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中国古代名人传 > 第75章 秦穆公

中国古代名人传 第75章 秦穆公

作者:轩辕风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7 05:25:03 来源:小说旗

在华夏历史的滔滔长河中,春秋时期是一段波谲云诡、英雄辈出的岁月。

在这片风云激荡的大地上,秦穆公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广阔的政治胸怀和坚定的强国信念,引领秦国从西部边陲的蕞尔小邦,逐步崛起为春秋五霸之一,他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深刻影响了秦国乃至整个华夏文明的发展轨迹。

秦穆公,名任好,出生于秦国宫廷之中。

彼时的秦国,虽历经数代国君的苦心经营,但相较于中原各诸侯国,仍显得相对落后。

秦国地处西陲,与戎狄杂居,国土面积狭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远不及中原地区,还时常遭受西戎部落的侵扰,内忧外患,局势严峻。

自幼,秦穆公便在宫廷的权谋斗争与父王的谆谆教诲中成长,这使他早早地便对国家大事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浓厚的兴趣。

他性格沉稳坚毅,胸怀壮志,时刻关注着天下局势的变化,暗暗立下要让秦国强大起来的宏愿。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在众人的期待与瞩目中,接过了秦国国君的权杖。

初登君位,秦穆公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

他深知,秦国要想摆脱困境,实现崛起,必须打破当前的孤立局面,与中原强国建立联系。

经过深思熟虑,他将目光投向了东方强大的晋国。

当时的晋国,在晋献公的统治下,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是中原地区的一大霸主。

秦穆公为了改善秦国的战略环境,主动向晋献公求亲,最终成功迎娶了晋献公之女穆姬。

这桩政治联姻,不仅为秦国带来了短暂的和平,更为秦国打开了与中原地区交流的大门。

通过与晋国的联姻,秦国得以接触到中原先进的文化、政治制度和生产技术,为秦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秦穆公深知,人才是国家强盛的根本。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拥有一批贤能之士的辅佐,是国家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因此,秦穆公即位后,便开始广纳天下贤才,他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不论出身贵贱,唯才是举。

蹇叔,本是宋国的一位隐士,隐居于宋国的山野之间,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

他虽身处乡野,却对天下局势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见解。

经百里奚举荐,秦穆公听闻了蹇叔的贤能之名,心中十分向往,立即派人带着重金,前往宋国聘请蹇叔。

蹇叔初到秦国,秦穆公便亲自出城迎接,以最高的礼节相待。

随后,秦穆公迫不及待地向蹇叔请教治国方略。

蹇叔从容不迫,侃侃而谈,他对天下局势的分析入木三分,提出了“德义为基,仁政为本,待时而动,不急于求成”的治国理念。

他认为,国家的强盛不仅仅取决于武力的强大,更在于民心的归附。

只有推行德义,施行仁政,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同时,在对外政策上,要审时度势,等待时机,不可盲目冒进。

秦穆公听后,大为折服,当即拜蹇叔为上大夫,与百里奚共掌国政。

百里奚的故事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百里奚本是虞国的大夫,虞国被晋国所灭后,他沦为了奴隶,被晋国作为陪嫁送往秦国。

在途中,百里奚不堪屈辱,趁机逃至楚国宛地。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他又被楚人抓住,被迫在楚国做苦力。

秦穆公听闻百里奚贤能,一心想要将他赎回秦国。

但他又担心楚人察觉到百里奚的价值,不肯放人。

于是,秦穆公派人对楚人说:“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

楚人见只是一个普通的奴隶,便欣然应允。

就这样,秦穆公以五张黑羊皮将百里奚赎回了秦国。

秦穆公亲自为百里奚解开绳索,与他谈论国事。

百里奚虽历经磨难,但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

他对秦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令秦穆公惊叹不已。

秦穆公感慨道:“寡人得百里奚,犹齐得管仲也!”当即封百里奚为大夫,委以重任,史称“五羖大夫”。

在秦穆公的感召下,由余也从西戎来投。

由余本是晋国人,因逃亡到西戎,受到戎王的重用。

他熟悉西戎的风俗民情、军事地理和政治制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秦穆公得知由余的贤能后,便设计离间由余与戎王的关系,最终使由余归秦。

由余来到秦国后,秦穆公对他礼遇有加,向他请教攻伐西戎之策。

由余详细地向秦穆公介绍了西戎的情况,并献上了一系列的计策。

他建议秦穆公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先与西戎各部建立联系,了解他们的内部矛盾,然后再利用这些矛盾,逐一击败他们。

