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中国古代名人传 > 第136章 郭嘉

中国古代名人传 第136章 郭嘉

作者:轩辕风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1 10:41:46 来源:小说旗

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的征途上,曹军仿若一支在狂风巨浪中艰难前行的孤舟。

狂风裹挟着漫天的黄沙,仿若无数尖锐的暗器,无情地抽打在曹军将士的脸上,行军之路被这恶劣的天气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霾。

战马嘶鸣,蹄声踏破荒原的寂静,曹操立马山顶,极目远眺,只见漫山遍野的乌桓骑兵如汹涌的潮水般涌动,那密密麻麻的人马,仿若无边无际的黑色海洋,将曹军的阵营围得水泄不通。

曹操眉头紧锁,心中暗自估算着双方兵力的悬殊,忧虑之色悄然爬上了他那饱经沧桑的面庞。

营帐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谋士们围坐一团,面色凝重,进谏退兵者有之,主张坚守者亦有之。

有的谋士言辞急切,恳请曹操退兵,以保大军周全,他们列举着粮草补给的困难、地形的不利以及敌军的强大;有的则建议坚守,等待时机,认为贸然进攻只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就在曹操内心摇摆不定之时,一个清瘦却坚毅的身影从人群中闪出,正是郭嘉。

“主公,敌军虽众,但阵型未稳。我军千里奔袭,如今正是破敌的绝佳时机。此时不战,更待何时?”郭嘉目光如炬,言辞铿锵,每一个字都仿若重锤,打破了战场上令人窒息的沉默。

曹操抬眸看向郭嘉,只见他虽身形单薄,面色略显苍白,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果敢与自信。

曹操心中一动,多年来与郭嘉并肩作战,他对郭嘉的谋略深信不疑。

略一思忖,曹操大手一挥,下达了进攻的命令。

在郭嘉的谋划下,张辽一马当先,率领着曹军精锐如猛虎下山般冲向乌桓军。

一时间,喊杀声震天动地,刀光剑影闪烁,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

这场战役打得异常惨烈,双方士兵奋勇厮杀,毫不退缩。

乌桓骑兵擅长骑射,他们在战场上往来驰骋,箭如雨下;曹军则以顽强的斗志和严明的纪律与之抗衡,步兵手持盾牌,组成紧密的防线,抵挡着敌军的冲击,骑兵则寻找机会,对乌桓军进行穿插包抄。

曹操在后方指挥,目光却不时扫向郭嘉,见他虽身处战局之中,却镇定自若,有条不紊地分析着战场形势,不时向曹操进言。

最终,曹军大获全胜,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彻底平定了北方。

回师途中,郭嘉的病情却日益加重。

他躺在马车里,脸色愈发苍白,气息也变得微弱。

曹操心急如焚,多次亲自探望,询问病情,四处寻找名医为他诊治,却都无济于事。

曹操坐在郭嘉的床边,看着昔日那个意气风发、谈笑间便能决胜千里的谋士如今虚弱地躺在病榻上,心中满是悲痛与不舍。

他紧紧握着郭嘉的手,仿佛这样就能留住他的生命。

郭嘉出身颍川郭氏,虽家族并非顶级豪门,却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自幼,郭嘉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对诸子百家、兵法谋略过目不忘。

年少的郭嘉,常常独坐庭院,手捧竹简,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他对天下大势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谈论时事,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少年时,他便洞察汉末天下将乱,暗中结交英雄豪杰,为日后施展抱负做准备。

他深知,在这个乱世之中,唯有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谋略,才能辅佐明主,成就一番大业。

初出茅庐,郭嘉投靠了袁绍。袁绍当时兵多将广,谋士如云,看似是成就大业的最佳选择。

袁绍出身名门望族,“四世三公”的显赫家世,使得天下贤才纷纷来投。

他的营帐之中,整日高朋满座,谋士们各抒己见,讨论着天下局势。

然而,郭嘉在袁绍帐下待了一段时间后,便敏锐地察觉到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袁绍虽有宏大的志向,却在决策时优柔寡断。

