,此时与曹爽正面冲突无异于以卵击石,只会给自己和家族带来灭顶之灾。

于是,他称病在家,闭门不出,对外表现出一副风烛残年、不问世事的模样。

曹爽对司马懿的病深信不疑,愈发肆无忌惮。

他带着皇帝曹芳外出打猎,尽情享乐,将朝政抛诸脑后。

他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府邸,生活奢侈糜烂。

他的亲信们也趁机贪污受贿,卖官鬻爵,搞得朝廷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司马懿虽在家中养病,但对朝廷的局势了如指掌。

他暗中积蓄力量,等待反击的时机。

他与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秘密联络,培养了一批死士,为日后的政变做准备。

正始十年,司马懿见时机成熟,趁曹爽出城之际,发动高平陵之变。

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洛阳城,关闭城门,占据武库。

他亲自率领部队来到皇宫,上奏太后,罗列曹爽的种种罪行,要求罢免曹爽。

太后迫于司马懿的压力,只得同意了他的请求。

曹爽在城外得知消息后,惊慌失措。

他手中虽然还有皇帝和部分军队,但他贪恋权势富贵,在谋士的劝说下,本有机会调兵反抗,但他幻想交出权力后仍能做个富家翁,最终选择投降。

司马懿却并未放过曹爽,以谋反罪将曹爽及其党羽一网打尽,诛灭三族。

在这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司马懿展现出了他的果断和狠辣。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家族成为魏国实际的统治者,司马懿将魏**政大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为司马氏代魏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虽未称帝,但已成为魏国的实际主宰。

他在执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试图整顿吏治,选拔人才,恢复社会秩序,发展经济,使魏国国力进一步增强。

他深知,要实现天下统一,必须先稳固内部。

在政治上,司马懿整顿官场风气,严厉打击贪污**现象。

他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制度,对贪污受贿的官员严惩不贷。

同时,他注重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推行了九品中正制的改良措施,通过考察人才的才能和品德,选拔出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官员,为魏国的政治稳定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经济上,司马懿积极推行屯田制,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他组织人力修复了许多因战乱而荒废的水利设施,如沟渠、堤坝等,提高了农田的灌溉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他还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在他的努力下,魏国的经济逐渐复苏,百姓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为国家的军事扩张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军事上,司马懿继续对外扩张,巩固魏国的边境安全。

他平定了辽东公孙渊的叛乱,公孙渊在辽东拥兵自重,妄图割据一方。

司马懿率领大军长途奔袭,穿越茫茫沙漠,直捣公孙渊的老巢。

在战斗中,他运用了巧妙的战术,先佯攻敌军正面,吸引敌军主力,然后派精锐部队绕到敌军后方,前后夹击,一举击败了公孙渊,平定了辽东地区,巩固了魏国北方边境。

嘉平三年,司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

他的一生,历经东汉末年的乱世纷争、三国鼎立的残酷博弈,从一个初入官场的谋士,一步步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他的隐忍、智谋与坚韧,使其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

在他身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继续巩固司马家族的权势。

司马师废黜曹芳,立曹髦为帝;司马昭则进一步扩大司马家族的势力,杀死曹髦,为司马炎代魏称帝铺平了道路。

最终,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完成了三国归晋的大一统局面。

司马懿作为晋朝的奠基人,被追尊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他的传奇一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物。

他的故事不断被演绎、传颂,警醒着后人权力的博弈与人生的智慧。

他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凭借着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对时机的把握以及超乎常人的隐忍和毅力。

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司马懿以其独特的方式,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