秦穆公采纳了由余的建议,最终大破西戎,开疆拓土“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在秦穆公的努力下,秦国一时间人才济济,蹇叔、百里奚、由余等贤能之士齐聚秦国,为秦国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他们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秦国崛起的道路。

秦穆公一心想要东进,参与中原争霸,实现秦国的霸业。

公元前645年,晋献公去世后,晋国陷入了内乱。

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为了争夺君位,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秦穆公趁机扶持公子夷吾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

晋惠公即位前,曾向秦穆公许下重诺,答应事成之后将晋国的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

然而,晋惠公即位后,却背信弃义,不仅未兑现当初的承诺,还在秦国遭遇饥荒时趁火打劫,拒绝借粮。

秦穆公大怒,亲率大军伐晋,双方在韩原展开了一场激战。

在韩原之战中,秦穆公身先士卒,奋勇杀敌。

他的战马突然陷入泥潭,被晋军包围。

关键时刻,一群曾经受过秦穆公恩惠的“岐下野人”赶来救援,他们不顾生死,冲入敌阵,将秦穆公救出,并俘虏了晋惠公。

秦穆公本想杀了晋惠公以泄心头之恨,但在穆姬以死相求及晋国君臣的周旋下,秦穆公最终还是释放了晋惠公。

晋惠公被迫割让河西之地,并将太子圉送往秦国为人质。

秦穆公对太子圉礼遇有加,还将女儿怀嬴许配给他。

然而,太子圉听闻晋惠公病重,担心失去君位,竟抛下怀嬴,私自逃回晋国。

太子圉即位后,与秦国断交,秦穆公再次兴兵伐晋。

这一次,秦穆公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始终未能突破晋国的防线,东进之路依然受阻。

秦穆公深知,晋国是秦国东进的最大障碍,要想实现东进的目标,必须等待时机,积蓄力量。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重耳去世,秦穆公认为东进的时机已到。

他不顾蹇叔、百里奚的劝阻,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领率军远袭郑国。

秦军长途跋涉,穿越了晋国的领土,在途中被郑国商人弦高偶然识破。

弦高一面假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火速回郑报信。

秦军见郑国已有防备,便顺手灭掉滑国后班师。

此时,晋襄公在崤山设下埋伏,等待秦军的到来。

当秦军进入崤山峡谷时,晋军突然发起攻击,秦军全军覆没,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领被俘。

幸得晋文公夫人、秦穆公之女文嬴从中斡旋,孟明视等人被放回秦国。

面对如此惨败,秦穆公并没有迁怒于将领,而是素服郊迎,自责道:“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他更加坚定地重用孟明视等人,整顿军备,等待复仇之机。

东进受阻后,秦穆公并没有气馁,他迅速调整战略,将目光投向了西方。

西戎诸部长期侵扰秦国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是秦国的心腹大患。

秦穆公决定先解决西戎问题,巩固后方,再图东进。

秦穆公心怀壮志,渴望着让秦国在这乱世之中崛起,成为一方不可小觑的强大势力。

然而,秦国地处西陲,周围被诸多西戎部落环绕,这些西戎部落时常侵扰秦国边境,成为秦国发展壮大道路上的一块巨大绊脚石。

就在秦穆公为此忧心忡忡、苦寻良策之时,一个名叫由余的贤才出现在了他的视野中。

由余本是西戎的谋士,此人足智多谋、见识不凡。

秦穆公敏锐地察觉到由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深知若能得到由余的辅佐,秦国定能如虎添翼。

于是,秦穆公对由余极为重视,多次与他深入交谈,虚心请教治国之策和应对西戎的谋略。

由余也被秦穆公的诚意和抱负所打动,他将自己心中对于西戎的了解以及治理国家的想法和盘托出。

秦穆公听后,如获至宝,果断地采用了由余的计策。

在国内,秦穆公开启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首先关注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工程。

那些纵横交错的水渠如同一条条蜿蜒的巨龙,将清澈的水源引入干涸的农田。

农民们在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播种下希望的种子。

在丰收的季节,金黄的麦浪在微风中翻滚,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枝头,田野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同时,秦穆公还鼓励商业发展,降低关税,吸引各地的商人前来秦国进行贸易。

秦国的集市变得热闹非凡,街道两旁摆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商品,有精美的丝绸、锋利的兵器、珍贵的珠宝,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

商人们的叫卖声、顾客们的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随着经济的发展,秦国的国力也日益增强,百姓们安居乐业,军队的装备和训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在对外方面,秦穆公实施了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精妙策略。