每次商议大事,他总是犹豫不决,听了这个谋士的建议觉得有理,听了那个谋士的观点又觉得可行,却始终无法下定决心付诸行动。

而且,他表面上礼贤下士,对谋士们恭敬有加,内心却猜忌多疑,不能真正信任和重用他们。

郭嘉深知,在这样的主公麾下,自己的才能难以得到充分施展,也无法实现匡扶天下的抱负。

于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袁绍。

直到经荀彧推荐,郭嘉与曹操相见。

两人促膝长谈,纵论天下大势,从汉室衰微到诸侯割据,从民生疾苦到战略布局。

曹操发现,郭嘉对局势的分析鞭辟入里,提出的见解与自己不谋而合,不禁大喜过望,感叹道:“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郭嘉也认定曹操是自己苦苦寻觅的明主,从此,开始了他为曹操出谋划策的生涯。

曹操与吕布在濮阳之战后陷入僵持,久攻不下,将士疲惫,曹操也萌生退意。

郭嘉却力排众议,他向曹操分析道:“吕布有勇无谋,如今屡战屡败,锐气已失。陈宫虽有智谋,但反应迟缓。我军可引沂水、泗水灌城,必能破之。”

曹操依计而行,果然水淹下邳,生擒吕布,除掉了一大劲敌。

在实施水淹之计的过程中,曹军将士们日夜奋战,挖掘河道,修筑堤坝。

郭嘉则在一旁密切关注着战局的变化,随时调整策略,以防吕布狗急跳墙,做出疯狂的举动。

最终,吕布的军队在洪水的冲击下土崩瓦解,他本人也被曹操擒获。

官渡之战前,曹操对与袁绍的实力差距深感忧虑。

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幽州、并州等地,兵强马壮,粮草充足。

而曹操的势力范围相对较小,兵力也远不及袁绍。

在众人都对这场实力悬殊的对决感到担忧时,郭嘉献上“十胜十败”之说,从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十个方面对比曹操与袁绍。

他指出曹操在“道”上,顺应天理,以匡扶汉室为己任,深得民心;而袁绍虽出身名门,却心怀不轨,妄图篡汉自立,不得人心。

在“义”上,曹操以正义之师讨伐叛逆,师出有名;袁绍则为了一己私利,挑起战争,不得道义支持。

在“治”上,曹操治理有方,赏罚分明,军队纪律严明;袁绍则法令松弛,内部矛盾重重。

在“度”上,曹操豁达大度,用人唯才,能容忍下属的小过失;袁绍则心胸狭隘,嫉贤妒能,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在“谋”上,曹操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袁绍则优柔寡断,决策迟缓。

在“德”上,曹操注重自身品德修养,以身作则;袁绍则放纵自己,生活奢靡。

在“仁”上,曹操关爱百姓,以民为本;袁绍则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

在“明”上,曹操明察秋毫,能准确判断形势;袁绍则昏庸糊涂,常常被假象所迷惑。

在“文”上,曹操重视文化教育,广纳贤才;袁绍则轻视文人,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在“武”上,曹操精通兵法,善于指挥作战;袁绍则虽有兵力优势,但指挥能力不足。

郭嘉的分析全面而深刻,有理有据,坚定了曹操与袁绍决战的信心。

在战役过程中,郭嘉又精准地把握战机,建议曹操亲兵奇袭乌巢,烧毁袁绍粮草辎重。

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亲自率领五千精锐骑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趁着夜色,从小路直奔乌巢。

乌巢守将淳于琼醉酒轻敌,毫无防备。

曹军迅速发起攻击,烧毁了袁绍的粮草辎重,一时间火光冲天,乌巢陷入一片混乱。

袁绍得知乌巢被袭,急忙派张合、高览前去救援。

张合见大势已去,便与高览一起投降了曹操。

袁绍军顿时军心大乱,曹操趁机发起总攻,一举扭转战局,帮助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在奇袭乌巢的行动中,郭嘉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他提前分析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制定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当袁绍得知乌巢被袭,准备调兵回救时,郭嘉建议曹操分兵阻击袁绍的援军,确保奇袭行动的顺利进行。