他深知西戎各部虽然看似团结,但实际上内部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利益冲突。

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戎王。

秦穆公精心挑选了一批能歌善舞、容貌出众的女乐,她们如同下凡的仙子,身姿婀娜,歌声婉转。

秦穆公派人将这些女乐进献给戎王。戎王见到如此美丽动人的女乐,顿时被她们的美貌和才艺所迷惑。

从此,戎王整日沉迷于女乐的歌舞之中,不理朝政。

他不再关心西戎部落的发展和安全,也不再过问百姓的疾苦。

西戎的政事逐渐荒废,军队的训练也变得松懈起来。

与此同时,秦穆公还施展了离间之计。

他派人在戎王面前不断诋毁由余,说由余心怀不轨,想要背叛西戎,投靠秦国。

起初,戎王并不相信这些谣言,但随着谣言越来越多,再加上他被女乐迷了心智,逐渐对由余产生了怀疑。

由余多次向戎王进谏,劝他振作起来,治理好西戎,但戎王却把他的话当作耳边风,甚至对他心生厌恶。

由余感到心灰意冷,他深知在西戎已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在秦穆公的暗中劝说下,最终决定归秦。

在经过充分的准备之后,秦穆公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他果断地下达了西征的命令。

秦军在孟明视等将领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向西进发。

孟明视是一位英勇善战、经验丰富的将领,他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和无畏的勇气。

他深知此次西征的重要性,也明白西戎各部的凶悍和顽强,但他毫不畏惧,带领着秦军踏上了征程。

秦军穿越了茫茫的草原。

那草原一望无际,碧绿的草浪在风中翻滚,仿佛是一片绿色的海洋。

然而,这片美丽的草原对于秦军来说却是充满了挑战。

草原上时常狂风大作,沙尘漫天,让人睁不开眼睛。

而且,草原上水源稀少,秦军的将士们常常要忍受着干渴的折磨。

但是,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

翻过崇山峻岭时,更是困难重重。

那些山峰高耸入云,悬崖峭壁陡峭险峻。

秦军的将士们只能手脚并用,艰难地攀爬着。

有的地方道路狭窄,只能容一人通过,稍有不慎就会坠入万丈深渊。

但是,他们没有丝毫退缩,互相扶持,互相鼓励,终于成功地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山峰。

一路之上,秦军势如破竹,接连击败西戎各部。

西戎各部被秦军的勇猛和气势所震慑,纷纷望风而逃。

然而,西戎的主力部队却不甘心失败,他们集结起来,准备与秦军进行一场决定性的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双方摆开了阵势。

西戎的军队人数众多,他们骑着骏马,挥舞着大刀,发出阵阵怒吼,试图用气势压倒秦军。

秦军则严阵以待,孟明视身先士卒,他骑着一匹高大的战马,手持长枪,冲入敌阵。

他的长枪如同一道闪电,所到之处,西戎士兵纷纷倒地。

秦军的将士们见主将如此英勇,也都士气大振,他们呐喊着,奋勇杀敌。

战场上,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喊杀声、兵器碰撞声、战马的嘶鸣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

战斗从清晨一直持续到傍晚。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秦军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

孟明视深知这是一场不能失败的战役,他不断地激励着士兵们,带领他们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冲锋。

终于,在经过一整天的激战之后,秦军的士气和战斗力逐渐占据了上风。

西戎的军队开始出现了混乱,他们的防线被秦军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秦军趁机发起了总攻,如潮水般涌向西戎的阵地。

西戎的士兵们纷纷溃败,四处逃窜。

戎王在混乱中试图逃跑,但被秦军追上。

孟明视手起刀落,斩杀了戎王。

这一战,秦军大获全胜,俘虏了大量的人口和牲畜。

西戎各部纷纷归降,秦国的势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张,秦穆公也在西陲之地威名远扬。

此次西征,秦国“并国二十,辟地千里”,使秦国的势力范围拓展到了今甘肃、宁夏以及陕西西部的广大地区,成为了西戎霸主。

秦国的国力也由此达到了鼎盛,在春秋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

秦穆公晚年,虽已称霸西戎,但心中仍未放弃东进中原的梦想。

他继续整顿军备,积蓄力量,希望有朝一日能突破晋国的封锁,在中原舞台上一展雄风。

然而,岁月不饶人,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带着未尽的壮志与世长辞。

他的去世,让秦国上下悲痛万分。

秦国百姓自发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表达对这位伟大国君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秦穆公一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将秦国从一个偏居西陲的弱小国家,发展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

他重用贤才,推行改革,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东进战略,虽然在生前未能实现,但却为后世秦国统一六国的千秋伟业开启了先声。

秦穆公的丰功伟绩,在华夏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被后世尊为秦国的一代英主,为后世君王所敬仰与效仿。

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后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