刘备来投曹操时,曹操帐下众人多建议杀掉刘备以绝后患。

刘备素有英雄之名,虽然此时他势单力薄,但他心怀大志,不甘久居人下。

曹操帐下的谋士们深知刘备的威胁,纷纷进言,认为刘备是潜在的敌人,若不趁早除掉,日后必成大患。

郭嘉却认为:“刘备有英雄之名,今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郭嘉深知,刘备在天下英雄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如果曹操在刘备穷途末路来投靠时将其杀害,必然会被天下人视为残害贤能的暴君,这样一来,其他有志之士就会对曹操心生疑虑,不敢前来投靠。

曹操想要成就大业,就需要广纳天下贤才,失去贤才的支持,大业将难以成功。

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对刘备以礼相待。

后来刘备借机逃离曹操掌控,曹操虽懊悔不已,但对郭嘉的深谋远虑依旧赞赏有加。

在刘备留在曹操阵营的那段时间里,郭嘉时刻关注着刘备的一举一动,他深知刘备的危险性,却也明白曹操的顾虑。

他一方面建议曹操对刘备加以防范,另一方面又要曹操保持对贤才的尊重,以免寒了天下人的心。

在北征乌桓的征程中,郭嘉深知长途奔袭的艰难与风险,但他更明白若不彻底铲除袁氏残余势力和乌桓隐患,北方永无宁日。

袁尚、袁熙兄弟逃往乌桓,与乌桓单于蹋顿勾结,企图借助乌桓的力量卷土重来。

乌桓地处偏远,地势复杂,气候恶劣,行军困难重重。

而且,曹军长途跋涉,兵力疲惫,若乌桓与袁氏联军据险而守,曹军将陷入困境。

然而,郭嘉却看到了其中的战机。

他建议曹操留下辎重,轻兵速进,出其不意。

他分析道:“乌桓自恃地处偏远,必然防备松懈。我军轻装前进,可迅速抵达,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而且,袁氏在河北经营多年,根基深厚,若不彻底铲除,一旦他们与乌桓联合,必将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

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亲自率领大军,冒着严寒,穿越荒无人烟的草原和沙漠,向乌桓进发。

行军途中,郭嘉不顾自己身体抱恙,日夜操劳,为曹操规划行军路线,分析敌军动向。

他拖着虚弱的身体,在营帐中仔细研究地图,根据地形和天气变化,制定出最佳的行军方案。

他还不断派出侦察兵,刺探乌桓军的情报,为曹操的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

在郭嘉的精心谋划下,曹军顺利抵达白狼山,与乌桓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战。

在行军过程中,曹军遭遇了许多困难。

恶劣的天气、缺乏水源和食物,使得将士们疲惫不堪。

郭嘉一方面鼓励将士们坚持下去,另一方面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利用自己对地理的了解,带领曹军找到了水源,解决了燃眉之急。

建安十二年,郭嘉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易州,年仅三十八岁。

曹操悲痛欲绝,亲临其丧,痛哭流涕:“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曹操对郭嘉的感情,不仅仅是主公对谋士的赏识,更是一种知己间的惺惺相惜。

郭嘉跟随曹操多年,为他出谋划策,屡立奇功,两人在无数次的战役中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和情谊。

此后,曹操在赤壁之战大败后,也曾仰天长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在曹操心中,郭嘉是他最得力的助手,也是他成就大业的重要支柱。

如果郭嘉还在,以他的智谋和远见,或许能够帮助曹操避免赤壁之战的惨败,改写三国的历史。

郭嘉一生,虽短暂如流星划过夜空,却以其卓越的智谋、非凡的洞察力和果敢的决断力,在三国乱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宛如曹操的智囊核心,在关键时刻总能拨开迷雾,为曹操指明方向。

他的谋略不仅助力曹操统一北方,更影响了三国历史的走向,成为后世敬仰的传奇谋士。

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境时,要保持冷静,运用智慧,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